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浩強
近年來,因使用抗菌藥物引起嚴重不良反應的報道常見諸于報端。于是,人們對于使用抗菌藥物漸漸有了“談虎色變”的內心抵觸,尤其是老年人,他們擔心抗菌藥物會傷害肝腎功能,一些人便擅自減半使用抗菌藥物。那么,老年人可以常規減半使用抗菌藥物嗎?
通常,老年患者(一般指60周歲以上)組織器官呈生理性退行性變化,免疫功能逐漸減退。藥物進入體內后,在血液內的積蓄往往比青年人多,血藥濃度高,易引發毒性反應。因此,醫生在給老年人處方藥物時,會根據其年齡適當減量。例如,部分安眠藥,一些老年人減半使用即可達到同等療效,劑量過大反而會導致嗜睡。不過,老年人不可以常規減半使用抗菌藥物。
劑量不足 效果不佳
考慮到老年人的特殊生理和年齡因素,大多數醫生在給老年人處方抗菌藥物時,一般會采用既可以殺滅致病菌,又不會導致不良反應的較小劑量,通常是正常治療量的1/2~2/3。如果老年人在這個基礎上,再減半使用抗菌藥物,最終可能導致藥物劑量不足,臨床效果不佳,疾病反復,甚至引發細菌耐藥。
一般地說,人體發生細菌感染后,細菌群體通過分裂進行繁殖,每分裂一次會有極少數的細菌發生變異,從敏感菌株變為耐藥變異菌株。在自然狀態下,耐藥變異菌株所占的比例極小,與大量敏感菌株在人體內共存。使用抗菌藥物后,如果藥物劑量充足,敏感菌株與個別耐藥變異菌株都可以被殺滅,感染得到控制,不會產生細菌耐藥。如果老年人減半使用抗菌藥物,就可能達不到殺死敏感菌株和耐藥變異菌株所需要的藥物濃度水平,既會導致感染得不到控制,還可能使耐藥變異菌株在人體內聚集,誘導細菌耐藥性產生。而那些被“低”濃度抗菌藥物暫時抑制的敏感菌株沒有徹底“死亡”,一旦人體抵抗力下降,就可能“死灰復燃“。再次接受治療需要加大用藥劑量,費時費力,還會增加老年人的經濟負擔,得不償失。
兩點注意 牢記心間
除了不能簡單地減半使用抗菌藥物外,老年人在使用抗菌藥物時,還需注意以下兩點事項:
1. 嚴格遵守醫囑。口服能解決問題的就不要肌內注射(打針),肌內注射能解決問題的就不要靜脈滴注。按處方規定用藥,切忌用用停停,這樣不但不能有效殺滅體內致病菌,還容易使殘留的致病菌產生耐藥性,給治療帶來困難,延長康復時間。大多數抗菌藥物都有明確的使用療程,一般為5~7天,直至14天。但有的老年患者在自己感覺到癥狀好轉后就擅自停藥,這也會造成劑量不足,感染遷延不愈或反復發作,或轉為慢性感染。
2. 避免使用腎毒性大的藥物。老年人應盡量避免使用腎毒性大的藥物,如氨基糖苷類、萬古霉素、多粘菌素類等,必要時需定期檢測尿常規和腎功能,以利醫生根據腎功能隨時調整給藥方案。老年患者宜選用毒性低并具殺菌作用的抗菌藥物,如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和其他β-內酰胺類的大多數品種,為老年人常用藥物。
總之,抗菌藥物是一把“雙刃劍”,合理科學地使用能治療疾病,控制感染,進而治愈疾病,降低死亡率;濫用則會誘發細菌耐藥、引起菌群紊亂等嚴重后果。因此,老年人在用藥期間應嚴密監測抗菌藥物使用情況,以防藥物不良反應發生,必要時進行血藥濃度監測,以利醫生調整劑量或換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