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時海波
耳鳴是指患者主觀感覺耳內或顱內有聲音,而外界并無相應的聲源存在。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的增大和各種環境噪聲的增加,耳鳴患者逐年增多。流行病學資料顯示,10%~15%的人有耳鳴經歷,老年人耳鳴比例高達33%;約1%~2%的患者深受耳鳴影響,并因此導致了焦慮、抑郁和失眠。
“禍端”:大腦皮層的“小亮點”
主觀性耳鳴病因復雜,聽覺傳導通路的任何部位發生病變都可以誘發耳鳴。聽覺障礙是主要病因,少數單耳持續性耳鳴是聽神經瘤的早期癥狀,一些長期耳鳴者還與心理因素有關。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慢性耳鳴與聽覺中樞的過度自發性電活動有關。功能性成像技術顯示的大腦皮層上那些小亮點,就是耳鳴的起源,有助于確定引起耳鳴的異常生理解剖部位,幫助研究者更深入地了解耳鳴。
“定心丸”:耳鳴咨詢
治療耳鳴的方法不少,但尚缺乏特效的治療藥物和方法。病因治療是治療耳鳴的最佳途徑。當病因無法確定時,則應采用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耳鳴的癥狀與情感障礙、中樞和神經的可塑性,以及患者的心理狀態密切相關。很多患者深受耳鳴困擾,往往會陷入痛苦和茫然失措中,且存在諸多疑問,如耳鳴究竟是怎么回事,它是否預示著什么災難性后果?在這種情況下,耳鳴咨詢特別重要。
所謂耳鳴咨詢,就是指導患者認識耳鳴的產生機制,并學會如何適應耳鳴。具體咨詢內容包括:醫生向患者解釋大腦可以通過學習來達到適應耳鳴的效果,從而減輕耳鳴癥狀;告訴患者為什么要避免處于過于安靜的環境中,而要有一定的背景聲音,為什么緊張會加重耳鳴等,并通過這些解釋來逐步減弱耳鳴對患者的負面影響,指導其逐漸適應耳鳴。
實踐證明,消除耳鳴的“神秘性”可以減輕大腦皮層對邊緣系統和自主神經系統的刺激,使大腦對耳鳴的感知越來越弱,從而使患者的情緒行為反應也越來越弱, 并逐步達到適應。
聲音治療:學會適應耳鳴
聲音治療是慢性耳鳴患者的主要治療方法,通過讓患者傾聽一些背景聲音,可以減弱其聽覺中樞對耳鳴聲音的分辨和感知能力,從而減少耳鳴對其造成的困擾。常用的背景聲音包括:自然聲,如鳥叫聲、流水聲、海浪聲;非自然聲,如風扇聲等。聲音治療耳鳴的原理,就如同一支點燃的蠟燭,當我們把它放在黑暗的房間里時,會覺得它特別亮;但如果我們把它放在室外陽光下,我們便不會再明顯地感覺到它的光亮了。
新興療法:經顱磁刺激
基于耳鳴的中樞機制,近幾年興起了一種非藥物治療耳鳴的新方法---經顱磁刺激治療,其工作原理即把一個絕緣線圈放在頭皮的特定部位,當線圈中有電流通過時,就會有磁場產生,磁場無衰減地透過頭皮和顱骨,進入大腦皮質后,產生感應電流來調節神經細胞的功能,從而達到治療耳鳴的目的。與藥物治療相比,該治療方法操作簡便,副作用少,在歐美等國家已被普遍使用,是治療耳鳴等相關疾病的一種安全有效的方法。目前,我們的研究團隊對慢性耳鳴的經顱磁刺激治療進行了系列臨床應用研究,在三百余例耳鳴患者中,50%以上的患者在治療后耳鳴癥狀明顯緩解,甚至消失,聽力正常、發病時間短、年齡小、耳鳴不影響睡眠的耳鳴患者治療效果更佳。不過,腦器質性疾病或特發性癲癇患者,近期服用三環類等抗癇藥物、嚴重酗酒、使用神經興奮性藥物者,顱內壓增高者,心臟內有金屬支架或導線或安裝心臟起搏器者,佩戴耳內助聽器者,人工耳蝸植入者等,均應避免經顱磁刺激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