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裴
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意義重大、責任重大”,這是黨中央的重要決策和貴州的重大使命,這是堅守兩條底線,探索實踐發展與生態雙贏的重大平臺。
貴州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對我省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作出了全面部署,省委書記陳敏爾作了重要講話。陳敏爾書記的講話和省委的部署內容豐富、思想深刻,令人提神鼓勁、凝心聚力、精神振奮。講話和部署深入貫徹了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決策部署,融會貫通了五大新發展理念,牢牢把握了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的辯證關系,把貴州生態文明建設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必將推動貴州經濟社會建設進入以綠色轉型為特征的新時期。
陳敏爾書記指出,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意義重大、責任重大”。如何理解這“兩個重大”?我感到,第一,這是黨中央的重要決策和貴州的重大使命。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十八屆五中全會又提出,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對貴州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格外關心。早在1988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關懷下,在我省成立了全國唯一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為主題的畢節試驗區,對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開展了一系列先行探索。2014年國務院各部委將我省列入第一批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有力推動了我省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今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意見》,把貴州列入全國三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既是對近些年貴州生態文明改革實踐的充分肯定,體現了對貴州的重視和信任,更是賦予了貴州重要的使命和任務。第二,這是堅守兩條底線,探索實踐發展與生態雙贏的重大平臺。堅守兩條底線,就是要“兩線一起守,兩山一起建”,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在守護綠水青山與換得金山銀山間實現雙贏。建設生態文明試驗區,必將推動工作力量向試驗區集中、資源要素向試驗區投放、政策措施向試驗區傾斜,推動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促進綠色轉型和綠色崛起;必將推動生態文明試驗區、貴陽生態文明國際論壇等重要平臺相互融合,創新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和有效模式,在貴州發展歷史上產生深遠影響。第三,這是搶占生態文明制高點,實現彎道取直、后發趕超的主要途徑。建設生態文明試驗區,必將對系統解決與貧困交織的生態問題產生制度建設的根本性作用,在推動生態建設中讓廣大群眾改善環境、增加收入;必將壯大綠色經濟,推動產業的綠色轉型、綠色改造,將極大的促進我省產業的轉型升級,加快做強做優大生態長板,搶占生態文明建設制高點,助推我省實現彎道取直、后發趕超,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富民強省之路。
陳敏爾書記的重要講話和全會的重要部署凸顯了六個有機結合,具有很強的戰略性、指導性和創新性,為我省推動綠色發展,加快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提供了科學指南和基本遵循。
一是凸顯了發展與生態兩條底線的有機結合,為綠色發展提供了基本準則。習近平總書記對貴州特別指出,要堅守發展與生態兩條底線,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和發展的關系。在建設生態文明示范區的過程中,要充分挖掘生態環境作為自然資本和生產要素的巨大價值,大力發展綠色經濟。敏爾書記特別強調,處理好加快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的關系,是貴州發展中最大的辯證法,指出大力發展綠色經濟是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的有機結合點。要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經濟建設,把綠色轉型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核心內容,推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堅持寓資源能源開發、產業發展于生態建設中,走出一條欠發達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發展新路子。
二是凸顯了生態美與百姓富的有機結合,為綠色發展明確了目標指向。敏爾書記指出,“百姓富與生態美兩者互為基礎、相互促進,內在統一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和進程中”。生態環境與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息息相關,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生活條件的日益改善和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盼越來越強烈,對生態健康產品的需求日益高漲。建設生態文明,說到底既要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生態環境,讓他們享受生態美,又要讓人民群眾從生態建設中分享更多“綠色福利”,實現百姓富。近年來,我省大力發展山地旅游特別是鄉村旅游,可以說是生態美與百姓富有機結合的典范,在鄉村旅游“井噴式”增長的同時,為人民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實惠。數據顯示,2015年,我省鄉村旅游接待人數1.593億人次,旅游收入705.9億元,年均增長31.7%。我省應進一步實施“綠色崛起、富民強省”戰略,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產業,加快脫貧致富步伐,努力探索一條生態富民、健康發展的新路子。
三是凸顯了生態產業化與產業生態化的有機結合,為綠色發展指明了基礎所在。生態產業化重在按產業化規律推動生態建設,充分發揮和利用好貴州良好的生態環境,積極探索生態資源產業化的新模式,把自然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產業生態化重在按照“綠色、循環、低碳”的發展要求,利用先進生態技術,采用節能低碳環保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促進產業綠色化發展。前者,側重于生態領域的產業化發展,后者側重于產業的生態化改造。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的系統性決定,必須推動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協同并進,加快構建“生態利用型”“循環高效型”“低碳清潔型”“環境治理型”“四型”綠色產業體系,突出做大做強大數據、大旅游、大健康、特色輕工等生態利用型產業。
四是凸顯了自然生態與綠色文化的有機結合,為綠色發展明確了精神支持。培育綠色文化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應然之舉。自然生態與綠色文化相依相存,良好的自然生態是綠色文化發育的肥沃土壤,成熟的綠色文化是自然生態得以保護和持續改善的精神力量。自古以來,貴州各民族依山而居、伴水而棲,在與自然生態依依相存中形成了樸素的自然情懷,懂綠、愛綠、護綠,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圍和人文基礎。要大力培育和踐行“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貴州人文精神,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綠色理念和智慧,為引導全社會增強生態倫理、生態道德和生態價值意識提供精神引領。一方面,我們要打好“生態建設攻堅戰”“污染治理突圍戰”“環境監管持久戰”這三大戰役,綿綿用力筑牢綠色屏障。另一方面,要讓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天人合一”理念深入人心,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全民參與、全民共享。要加快形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社會風尚,提高全民生態文明意識,推進人作為自然人、經濟人和社會人三方面的全面協調發展,進而促進人作為綠色自然人、和諧社會人的正能量釋放,形成推進社會進步的新動力。
五是凸顯了大生態與大扶貧、大數據、大旅游、大健康、大開放的有機結合,為綠色發展昭示了廣闊前景。敏爾書記指出,“我省建設生態文明試驗區、做強做優大生態長板,既要立足生態抓生態,又要跳出生態抓生態,做好結合的文章,突出自身特色,注重取得實效,形成試驗亮點”。無論是推進大扶貧、大數據、大旅游或者大健康等都離不開良好的生態環境,而脫貧攻堅中開展生態移民要克服的也正是要減少人的活動對當地脆弱的生態環境的影響,并使生態環境得以改善。近年來,隨著社會生產水平的提高,提供物質產品的能力大幅提高,相對而言,提供生態產品特別是優質生態產品的能力明顯不足,生態產品短缺的問題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瓶頸。建設生態文明示范區,為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各領域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無疑十分必要。我們要通過推動大生態與大扶貧、大數據、大旅游、大健康等融合發展尋求發展新動能,既能通過促進生態環境改善,推動各領域發展相互促進、各得其所,更能讓大生態建設增強活力,煥發勃勃生機。
六是凸顯了生態環境建設與體制機制改革的有機結合,為綠色發展指明了動力保障。生態環境建設與體制機制改革相依相存,前者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目的,后者是推進生態環境建設的動力和保障。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革命性變革,必須充分用好改革的利器,革除弊制,建立更加符合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的體制機制和法律保障。同時,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成效也直接影響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統性和全面性。推動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必須更加突出體制機制改革破解深層次發展難題的作用,樹立問題導向,聚焦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進行集中攻堅和重點突破。要抓實抓好具有貴州特色的“自選動作”,形成若干特色和亮點,探索創新一批在欠發達地區乃至全國可復制可推廣的新鮮經驗。比如,在生態環境保護上,要突出懲戒與鼓勵并舉,更加注重激勵;在生態補償機制上,探索運用好政府和市場“兩只手”,形成對生態貢獻者的良好導向。全省各級黨委政研部門和改革辦定會深入貫徹落實好全會精神,聚焦推動綠色發展,加快建設生態文明試驗區,在推進綠色轉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模式創新等方面深入開展調查研究,聚智輔政,大力推進改革實踐,創造更多復制可推廣的成功經驗。(作者系貴州省委副秘書長、省委政研室主任、省委改革辦主任 責任編輯/徐海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