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亞琴
摘 要:文學作品的教育是幼兒園語言教育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詩歌因篇幅短小、結構工整、語言凝練等優(yōu)點深受幼兒喜愛。優(yōu)秀的詩歌蘊含著多元化的審美價值,文章從詩歌的意境、形象、節(jié)奏、語言四個方面展現(xiàn)詩歌的美,以促進幼兒的語言發(fā)展。
文學作品的教育是幼兒園語言教育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以文學作品為基本教材而進行的文學活動是幼兒園語言教育中一種不可缺少的類型[1]。幼兒園的語言活動有很多種類,其中詩歌以其篇幅短小、結構工整、語言凝練等優(yōu)點深受幼兒喜愛。優(yōu)秀的詩歌蘊含著多元化的審美價值——意境美、形象美、節(jié)奏美、語言美,對孩子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語言能力的發(fā)展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
一、詩歌的意境美—在傾聽中體驗
詩歌的語言富有色彩、動感和表現(xiàn)力,具體可感,形象生動,充滿活力,飽含詩人豐富的想象,體現(xiàn)了詩人強烈的主觀情感,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情深意遠的意境。意境是指作品中描寫某種事物所達到的藝術境界,它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表達。有人說音樂是“美麗的畫”“流動的詩”。選取與詩歌內容匹配的音樂作為背景音樂,能使幼兒身臨其境,使詩歌的情感得到升華,更好地體現(xiàn)詩歌的意境美。將文學與音樂完美結合,引導幼兒在欣賞時想象詩歌在頭腦中出現(xiàn)的畫面,能使幼兒更好地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意境,充分發(fā)揮幼兒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喚起幼兒的情感共鳴。
二、詩歌的形象美—在欣賞中感受
詩歌是用語言塑造文學形象的藝術,美的形象隱含在詩歌的語言中,需要通過理解和想象,才能在頭腦中產(chǎn)生美的形象。詩歌形象是由作品本身和讀者感悟共同創(chuàng)造的。在教學中,我們應為孩子提供多種藝術想象的空間,使詩歌中的形象在孩子的大腦中豐滿、鮮活、細膩,達到形象美的再現(xiàn)。
1.用形象的圖片引導幼兒欣賞
幼兒的思維是形象、直覺的思維,而幼兒詩歌《搖籃》中的形象既抽象又形象。例如,“天空是搖籃,搖著星寶寶”,我在教學時畫了生動形象的圖片輔助教學,藍藍的天空中有一個搖籃,擬人化的星寶寶躺在搖籃中,白云在搖籃邊飄著……形象生動的畫面把詩歌美麗的意境展示給幼兒,將詩歌形象化、具體化,幫助幼兒理解詩歌。
2.用恰當?shù)恼Z言表達自己的感受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發(fā)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chuàng)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huán)境。在欣賞過程中,引導幼兒用合適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其表達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兩類詞匯,一類是消極詞匯(不能正確運用的詞匯),一類是積極詞匯(能夠正確運用的詞匯)。幼兒在表達的過程中出現(xiàn)消極詞匯時,教師要幫助其糾正、提煉。這樣既可以了解幼兒的感受,又能幫助幼兒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三、詩歌的節(jié)奏美—在朗讀中展現(xiàn)
節(jié)奏是詩歌的原始要素,在創(chuàng)作中,它既有詩人的快感,又賦予讀者的期待。這是因為詩歌的節(jié)奏富于變化,是詩人情感的表達,體現(xiàn)了詩歌的內在生命。干巴巴、沒有節(jié)奏(拖腔帶調)、沒有感情的朗讀是沒有感染力的,體現(xiàn)不出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我國現(xiàn)代詩人、文學評論家何其芳曾說:“詩是一種最集中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飽含著豐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xiàn),而且在精煉與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節(jié)奏的鮮明上,它的語言有別于散文的語言。”那么如何引導幼兒準確感受詩人的情感,表達詩歌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并通過自己有感情的朗讀傳遞給聽眾呢?
1.學習朗讀藝術,展示詩歌的節(jié)奏美
展現(xiàn)詩歌中蘊含的節(jié)奏美,要讓幼兒理解詩句、詞語的特點,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重音、讀出速度。停頓可以更加清楚準確地表達思想,讓聽者理解朗讀內容。重音是對句子中的某些詞語從聲音上加以突出,朗讀時音量大些。朗讀時速度的快慢可以表現(xiàn)出作品的情緒和氣氛,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
在朗讀詩歌《搖籃》時,引導幼兒在語音、語調、語氣、眼神、表情上,突出媽媽對寶寶的愛,表演出媽媽輕輕搖搖籃的動作,用溫柔的眼神看著寶寶。在朗讀時注重節(jié)奏,有助于提高幼兒感受詩歌語言美的能力,也有助于幼兒進入作品,有效促進幼兒對詩歌的理解。
2.變換朗讀形式,吸引幼兒積極參與誦讀
詩歌節(jié)奏通常表現(xiàn)在詩人對語言的運用中、讀者的朗讀中。朗讀詩句是幼兒學習語言的一個有效途徑。集體朗讀是一種基本的朗讀方式,但是一遍一遍沒有變化的機械重復的朗讀,會使幼兒產(chǎn)生厭煩情緒,因此應變換朗讀的形式,讓幼兒對朗讀活動始終保持積極性,充滿激情地朗讀。
一是師幼互動朗讀。在幼兒基本掌握詩歌內容后,我就與幼兒用游戲的形式朗讀,老師與幼兒用輪流讀詩句的互動方式練習朗讀,我讀“藍天是搖籃”,幼兒讀“搖著星寶寶”;我讀“白云輕輕飄”,幼兒讀“星寶寶睡著了”。還可以師幼交換詩句繼續(xù)練習朗讀。
二是幼幼互動朗讀。幼兒掌握詩歌內容后,老師可以退出,讓幼兒自主朗讀。可以是男女互動朗讀,男孩讀上一句,女孩讀下一句,男孩和女孩交換順序朗讀。
除了師幼、幼幼互動朗讀外,動靜結合的站立式朗讀也非常吸引幼兒。輪到朗讀的幼兒迅速站起來,讀完后迅速坐下,另一組注意傾聽,輪到自己朗讀時,及時站起來銜接。這樣有趣的合作、互動、坐立交替的朗讀形式,吸引幼兒積極參與朗讀,還能有效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傾聽習慣。
四、詩歌的語言美—在相關活動中表現(xiàn)
在熟悉詩歌之后,應開展表演、繪畫、仿編等活動,進一步感知和理解詩歌,透徹理解詩歌的語言美,有利于幼兒語言能力和其他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1.身體語言輔助表現(xiàn)語言美
用肢體語言表現(xiàn)對詩歌內容的理解,用合適的動作表達自己的體會,是幼兒表現(xiàn)作品的另一形式,比讓幼兒“靜觀”“靜聽”更容易與作品達到情感溝通。在詩歌教學中,借助優(yōu)美形象的身體動作進行教學,幫助幼兒理解、把握詩歌的精髓部分。老師可以創(chuàng)編一些與詩句相符的動作進行表演,將幼兒的思維、注意引入詩歌的意境。教師借助動作表演輔助教學,幫助幼兒理解詩歌。這些動作無須幼兒刻意模仿,孩子們在自然而然的氛圍中有意無意地模仿、創(chuàng)造,內化為自身對文學作品的一種感受,使整個詩歌的學習變成了一種全方位地感受美的過程。
2.繪畫、仿編再現(xiàn)語言美
兒童教育專家認為,繪畫是幼兒表達行為的另一種語言,繪畫作品反映了幼兒內心的情感世界,他們通過各種圖案來表現(xiàn)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可以說繪畫是成人認識孩子的一個窗口。引導幼兒將自己對詩歌的理解用繪畫的形式表達出來,并且運用詩歌中美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是提高幼兒語言能力的一個有力措施。同時,可引導幼兒站在自己的角度,在學習、體驗、理解的基礎上,遷移詩歌的經(jīng)驗,將生活經(jīng)驗仿照原有詩歌的句式仿編成詩句,進行創(chuàng)造。仿編詩歌是一種融思維、語言發(fā)展于一體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是發(fā)展語言的一個有效途徑。教師從幼兒仿編的詩句中,可以了解到幼兒對詩句的理解,了解到他們幼小心靈對美的理解。
引導幼兒接觸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yōu)美,并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2],是幼兒園語言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我們需要用智慧的方法引領孩子步入文學的世界,讓他們從小接受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熏陶,感受文學帶來的美,讓幼兒喜歡文學,促進語言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袁貴仁.中國教師新百科(幼兒教育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梁豐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