周雨齊
摘 ? 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更好地使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得以傳承保護并在群眾文化的創新發展中弘揚和發展,即是一個認識問題,也是理論與實踐方面需要加以探討和研究的新課題。如何解決保護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與發展現代經濟這一矛盾,是擺在每位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任務。
關鍵詞: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保護
中圖分類號:G127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9-0185-01
在人類歷史發展的悠悠長河中,民族民間文化被烙上社會各時期的文化變遷與融合,新思想、新體制的改革與成長。人民生活的變化,反映著不同時期人們的精神面貌,為人類文明構建了一個龐大的社會歷史文化、文明博物館。民族民間文化展示著社會在前進與倒退中艱難且有活力的頑強發展足跡。通過民族民間文化,我們可以更清楚的認識到人類演變以及對新生活的追求,賦予人們心靈的滋潤,同時也給人們在新時代的文化創新與發展中予以指導和鞭策,在創造不同形態文化的人類發展中,促進著社會的向前發展。
一、要科學地界定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的定義、內涵和外延
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藝術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的客觀形態古已有之,但作為一個學術研究的提出卻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因此極有必要對其定義作一科學的界定。筆者認為,所謂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藝術指的是在民間長期流傳并已形成較穩定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文化物質形態。它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所謂狹義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藝術是指有鮮明文化意蘊和藝術特征的文藝形態,如源遠流長的民間歌舞、音樂、戲劇、曲藝、工藝(包括剪紙、刺繡、泥陶)、美術、彩繪等等;而廣義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藝術除了上述文藝形態之外,還包括造型精美、構圖新穎、具有歷史和藝術價值的文化遺跡及古代建筑物(包括名人故居、橋梁、廟宇、牌坊甚至整個古村莊、古街道)。但由于我們過去在對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的定義缺乏統一的界定,因此在對它的傳承與保護的認識上存在著兩種誤區。—是國粹主義,唯古是崇,唯古為大。把一切古代的民間傳統文化藝術都看成民族文化的精粹而保存,而不允許有任何的更改或變化,否則就是破壞了優秀的民族文化,就是大逆不道。二是虛無主義或實用主義。他們認為文化藝術作為上層意識形態應該為經濟基礎服務,故一切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藝術都應該服從服務于經濟的發展。當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的保護在遇到與現代文明相矛盾時,理所當然地服從于后者。這兩種對立的、片面的觀念,表現在對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藝術上,也就出現了對立的、同樣是錯誤的態度,可見當前對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藝術這一概念的科學定義是非常必要的。
二、要站在時代的高度,從科學的視角來重新審視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藝術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寶貴財富,是中國勞動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結晶,是我們發展先進文化的精神資源與民族根基,也是中國人民為世界人類文化作出的貢獻。搶救、保護并傳承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藝術是我們這一代人責無旁貸的歷史責任。但是畢竟歷史在發展,時代在前進,我們也應看到:由于歷史年代的長短不同,由于流傳地域廣狹不一,也由于藝術產品在創造過程中的精巧以及在歲月的風雨受損程度各異,任何一項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藝術品的歷史價值畢竟有高低、大小、粗俗之分。更何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藝術品畢竟是舊時代的產物,無論如何在創作觀念上或是創作技巧上都可能受到了歷史的局限性和舊時代的烙印,甚至于一些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藝術品還會夾雜黃色的、腐朽的、封建迷信的因素。這就需要我們站在新時期的高度,從科學的視角、現代的觀點對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藝術加以甄別,從而在對待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和保護的力度和方法、措施上也應有所區別。
三、要在服從和服務于經濟發展的前提下,傳承和保護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藝術
人類社會發展的共同目標就是要創造人類文化財富和物質財富,讓全人類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們的工作都必須圍繞經濟發展這個中心軸來轉,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和保護同樣如此,否則就會失去傳承和保護的意義。其實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和保護與發展地方經濟并不是截然對立的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處理妥當,反而能提高地方知名度,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
四、要因地制宜、根據地方經濟實力和輕重緩急,有針對性地對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藝術采取不同的保護措施
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和保護離不開經濟的支持,甚至必須化費巨大的財力和物力。不難設想,一些溫飽生計問題都未能解決的地方政府,能在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和保護中拿出積極的辦法來,實屬不易。
總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對我國社會文化發展所起到重要推進作用,“堅持保護利用、普及弘揚并重,加強對優秀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和闡發,中華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新時代鼓舞人民前進的精神力量”。保護民族民間文化是全社會的共同任務,需要社會各方、各組織的共同參與,培養、加強全民保護民族民間文化的意識,發展旅游與保護傳承活動緊密結合,通過文化持有者和文化共享者的共同努力,才能使民族民間文化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