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海燕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0-0058-01
課外閱讀真正進入學生的生命中,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需要后,就會使生命變得豐富鮮活。可怎樣才能讓學生享受閱讀,感受到讀書的樂趣,成為真正的讀書人呢?
1.課外閱讀之目的延伸性
課外閱讀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也是擴展課內閱讀的好方法。
1.1課前收集,強化閱讀。課堂短短四十分鐘,遠遠不能滿足新課標對學生提出大量閱讀要求。筆者認為解決問題的根本之法就是課內精學,課外拓展。我們可以把課內所學到的只是和方法,及時應用與課外閱讀之中,以求"得法于課內,得益乃至成長于課外";也可以讓學生把課前收集課內的相關資料對課內作補充。例如,課堂上學生準備學習以事記人以突出人物品質的文章,如《足智多謀的孫臏》、《弦高救祖國》和《蘇武牧羊》等。
1.2課外延伸,拓展閱讀。新課標要求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而,增加閱讀量。同樣,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也要求孩子們能掌握各種的知識。因此,我們作為教師,就應該努力使學生從廣泛的課外讀物中學習只是,增長見識,以求"以課外促課內",共同促進,相得益彰。舉個例子,《麻雀》的寓意深刻,對中年級的孩子來說理解起來是有一定困難的,學生難以在腦海中形成清晰而又豐富的表象。如果指導學生閱讀有關母愛的文章,聯系生活的感受,在獲取豐富的感性認識之后再來教學《麻雀》,光輝的母親形象也就躍然紙上,孩子們的心也會被母愛所激蕩。
1.3課后積累,推進閱讀。"語言精妙,源至積累。"課外閱讀,博覽群書,正式為了這種"厚積而薄發"提供堅實的土壤。對一些意境優美、麗詞佳句,只要學生多讀了,再通過讀、議、寫等方式便你呢更是積累下來。積累多了,對于進一步的閱讀又提供了深厚的基礎,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
2.結合內容理解需求,開展主題活動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不能僅靠課堂教學40分鐘的時間和課堂空間,在一些教學內容的教學與組織環節,教師缺乏足夠的教學空間來實施整個教育教學理念、方法,難以取得較為滿意的成效。針對這種情況,我主要結合教學內容,在課外組織相應的主題活動,創設濃厚的活動情境,幫助學生深化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例如在教學《吃水不忘挖井人》內容后,為了深化教學成效,加強學生感恩教育,培養學生的感恩之心。我在學生中開展了"感恩父母、感恩朋友、感恩同學"主題活動,要求學生仔細回憶、認真思考與父母、朋友、同學在生活學習中的點點滴滴,尋找感恩的閃光點,在班級主題活動中進行交流,為學生營造濃厚的情感氛圍,在與生活緊密結合的生活感知中提升思想教育成效。如在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內容后,為了強化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我要求學生課后自行搜集有關描寫祖國各地美麗景色的語段、圖片,帶到班級進行交流匯報。學生的積極性被有效調動起來,有的學生找到了豐富的圖片資料,有的從網上下載了祖國各地的名山大川資料帶到課堂教學中進行交流活動。這樣的活動不僅豐富了活動內容,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而且使學生受到了一次強烈的愛國主義教育。
3.課外閱讀方法之體驗性
人人都有閱讀的需要,因為閱讀是我們抵達知識和想象世界的梯子。面對同一對象,角度不同就會產生橫看成嶺側成峰的結果。只有尊重學生自己的閱讀體驗,課外閱讀才是鮮活的,有個性的;只有尊重學生自己的閱讀體驗,課外閱讀才可能成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當然,讓學生自主體驗他們閱讀到的課外資料,并不等于放任自流,撒手不管。我們可以告訴學生讓他們通過動口、動手、動腦的方式進行有效的自主體驗。
3.1感情朗讀、表達感悟。鼓勵學生以朗讀的方式,把自己的感悟通過自由朗讀或讀給自己喜歡的人聽等形式表達出來,然后借助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完善自己對閱讀材料的感悟。
3.2動手實踐,展示體驗。"不動筆墨不讀書"。在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時,我們可以指導學生把自己印象比較深刻的詞句段畫下來,寫出旁注或讀后感,也可以做成手抄報與大家分享。例如,學生閱讀了寫景類的文間,可以讓學生開展"小導游"的活動做手抄報、寫出讀后感等交流,以表達他們的獨特的閱讀體驗。
3.3百家爭鳴。互動探討。對于中高年的學生,我們還可以鼓勵學生把一些課外閱讀中的難點和爭議之處,提出來與老師或同伴交流、爭辯、從而引發大家的思考和探究。在"小小辯論會"等有趣的交流活動中,大家一同研討,各自把不同的體驗表達出來,使思維的火花在撞擊中點燃,也進一步加深了他們對閱讀材料的深層體驗。
參考文獻:
[1]闞燦華.讓課外閱讀鮮活起來.《新課程學習:中》,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