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艾 顧 國 王 菊 張君鴻
貴州省畢節試驗區農民合作社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
■楊艾顧國王菊張君鴻
隨著畢節試驗區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步伐加快,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蓬勃發展,涌現出一大批帶動農民脫貧致富的先進典型。為進一步掌握試驗區農民合作社發展情況,總結成功經驗,查找突出問題,積極探索發展新路子,真正發揮合作社在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的橋梁和紐帶作用,畢節市農經站組成調研組,采取進村入戶、問卷調查、召開座談會等典型調查與面上統計相結合的方式,在全市調查走訪了10個縣區86個鄉(鎮、辦事處)1750個合作社及當地農戶,發放了調查問卷3200多份,收回2765份,對合作社發展情況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分析了解。
近年來,畢節市為搶抓“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發展機遇,緊緊圍繞馬鈴薯、特色經果林、生態畜牧業、蔬菜、茶葉、中藥材、烤煙等主導產業規劃布局,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目前,全市已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社7012個,注冊資金共計90.2億元,成員數達24.4萬人。共經營流轉土地面積71.7萬畝,年經營收入34.9億元,成員人均年純收入9543元,帶動22.6萬農戶增收。經多年的努力培育,合作社合作范圍不斷擴大,合作領域不斷拓寬,涵蓋了農業種植養殖、生產資料購銷、農副產品加工、科技推廣服務等各行業,加快了本地農業產業化發展,帶動和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呈現出以下主要特點:
(一)組建形式多樣
主要有7種:一是農民自發組建,這類合作社最多,占調查總數的三分之一左右。二是村干部帶頭組建,主要是村支兩委人員依托本村產業發展創辦。三是專業大戶牽頭組建,這類合作社基本屬于同類產品的生產者。四是專業技術人員創辦。五是農村能人牽頭組建。六是返鄉青年創辦。七是依托龍頭企業組建,這類合作社成員入股額度大,嚴格按股分紅和返利。
(二)輻射帶動面寬
農民合作社主要是按照產業特色來組建的,一個專業合作社帶動了多個村甚至跨鄉跨縣農戶的發展。如納雍縣新房鄉長溝村蔬菜專業合作社基地范圍從一個行政村地域擴大到新房、陽長、百興、寨落、老凹壩等鄉鎮,甚至在大方縣、七星關區和水城縣南開鎮等多地都建立了生產基地,已成為納雍蔬菜產業的領頭軍和蔬菜生產的典范,有力地推動了新房鄉及周邊鄉鎮蔬菜產業的發展。
(三)經營形式靈活
根據當地產業發展狀況、群眾經濟基礎及素質高低等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形式較為靈活。如威寧縣玉龍鄉祥云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組建,就是結合了當地群眾長期以來形成的生豬養殖習慣,群眾基礎好。合作社實行入股分紅制,以現金入股的社員年終可以參與分紅,未入股的社員也可以享受“五統一”服務,獲取相應收入。
(四)農民成為主體
農民成為合作社的主體,形成了進退自由、風險共擔、利益共享運行機制。目前已發展的7012個農民專業合作社中,有90%以上的合作社成員全部是農民,另有部分合作社雖有一定數量的非農民社員和社會團體社員,但成員的80%以上是農民。
(五)產業化步伐加快
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已涵蓋蔬菜、糧食、馬鈴薯、精品果業、茶業、中藥材、煙草、生態畜牧業、核桃、漁業、林業及特色種養業等各類產業,規模經營面積達165.6萬畝,經營領域已從單一的生產領域逐步向加工包裝、品牌創建、流通銷售、休閑農業、農旅休閑觀光結合等經營領域拓展延伸,多數合作社形成了農資供應、質量標準、生產技術、產品包裝、市場營銷、產地認證等統一服務管理模式。
(六)聯社成為發展新趨勢
目前,已到工商注冊的合作社聯合社共11個,注冊資金共計3.97億元,成員社達63個。聯合社的發展實現了合作社生產上的聯合、產業間的互補、區域內的合作,解決了單個合作社解決不了、解決不好的生產成本高、產品商品率低、流動資金不足、市場信息不對稱等一系列難題,聯社現已成為合作社發展的新趨勢。
在調研過程中我們深刻感受到,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近幾年的發展,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歷史轉變,涌現出了許多好的做法和經驗,對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致富都起到了積極的引領示范作用。
(一)推動當地農業板塊經濟發展
大方縣的貴州舉利現代農業專業合作社是一家集生產種植、產品開發、市場銷售、信息交流和咨詢服務為一體的辣椒產業合作社。基地覆蓋超過6個鄉鎮,形成了規模較大的辣椒產業帶,種植規模達到1.5萬畝,年產干辣椒2000噸以上,帶動農戶8000余戶,種植農戶年總收入超過3000萬元。合作社生產的辣椒除供給全縣外,還銷往周邊市縣、貴陽市、四川省等地,是全國聞名的“老干媽”原材料生產基地。已初步形成了種植規模化、管理規范化、產銷一體化為數不多的現代農業合作社,很好體現了“培育一個經營主體,振興一項特色產業,激活一方經濟發展,富裕一方農民群眾”的示范帶頭作用。
(二)推動農戶精準脫貧持續增收
金沙縣聯合農產品專業合作社采取“村支書+合作社+貧困戶”發展模式,積極創新:一是鼓勵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特惠貸”貸款5萬元作為入股資金,參與合作社經營,三年分別按6%、7%、8%獲得固定收益。二是貧困戶可以在合作社領養能繁母牛,產仔半年后可以出售,所得收益農戶和合作社按五五分成;超過半年的,除了每頭牛仔上交3000元外,剩余歸農戶自己。三是出售時是肉牛的,所得收入農戶占60%,合作社占40%。這種經營模式在解決貧困戶及合作社發展融資難問題的同時,降低了貧困戶的投入風險,保證貧困戶獲得“固定收益+二次獲利分紅”。
(三)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
黔西縣騰達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是一家專業從事食用菌種植銷售,菌棒銷售,供應生產原材料,引進新品種、新技術,開展技術培訓和咨詢服務的綜合性合作社。在生產方面,合作社綜合利用農、林業生產的下腳料木屑、邊皮、玉米芯、秸稈等作為原料推進食用菌產業發展。在市場方面,以需求為導向,開展產、加、銷一體的產業化經營,改變傳統農業的生產模式,推動合作社向現代化、規模化、市場化、產業化方向發展。目前,該合作社已建成食用菌菌棒生產車間1200平方米、菌棒培養大棚5630平方米、出菇大棚33682平方米,購置生產設備9臺套。2015年發展香菇周年栽培85萬袋、平菇42萬袋,產保鮮香菇1378.5噸,全年完成銷售額1350.9萬元,創利稅311.9萬元,每畝每年可帶動農戶實現利潤6.43萬元。
(四)推動山區現代農業發展進程
赫章縣平山果蔬農民專業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在中寨村流轉荒山草坡4500余畝,建成高效蔬菜大棚1500個2500畝、大櫻桃示范種植1000畝、觀光示范采摘園500畝。公司統一進行平整和土壤改良、統一規劃、統一建設標準化大棚,合作社組織貧困戶、被流轉土地農戶及農村致富能手到基地進行種植技術培訓,培訓合格的農戶以零租金返包大棚自行種植、自行管理;合作社統一提供苗木、肥料、技術指導及產品銷售等服務,并與種植農戶簽訂保底價收購協議,產生效益的采取五五分成。如中寨村農戶陳淑琴和朱永琴各租種了兩個大棚,到年底每人純收入均在5萬元以上。
(五)推動農民組織化程度提高
如納雍縣陽長鎮馬店村果偉養殖專業合作社,把生豬養殖大戶和營銷大戶聯合起來,實行“五統一”管理后,從養殖所需的仔豬、飼料購進到生豬出欄、銷售都有專門的隊伍來組織,直接面對市場,實現了“產供銷”一體化經營。社員不需要奔波于市場尋找銷售渠道,專注抓好養殖管理,擴大養殖規模,也不擔風險,收入穩定,生產積極性高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建,大部分依托本地特色優勢產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專業合作社根據市場信息,引導農民有組織地進入市場,提升了農民面對市場的話語權,較好地解決了農民進入市場時“買難”、“賣難”的尷尬。
(六)推動利益聯接機制創新
近年來涌現出的黔西縣金碧鎮楊勇種植專業合作社“五聯”模式、金沙縣聯合農產品專業合作社“村支書+合作社+貧困戶”產業扶貧模式、七星關區興聯蛋雞養殖專業合作社“問需式”扶貧模式、黔西縣騰達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1+9”技術落實模式、織金縣恩雄經濟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制”發展模式、赫章縣平山鄉果蔬農民專業合作社“反租倒包”經營模式、威寧縣河鎮鄉海雀村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三變”促“三同”體驗式干部培訓模式等大量先進典型經營模式,創新了利益共同體等更加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更多農戶實現產業扶貧、精準脫貧。
畢節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帶動農民增收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也存在許多問題。主要集中表現在:一是內部管理不規范,利益聯結機制不夠完善,農戶帶動率有待提高。二是品牌建設較滯后,優勢產業競爭力不強。三是融資貸款難,政府扶持力度弱。
為此,我們建議:
(一)依托產業培育,類型多樣,拓展合作覆蓋面
一要大力培育特色產業,發展類型多樣服務型合作社。圍繞畢節試驗區六大農業板塊經濟建設,如馬鈴薯、商品蔬菜、特色經果林、生態畜牧業、林下經濟、中藥材、高山生態茶產業等,積極引導發展生產資料供應、農機作業和農產品加工、市場營銷、運銷倉儲、電子商務、技術指導、動物防疫、草產品收儲供應等專業合作社。鼓勵和支持發展農家樂、農耕體驗、采摘觀光、休閑旅游等農旅結合的新型合作社。創新產業服務類型,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二要拓展產業生產聯合與合作面。結合當地優勢產業,鼓勵和引導馬鈴薯、辣椒、生態畜牧業、中藥材、茶葉、林下經濟等同類農民專業合作社之間、合作社與農業龍頭企業之間,開展生產、供銷、信用等方面的聯合和合作,引導合作社之間跨區域組建產業聯盟和合作社聯合社,推進合作社產加銷一體化。
(二)加強規范管理,品牌創建,提升合作發展質量
一要開展示范社創建,規范合作社運行機制。建立示范社名錄和示范社動態監測及項目監管制度,增強示范社的市場競爭力和輻射帶動能力。以各級示范社創建為抓手,引導合作社在登記注冊、規范章程、明晰產權、完善機構、財務管理、利益聯結、統一服務等方面開展規范化建設,真正把合作社建設成為產權清晰、運行規范、管理民主、服務有效的現代農業經營主體。
二要加強合作社品牌建設。引導合作社用好畢節試驗區打造的“烏蒙山寶·畢節珍好”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優先支持申請注冊商標,創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品牌,開展“三品一標”(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及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質量管理體系認證。
(三)創新發展模式,連接機制,增強合作凝聚力
一要建立村集體經濟合作組織,創新戶村社利益、貧困戶帶動聯結機制。支持村兩委班子、村委會牽頭興辦村集體經濟合作組織,各級各類農業生產發展類專項資金(除補貼、救濟、應急類外)、項目優先安排到村集體,由村級領辦、創辦或參股的合作社組織實施。推廣“農戶+合作社+村委會”合作模式,強化經營主體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按照畢節試驗區農村“三變”(即: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新思路,探索“合作社+貧困戶”的精準扶貧模式,支持和引導貧困戶加入合作社,將貧困戶到戶產業扶持資金,集中折股量化到當地產業發展前景好、示范帶動能力強的合作社經營,實行貧困戶按股分紅。對帶動貧困農戶發展好的合作社,在項目資金安排、貸款融資、政策性保險上予以傾斜和優惠,把合作社培育成精準扶貧及脫貧攻堅的主力軍。
二要穩妥建立社員資金互助中心,搭建農村電商和直銷平臺,積極發展農村電子商務。鼓勵合作社社員以產業收入及閑置資金入股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社員資金互助中心,嚴格監管、規范運作。采取政府資助與合作社、社會投入相結合的方式,建立“農批對接”、“農社對接”、“農超對接”、“農企對接”、“農校對接”等營銷網點,暢通銷售渠道。
(四)落實優惠政策,加強培訓,優化合作發展環境
一要加大財政支持,落實稅收優惠。每年財政預算要明確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專項資金,盡快出臺扶持政策,細化支持措施,加強合作社在農業規模經營和社會化服務發展方面的資金扶持力度。落實稅收優惠上,對從事農業生產、技術、培訓服務、組織農戶生產銷售的合作社免征增值稅。簽訂的農業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購銷合同,免征印花稅。
二要強化金融支持,落實用地用電用水優惠政策。一是各個部門要聯合開展合作社信用等級評定,將評定結果作為抵押擔保、融資貸款額度的重要依據,允許合作社以自有動產、不動產及無形資產開展抵押貸款。二是對經營規模大、帶動作用強的市級以上示范社,鼓勵政府擔保、涉農擔保機構擔保等,解決大額貸款資金需求。三是合作社生產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規劃、城市規劃和農業相關規劃的前提下,國土資源部門應重點支持。合作社生產用電、用水實行地方優惠政策。
三要加強合作社人才培養,提升科技水平。把農民專業合作社人才培訓納入“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計劃”。“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采取內引外培的方式,開展合作社理事長、輔導員、經營管理者、財務人員和農村致富帶頭人培訓。鼓勵大專院校、科研推廣機構在合作社建立開展新品種、新技術等的試點示范基地;支持有條件的合作社申報農業科研推廣項目;鼓勵引導農業科技人員、農村青年、返鄉創業青年、大學生村官、村支兩委干部、貧困村第一書記、駐村干部參與、領辦合作社。同時鼓勵合作社科技人員參加職稱評定,提升合作社管理水平。
(作者單位:貴州省畢節市農經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