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艷林 陳大煒
8月26日晚,中央電視臺《時代楷模發布廳》節目,當主持人敬一丹說出“有請全國‘時代楷模劉芳老師”時,全場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在兒子朱巍然的陪伴下,劉芳緩步走向舞臺中央,聚光燈照在身上,從容的劉芳瞬間成為全場的焦點。當天,中央電視臺《時代楷模發布廳》發布了高寶來和劉芳的先進事跡,并宣讀《中共中央宣傳部關于“時代楷模”高寶來和劉芳的表彰決定》。
一
8月23日,劉芳從北京回到貴陽。她身穿一條藏青色花紋裙子,腳穿一雙純白色涼鞋,臉上掛著一貫燦爛的笑容,從機場走出來,早已等候在此的學生們送上鮮花和掌聲。
“我只是一個接過接力棒的人。”劉芳真誠地說:“作為貴州教育人的一份子、作為一名農村老師,我能夠在時代面前做一個接力者,傳遞一段距離,帶跑一段,何其榮幸!”
劉芳是繼文朝榮之后,貴州省第二位獲得全國“時代楷模”榮譽的人,也是目前為止唯一一位獲此殊榮的教育界人士。在劉芳看來,這意味著中宣部對貴州教育的重視,更是對貴州農村教育的關注。
因為要錄制節目,正在昆明度假的劉芳在兒子的陪伴下抵達北京。8月22日,劉芳走進央視演播廳,進行《時代楷模發布廳》節目的錄制。
盡管已經接受過媒體多次采訪,有著“豐富”的被采訪經驗,但在央視演播廳,劉芳依然難掩內心的激動。她的事跡獲得陣陣掌聲,她的真情感動了觀眾,也感動了主持人敬一丹。
“節目錄制結束后,敬一丹摟著我,牽著我的手,讓我覺得很幸福、很溫暖。”想起當時的場景,劉芳止不住笑出了聲。
8月23日,白云區政府組織召開了“全國‘時代楷模劉芳老師載譽歸來座談會”。貴陽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蘭義彤感慨地說,劉芳老師入選“時代楷模”,是對她為教育事業所做貢獻的鼓勵,也是對她不為疾病所屈服的堅強意志的褒獎。
劉芳這位“時代楷模”,可見可觸可感。她立足平凡、追求崇高的美好情懷,愛崗敬業、忠于職守的職業精神,面對困境、堅韌堅持的頑強毅力,深深感動著各行各業的人們。
二
1997年,26歲的劉芳在貴陽市白云三中剛工作四年,跟相愛的人結了婚,8個月大的兒子在襁褓中咿呀學語。年輕的她興趣廣泛,繪畫、寫詩、書法、唱歌、跳舞樣樣喜歡。家庭美滿、工作順利,她的人生畫卷正慢慢鋪開。
然而,在一次普通的眼檢中發現,她患上了一種叫“視網膜色素變性”的眼病,醫生告訴她,“不久的將來,你就是一個盲人。”
她怎么也接受不了這樣的診斷結果。
現實是殘酷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劉芳的視野一天比一天變窄,視力一年比一年模糊。
2005年,劉芳眼病開始惡化,她甚至看不清手中的教材是正面還是反面。有一次,學生們發現,劉芳講課時把課本拿倒了,就提醒說,“劉老師,你書拿倒了!”全班同學哄堂大笑。
這一件小事,讓劉芳感到十分丟臉,她不愿成為別人眼中的廢人,她渴望留在心愛的講臺,渴望繼續教書育人。
“如果不轉型,那是不是只有放棄?不可能誤人子弟,對不對?我就知道,我必須要面臨挑戰。”
從那天起,那個快樂的愛笑的劉芳又回來了。
三
在即將失明的日子里,劉芳瘋狂備課。利用殘存的視力,她把三年六本語文教材所有重點難點都記下,文言文更是背誦得一字不差。
如今,不注意觀察,根本看不出來劉芳是一個盲人。在家,她掃地、洗衣服、倒開水、沖咖啡、炒菜、在跑步機上鍛煉,動作熟練得幾乎與常人無異。借助盲人軟件,她發短信比很多正常人還快。在學校,她清晰地記得每一層樓梯有多少個臺階,能準確地找到教室。
經過十年煎熬,2007年,劉芳徹底失明。她堅持著上了那個學期最后一節語文課,把學生送進中考考場。
那天,她一個人站在空蕩蕩的教室里,久久不愿離去,她知道,邁出教室門的那一刻起,她便不再是語文老師劉芳。“我會抱著我的語文書流淚,我想這可能就是我對這份職業的眷戀。”至今提起,劉芳仍然動情。
那次中考,全校語文單科前三名都出在劉芳的班級,記錄至今無人打破。很多人以為,這是劉芳的完美謝幕,以為她會就此離開講臺,回家療養。
但她作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我想一直堅持下去,講臺就是我的生命,在這個講臺上,我覺得我才會開花,才會結果,我的生命才會又一次綻放。”
四
2008年,在學校幫助下,劉芳建起了心理咨詢工作室,轉型成為一名心理輔導老師。
劉芳努力學習心理咨詢課程。看不到黑板,她就用耳朵聽;無法記筆記,就在手機和電腦上安裝盲人軟件。她用不長的時間即考取心理咨詢師資格證。她給學生建立“成長記錄袋”,裝載他們的秘密和夢想。
2009年,一個來自重組家庭的女生想自殺,認為自己是個多余的人。劉芳用一塊布蒙上她的眼睛,讓她體會盲人的日常生活。
“我天天都是這樣生活,我都能好好活著,你有眼睛,又漂亮又可愛,完全可以比我活得更精彩,為什么要放棄自己呢?”女孩兒聽后眼淚大滴大滴落在劉芳手上。
剛入校時的茫然、青春期的叛逆、步入中考后的焦慮,劉芳把這些比較集中的問題整理出來,做成心理課程,到每個班去講。一個學期,她要講50個課時的心理課。
“我永遠都忘不了每次走進教室時學生們雷鳴般的掌聲和見到我時驚喜的尖叫聲,那是怎樣的一種幸福啊!”劉芳覺得,她又找到了新的人生價值。
五
從事心理輔導工作九年來,劉芳帶著她和她的學生的故事走進機關學校和企業,走進貧困山區,做過260多場報告和講座,不斷把正能量傳遞給社會。
“我們經常說,校園是一塊凈土。但是我們的教育有很多的荒地,我想,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一片小小的荒地。我們都有責任和義務,把這個事情做起來,而且要做好。”
很多人問劉芳,“得了這么多榮譽,你將來會不會變?”
“肯定會變!”劉芳說,她的年齡在變、容貌在變,她對教育的理解也在變,工作的方式方法也會與時俱進地改變。但她的信仰不會變,精神層面的堅守不會變。“我會一直堅守農村中學,不會改變我的初心。”
劉芳說,她用十年的時間接受悲慘的現實,又用十年時間微笑著面對多彩的生活,覺得自己挺勇敢的,現在終于可以微笑著說“我是盲人”了。
劉芳對未來充滿希望,她要把學校心理咨詢室繼續做好:“這是我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