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愛莉
摘 要:心理健康活動課以活動為主,強調學生自我探索、自我體驗和自我感悟。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組織好課堂有一定的難度。故教師要在和諧愉快的課堂氛圍中,精心設計各種活動, 喚起學生參與的興趣與熱情,讓學生在活動中自我教育,成為學習的主人。
怎樣讓低年級心理健康活動課更有效,活而不亂?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做法。
一、制訂規則,建立默契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大班額的現狀下,面對幾十名低年級學生,要想讓熱鬧的心理健康活動課有效、有序進行,規則尤為重要。
1.課前師生“對暗號”
當老師進入教室而學生還未安靜下來時,可以讓學生跟著老師 “對暗號”。如老師說“小花貓”,學生馬上答“喵喵喵”;老師說“汪汪汪”,學生馬上答“小黃狗”,通過“對暗號”小游戲讓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從而做好課前準備。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發現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時,也可以用類似的小游戲,如手指操等來組織課堂。
2.課堂發言先舉手
低年級學生發言的積極性很高,總是迫不及待地想說出答案,如果不舉手就說,課堂就會亂哄哄一片。老師既要鼓勵和保護學生發言的熱情和積極性,又要告訴學生,為了讓其他同學能聽到,在課堂上說話要先舉手。也可以優先讓安靜舉手的小朋友先發言,這樣能給其他學生一個很好的示范。
二、巧用游戲,激發興趣
低年級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短暫,大約為10分鐘。游戲是最能激發低年級學生參與興趣的活動。心理健康活動課就是通過不同的游戲,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筆者在執教二年級上冊《團結合作收獲多》一課中設計了四人小組合作輪流創作一幅畫的活動,活動中要求不能交流,按順序輪流畫畫,合作完成一幅作品。完成后給作品命名,并選出一名代表講述畫的內容。孩子們參與的積極性很高,能生動地講出畫中的故事,也在快樂游戲的同時初步體驗到了合作的力量。 筆者還在一年級下冊《專心聽》一課中設計了“聽數字拍手”的游戲和“信息傳遞”游戲,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訓練學生注意力和專心聽的能力。
三、創設情境,激發情感
實施情境教學,能使學生在一種愉快和諧的氣氛中受到熏陶、感染,從而激發其學習興趣和情感體驗。
如在二年級《學習樂趣多》教學中,為了引發學生共鳴,我在播放《熊小弟學畫畫》視頻前說:“孩子們,我們的好朋友熊小弟,也和你們一樣喜歡參加各種活動,他也是一個愛學習的好孩子。可是,他在學畫畫的過程中發生了什么呢?你們想知道嗎?看的過程中想一想,你是否也有類似的經歷呢?” 繼而引發學生對自己學習過程中的體驗的交流與討論,分享自己學習的快樂。
四、借助繪本,寓教于樂
近年來筆者嘗試將繪本引入了低年級心理課堂,受到了學生喜愛和歡迎,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繪本,也叫圖畫書,是用圖畫與文字共同敘述一個完整的故事而構成的書。繪本具有圖畫的敘事性、完整的故事性、內容的趣味性、主題的教育性等特點,運用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中,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認知、情緒情感、意志行為等方面的發展。
如在一年級《我上一年級了》《校園生活》等課中用繪本《大衛上學去》《小魔怪要上學》《小阿力的大學校》等幫助學生消除上學的陌生感,喜歡上學并盡快適應學校生活;一年級《大家都是好朋友》一課中用繪本《兩只羊的故事》《敵人派》等教會孩子們去分享,并學會交朋友。總之,繪本在低年級心理課堂中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寓教于樂,效果顯著。
五、聲情并茂,感染學生
低年級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教師要恰當地用眼神、動作、表情等肢體語言的變化來感染、吸引學生。這樣才能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如開始上課時,教師用微笑的表情、親切的目光注視全體學生,可以感染學生的學習情緒,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使其愉快地投入學習。同時,教師的課堂語言要富有啟發性和感染力,要善于運用聲調的變化。例如,有時突然降低聲音,有時加重語氣或提高聲調,都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運用短暫的沉默也可以引起學生的注意,起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總之,構建有效有序的心理健康活動課堂,需要教師在和諧有序的課堂氛圍中,精心設計活動,喚起學生參與的興趣與熱情,教師要善于運用生動多變的組織教學方法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讓學生始終以飽滿的熱情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參考文獻:
[1]田 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設計與實施[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2]鐘志農.心理輔導活動課操作實務[M].寧波:寧波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水車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