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萬軍 郎艷林
六枝特區緊緊圍繞“山地”二字,在“創新”上求突破,在“特色”上做文章,積極探索深化小城鎮空間布局、產業業態、生態環境、文化傳承、互聯互通的新方法、新模式。
盛夏時節,走進六盤水市六枝特區,一座座極具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小城鎮映入眼簾,展現出當地的民風民俗、歷史記憶和獨特鄉愁。
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六枝特區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承辦2016年第五屆全省小城鎮建設發展大會為契機,緊緊圍繞“山地”二字,在“創新”上求突破,在“特色”上做文章,積極探索深化小城鎮空間布局、產業業態、生態環境、文化傳承、互聯互通的新方法、新模式。
規劃先行
做好城鎮建設頂層設計
駕車經六(枝)鎮(寧)高速一個多小時后到達落別收費站,轉下匝道即到六枝特區落別鄉牛角村。木屋、石橋、竹林、噴泉,沿著新修的石板小道穿過牛角村浪哨園,布依特色濃郁的民居順著小巷一字排開。
每一戶門前都被竹排三面圍起,留一面朝向河水源頭的方向,布依人認為河水象征著財富,門口開向河水來的方向,意為“留財”。
49歲的村民王遠琳笑著說:“政府出錢將三層樓房統一進行裝修改造,房子更漂亮了,住得更舒服,還安排我在廣場上做環衛工,每月可以拿到900元工資,日子越過越好。”
落別鄉位于六枝特區東部,是六盤水市的東大門,連接黃果樹的橋頭堡。隨著高速公路的開通,落別迎來發展的好時代。
按照農業園、輕工業園、生態農業、現代服務業、灑耳景區旅游業五大片區產業布局及“一區四塊四心多廊”的旅游空間結構,落別鄉規劃建設了三泉濕地公園、農產品交易和旅客接待中心、婚紗攝影和房車基地、螃蟹峽休閑養老度假中心,提升改造落別小城鎮等項目。
如今,落別鄉正打造融入生態元素,推動產城景互動、農文旅融合的生態小鎮、鄉村田園等大眾活動體驗區、產城景融合的示范帶、鎮村聯動的示范點、改革創新的示范區,真正成為宜居宜業宜健康的“黃果樹源·夢里泉鄉”。
落別鄉的變化是六枝特區小城鎮建設的生動縮影。
2011年11月,經省政府批準,六枝特區2010-2030年城市總體規劃宏偉藍圖破繭而出,一軸壯麗的錦繡畫卷正式鋪開。
其中郎岱鎮以古鎮為中心輻射帶動周邊21個村(居)聯動發展。以“旅游花腳·夢里花園”——花腳村為中心,輻射帶動青菜塘、石糯尾、阿樂等村,打造獼猴桃、茶葉、西瓜、養殖等特色農業產業村;以“文化木城·神秘夜郎”——木城村為中心,輻射帶動后營、驛隴、青龍、群峰等村,打造集夜郎文化、牂牁文化、紅色文化、傳統文化于一體的城中文化村;以“多彩民族·風情灑志”——灑志村為中心,輻射帶動中寨、跳花坡、把利等9個少數民族村,打造“景文小鎮·夢里家園·迎祥郎岱”。
近年來,六枝舉全區之力,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率地推進小城鎮建設,力爭把小城鎮建設打造成為城鄉統籌的融合點、對外開放的窗口,把六枝特區打造成為全省小城鎮建設示范區。
截至目前,六枝特區共實施小城鎮建設項目270個。以中心城區為核心,巖腳、郎岱、落別為三翼,中部城鎮、北部城鎮、南部城鎮為集群,帶動周邊鄉鎮發展的格局逐漸形成。
小城鎮,大戰略,大手筆,繪藍圖。小城鎮的建設帶動了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在最近的貴州省經濟發展綜合測評指標排位中,六枝特區以81分位居全省非經濟強縣第二位。其中城鎮新增就業人口絕對數為7464人、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為12.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8.66億元、位居全省非經濟強縣第一位。
文化為魂
提升城鎮建設品質內涵
六枝特區是古夜郎腹地,夜郎文化神秘古樸、三線文化底蘊厚重、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各具特色。在小城鎮建設中,六枝特區注重體現文化特色、注入文化內涵,把硬件與軟件建設有機統一、深度融合。
六枝特區巖腳鎮是一個依山傍水,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古鎮。木柱翹檐青瓦房民居、八大廟、四大觀、青石古驛道等古建筑和古遺址保護完好。
為了賦予古鎮新的生機,巖腳鎮圍繞“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小而富”的定位,打造精品特色古鎮。
該鎮依托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自然資源、旅游資源和民族文化,先后啟動了廻龍溪溫泉度假村、青石板步行街、城鎮綜合體等一大批建設項目,古鎮文化元素和民族文化“基因”得到充分體現。
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六枝特區注重新城建設及對古鎮的開發保護力度,讓歷史文化、商賈文化、現代人文氣息交相輝映。
郎岱鎮歷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蘊豐厚,屬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在小城鎮建設中,郎岱鎮充分挖掘特色內涵,形成“一鎮一品、特色明顯、文化名鎮”的特色小城鎮產業發展格局,創造出具有時代特點和地域特征的小城鎮特色風貌,努力打造成為六枝特區的城市“后花園”,構建城鄉一體化新格局。
此外,六枝特區還十分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保護區。梭戛生態博物館、涼都·月亮河布依文化生態園、落別鄉布依文化保護空間、梭戛箐苗社區文化空間等一批文化設施讓文化勵民、文化惠民、文化富民效果初顯。
產業培育
增強城鎮發展內生動力
“我們的苞谷地全部變成了經果林,農民現在變成了股民和產業工人,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去年的7578元增加到了現在的10500元。”談起鎮里果農的收入,六枝特區郎岱鎮黨委副書記龍翔很是自豪。
荒山得綠,農民得利,讓漫山的果林變成農民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郎岱鎮注重依山就勢、突出文化特色,保持山體的整體性和原生態,在阿樂村、花腳村一帶打造“花果山”項目,種植4200畝的桃樹、獼猴桃、葡萄等果樹以及萬壽菊等鮮花,打造山上賞花、山下品果、房在山中、人在綠中的“農旅一體化”旅游目的地。
“產業發展是支撐城鎮化持續健康發展最為重要的內生動力,是解決城鎮就業創業問題的關鍵所在,也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在六枝特區黨委副書記、區長方裕謙看來,如果沒有產業的支撐,當地勞動力就要到外面流動打工,那么小城鎮建設起來就可能是一座“空城”。
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游則游,六枝特區堅持“以產興城、產城互動、融合發展”的思路,按照“一鎮一業、多業并舉、特色鮮明、產業興鎮”的特色小城鎮發展思路,夯實大數據、大扶貧、大交通、大旅游、大產業、大城鄉等“八大體系”戰略基礎,建成產城互動發展的樣板區。
現代農業上,圍繞“5個100工程”“3155”工程主導的郞岱、大用、北部等7個省級現代農業園區,重點發展畜禽、經濟果林、名優茶葉、特色蔬菜、花卉苗木、中藥材等支柱產業,成為帶動當地群眾擺脫貧困、增收致富的有力抓手。
大數據產業上,依托大數據信息平臺,以電商為紐帶,探索“智慧小城鎮+”發展模式,推進小城鎮+智慧園區+智慧景區+智慧鄉村聯動發展,智慧小城鎮+一產+二產+三產融合互動,帶動小城鎮全民創業,促進電子商務與實體經濟、百姓生活深度融合。
旅游產業上,圍繞六枝城市旅游服務中心,巖腳、郎岱、牂牁三個次級旅游服務中心,構建多個旅游產業集聚區、旅游度假小鎮和旅游度假區并重的旅游產業大體系,打造梭戛民族文化產業、牛場黔中水利旅游、牂牁戶外度假產業和落別風情避暑產業4個山地旅游產業集聚區,推進牛場內陸島文化、落別休閑度假、郎岱夜郎文化、巖腳健康養生、龍場生態文明和毛口牂牁6個特色旅游示范小鎮建設,為六枝打造“生態觀光、休閑度假、康體養生、民俗體驗”旅游目的地注入新鮮血液。
……
產業興,百姓富,城鎮美。一個個特色凸顯的小城鎮,猶如一顆顆耀眼的明珠,助推六枝轉型發展,讓六枝展露出一座現代精品盆景城市的獨特面容。(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