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娜
摘要:思想品德是初中的基礎性課程之一,在新課程改革的大潮中必須適應現代教育的要求,進行深入的改革與優化。本文闡述了優化思品教學的方法。
關鍵詞:新課改;思品;教學;優化;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0-0039-01
新的課程標準對思品教學提出了新的目標與要求,要達到新課標的要求需要我們每位教師認真回顧與反思。我們應切實轉變教育觀念,改變教學方法,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要樹立現代教育理念,走出傳統教學的誤區
在傳統的教學中,過分強調接受,重結論輕過程,冷落和忽視發展、探究,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極端處理,死記硬背,機械接受,評價標準單一等,弊端甚多。這種教學不僅不能促進學生發展,反而阻礙學生成長,豈不是誤人子弟?新課程的教學觀與學生觀強調,教學是課程的創生與開發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反對重結論輕過程、重關注學科輕關注人;學生是發展的人、獨特的人、具有獨立意義的人。這要求教師"注重思維、感情和行為方式的培養",盡快走出傳統教學的誤區,充分發揮思想品德課吸引學生的獨特條件,把教學置于廣闊的社會現實中,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加強師生合作,探究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持新理念進行創造性教學。
2.要科學使用和挖掘課程資源
2.1要靈活使用教材。教材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但不應該也越來越不可能成為唯一的課程資源,更不能等同于課程本身。很顯然,對于教師來說,在教學實踐中決不能把教材當成一種指令、規定、圣經,"帶著鐐銬跳舞",束縛師生的生命力和個性發展,要更多地考慮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簡單地"教教材",應站在建設者和創造者的角度上,不拘于教材的文本,聯系實際,盡可能地把學生生活素材和給定的教材有機結合起來創生為自己活生生的、富有說服力的教材,為"教"與"學"服務。
2.2要注重學科間的綜合,拓展教材。《課程標準》強調學科間的融合與交叉。在教學中不能把思品課講成純政治理論,應將各學科相關知識結合起來講,融會貫通。在這種綜合教育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使學生學會通過各學科知識來理解思品教材的知識點,又用思品課的辨證思維方式及逐步培養起來的良好心理品質、思想覺悟更好地指導其它學科的學習。
3.要精心設計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教學目標可分為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這就要求在教學中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尤其是伴隨這一過程而產生的積極情感體驗和正確的價值觀。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既要著眼顯性的知識與技能目標、短期的可檢測目標,更要著眼隱性的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與長期的可檢測目標;堅持單一與綜合相結合,顯性與隱性相結合,長期與短期相結合。
如,在七年級第一單元第一課《珍惜新起點》的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的主要教學目標:(1)你的學校創建于什么時候?現在有多少老師,多少學生,多少個班級?你還知道學校什么?(2)校園的鐘聲叮叮當當,在求學的路上我編織過多少夢。今天,面對新的學習環境,我又有了新的"夢",這個"夢"是什么? (3)新的班級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的班集體,離不開凝聚力,為創建優秀班集體,請你提出幾條建議。(4)為創建優秀班集體,你準備發揮什么智慧作用,為建設國家,你準備培養自己哪些能力?上述問題是以身邊素材為背景的開放性教學目標,有顯性的、單一的、近期的,也有隱性的、長期的、綜合的教學目標,從而活躍了學生思維。
4.要拓寬思維空間,發揮學生潛能
教學不只是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而是師生互相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那些只有教學形式表現而無實質交往發生的"教學"是假教學。為此,教師要正確處理教學關系,不能重演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學是教師對學生單向"培養"的傳統作法,應追求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要克服重結論、輕過程的"捷徑教學",創設情景和問題實現多樣化的思維過程和認知方式,引發多觀點的碰撞、論爭和比較,從中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的歷史唯物辨證觀、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
5.要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要求教師要持正確的學生觀,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關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教師務必要關愛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和權利;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相信每一位學生都有成功的潛能;賞識學生的優點、進步和個性;寬容學生的過失、錯誤和缺點,耐心等待學生轉變;盡量減少對學生的行為和思維的無謂限制,讓其自由表現、發展。課堂不僅是科學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性養育的殿堂。"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這是教學活動的一條基本規律。教師不僅要挖掘和展示思想品德課德育因素,還要積極關注和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各種道德表現和道德發展,從而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使課堂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搖籃。
總之,新課程下思想品德課教師任重而道遠,只有與時俱進,勇于創新,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發展自己,完善自己,才能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完成好自己的任務,為培養出新時代高素質人才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