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源清
構建全域旅游,推動綠色發展,黃平突出生態優勢,提升文化內涵,通過多景點串聯、多業態融合、多品牌合力,打造民族文化生態旅游大縣。
旅游總人數195.92萬人次,增速66.16%;旅游總收入8.05億元,增速64.29%——今年1至7月,黃平縣旅游發展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多景點串聯規劃
8月11日下午,盡管剛剛下過一場淅瀝小雨,飛云崖景區仍然游人如織,熱鬧非凡。
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飛云崖素有“貴州第一名剎”“黔南第一洞天”之稱,是貴州文獻記述和游人題詠最多的一處名勝古跡。
走進景區,古樹參天,碑碣林立,幽靜而雅致的景觀,游客們或駐足贊嘆,或舉桿自拍,興致飛揚。
“這是我在黃平旅游的第4站,很高興在這里看到了古代的驛館,也見識了王陽明、林則徐等名人留下的詩文墨寶。”來自福建廈門的朱先生說。
飛云崖旅游盛況只是黃平縣旅游發展的一個剪影。作為且蘭古國故地,黃平擁有兩千多年悠久歷史,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和璀璨奪目的歷史文化、民族文化,造就了黃平縣豐富多彩的旅游資源。然而長期以來,由于歷史原因,黃平縣旅游基礎設施相對滯后,歷史文化、民族文化的開發和保護投入不足,一度制約旅游產業發展。
加快旅游發展步伐,提升旅游經濟活力,2011年,黃平縣出臺《關于進一步實施好旅游興縣戰略的意見》,提出將黃平建成集歷史文化、自然風光、民族風情為一體的民族文化生態旅游大縣。
為進一步發現、拓展、整合旅游資源,黃平縣以行政村為單位,對全縣各類旅游資源進行要素調查。截至目前,全縣人文景觀共計48處,自然景觀52處,形成12個主類、42個亞類及210個基本類型,并產生了滿足不同層次的旅游資源開發利用圖層成果數據。
“旅游資源普查的意義不僅在于摸清家底,準確掌握旅游資源現狀,更重要的是為全縣各類旅游規劃編制、旅游行業管理等提供科學依據。”黃平縣文產辦主任龍小平表示。
從整合旅游資源入手,黃平縣科學規劃,以“全境開發”理念構架全域旅游大藍圖,推動旅游跨越式發展——以新州鎮新城區、舊州古城旅游景區建設為中心,同時對縣域內漂流、溫泉等景區和飛云崖、三朝橋等古建筑文物保護景點進行深度開發和保護性建設……通過串聯景點創建景區,黃平縣初步形成了“一城雙心、兩帶四區”的空間布局。
與此同時,黃平縣進一步完善旅游資源配置,以全年性旅游理念開發“春游、夏漂、秋賞、冬泡”主題旅游,并加大連接各景區點、各縣市旅游交通網絡建設,助推原本零散分布的資源點面結合、線性貫穿。
通過實施“旅游興縣”戰略,黃平縣旅游活力不斷釋放。“十二五”期間,全縣旅游經濟持續增長,旅游總人數從2011年的94.13萬人次提升到2015年的138.5萬人次,旅游總收入從2011年的4億元增長至2015年的8.29億元。
多業態融合發展
8月10日,谷隴鎮翁勇村張克家的提子園迎來了大批游客。藤架上一串串成熟飽滿、晶瑩剔透的提子,引得眾多游人紛紛入園采摘、拍攝留念,歡聲笑語,其樂融融。
“提子又香又甜,自己親手采摘,更是別有一番滋味。”游客向先生高興地說。不少游客自駕來到翁勇村,與親友一起體驗采摘樂趣,享受田園風光。
“別小看這一顆顆提子,一年就能給我們帶來大概40萬元的收入。”園主張克介紹。依托提子種植和觀光采摘,他不僅創建了農民專業合作社,還帶動周邊十余戶農戶創收。
作物種植與休閑觀光相互補充,山地農業與旅游業和諧發展,翁勇村提子園展現的正是黃平縣農旅結合的新探索。近年來,黃平縣加大資源整合力度,以“大旅游、大產業、大市場、大發展”定位,打造農文旅互動的一體化發展格局。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舊州萬畝大壩農業示范園。作為全省100個省級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之一,舊州萬畝大壩農業示范園已發展龍頭企業23家,建有蔬菜產業園、藍莓產業園、現代花卉觀光園等多個產業基地。目前,園區集作物種植、產品研發、生產加工、生態旅游、貿易等功能為一體,初步形成了產業集中布局、資源集約利用、產業互相融合的休閑觀光旅游示范區。
“我們正努力將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打造成黃平現代生態農業航母,打造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版。”黃平縣委書記林昌富表示。通過以旅游為先導,黃平縣轉化、亮化優勢資源,優化升級產業結構布局,實現了旅游業與生態農業、加工業等業態的有機銜接。
舊州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舊州古城文化旅游精品產業園區、舞陽湖生態療養避暑度假區、朱家山森林康體生態養生基地……一批批“旅游+”產業項目正有序推進,“人文古鎮、生態療養、森林康體、現代農業”“四園合一”的產業體系初步形成。
針對旅游產品內涵不深、結構單一等問題,黃平縣以精品旅游開發為重點,大力完善“吃、住、行、游、購、娛”旅游基本要素,充實“商、養、學、閑、情、奇”新要素,系統構建對接市場的深度休閑體驗旅游產品體系,形成了功能較為完備的產業鏈。如今,全縣多元融合的旅游“精品”不斷涌出,“快旅慢游”服務效應初步顯現。
多品牌合力提升
7月26日,全國微博、微信“雙微達人”一行20余人走進黃平,賞游舊州古鎮、谷隴鎮翁干洞瀑布群、谷隴鎮太平洞村等多個景區,體驗自然風光,感受歷史文化和民族風情。
“永生難忘太平洞的奇景及苗革美女們的熱情款待,當江南才子遇上苗族姑娘,我們情迷太平洞。”活動結束后,微博旅行玩家、中國攝影師協會會員潘昶永在微博上為黃平點贊。
提升旅游知名度和影響力,黃平縣一方面堅持“引進來”——引進游客、引進企業、引進旅游人才,另一方面也大膽嘗試“走出去”——通過打響文化旅游品牌,向外界展示黃平旅游新形象。
8月11日,由黃平縣委、縣政府和山水空間文化傳播(北京)有限公司聯合投資、策劃、出品的大型原創苗族舞蹈詩《巫卡調恰》(苗名,意為“外婆的歌謠”)在貴陽精彩上演,強烈形式感,深邃飽滿的文化底蘊和藝術穿透力,讓節目獲得好評。
“《巫卡調恰》由《古歌》《不息》《呼喚》等六幕組成,圍繞苗族特有的‘火塘文化,展現苗族遷途的足跡和堅韌的民族精神。”黃平縣旅發辦主任吳濤告訴記者,該劇作為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節目之一,是黃平縣輸出文化品牌的一次嘗試。
與民族文化相類似,載于《史記》《后漢書》等多部典籍的“且蘭古國”也是黃平最突出的品牌資源。圍繞“神秘且蘭、古韻舊州、養生黃平”形象定位,近年來,黃平縣強力推進旅游品牌化戰略,投資8億元,以5A級景區發展目標在舊州古鎮打造“且蘭古國都”項目,以且蘭古國歷史、明清古鎮文化、民居建筑和少數民族文化重塑“且蘭語言”,豐富且蘭品牌文化內涵。
且蘭文化藝術節、且蘭王宮、且蘭文化廣場、且蘭歷史文化研究基地……行走黃平大地,各種以“且蘭”命名的旅游載體可見可聞,濃厚的且蘭情結不僅展現了黃平的文化自信,更體現了黃平對且蘭品牌的認可和自覺。
這種品牌自覺意識并不限于且蘭文化。在舊州抗戰機場,黃平縣創新啟動“飛行小鎮”建設,利用機場遺址和AOPA國際飛行大會舉辦契機,配套建設特色旅游小城鎮,不僅唱響了抗戰文化旅游品牌,更讓抗戰文化得到了傳承和弘揚。
“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中國泥哨之鄉” “貴州長壽之鄉”……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黃平縣旅游品牌優勢得以進一步發揮。“黃平革家哈沖節”“谷隴苗家蘆笙節”等節慶主題活動已成為黃平民族文化旅游新常態,品牌的交匯,為黃平旅游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合力。
多景點串聯規劃,多業態融合發展,多品牌合力提升,在全域旅游的道路上,黃平步伐愈加穩健。(責任編輯/喻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