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彥春
摘 要:文本的閱讀要從整體上權衡,讓學生領悟文本潛在的情感價值,這應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看重的點。就如何有效進行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筆者認為可以從注重閱讀標準、閱讀感受、閱讀能力這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語文課堂離不開閱讀教學。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學習上,我們大家都離不開閱讀??墒?,很多高中生的閱讀是走馬觀花,一部名著,前腳看完,回過頭來,印象全無,而且喜歡看一些娛樂八卦、愛情小說、玄幻小說等,甚至有的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兩眼不看天光云影。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師無效的閱讀教學。所以,對如何有效進行高中語文的閱讀教學進行探討至關重要。
一、注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閱讀標準
每節課教學的設計和實施,都要以高中語文閱讀標準為依據,這樣才會使課堂教學目標明確。但是,現實中大部分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的時候,往往憑借自己的教學經驗和課本,甚至有的教師的教案上根本就沒有體現教學目標。這種倚仗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的做法是得不償失的,會使教學事倍功半。
準確定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內容的內在本質和外在延伸,要求我們必須準確把握閱讀標準。高中語文五本必修課本,外加兩本需要講解的選修課本,構成了高中生三年要學習的全部內容,如果面面俱到,每篇課文都講,這無疑是在浪費時間。而一節好的閱讀課,不是教師簡單地照本宣科,把教材中的閱讀內容一個字都不落地復述給學生,而是要精心地處理閱讀內容,依據高中語文閱讀標準對學生閱讀的文本內容進行篩選、深挖和延伸。
所以,抓住閱讀教學的特點,以高中生語文閱讀標準為依據,合理安排閱讀教學過程,這樣才能確保閱讀教學進行的意義和價值。
二、注重學生的閱讀感受
到任何時候,都不要忽視學習的主體——學生??墒?,以往的閱讀教學往往是“填鴨式”的,學生都是被動地接受教師講解的知識,完全是教師個人在表演,而沒有學生的參與。有效閱讀教學要重點考慮學生“學”什么,學生能“學”到什么。教師閱讀教學過程的設計同樣也要以學生的“學”為依據。
一節成功的閱讀課,要考慮學生的閱讀要求,要分析全班會有多少學生參與,要考量閱讀活動是否達到閱讀目標的要求。因此,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全面理解閱讀內容要求。教學目標的設定要遵循新課標的三維要求。在閱讀教學中不僅要解讀文本,還要關注文本蘊含的情感價值以及審美體驗。二是重視學生閱讀體驗的獲取過程。由于學生所處環境的不同,他們閱讀體驗的獲取也是不同的。例如,在講解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一課時,涉及了本文的寫作特色,除了對比、反襯手法的運用之外,音樂描寫是本文的另一大特色。那音樂有什么特點?從哪里獲取閱讀體驗?如果只是簡單地從文本入手,那學生的閱讀體驗只是來自文字的描述。更何況有的學生閱讀了很多遍文本,就是概括不出音樂的特點。因此,教師要想辦法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容。如果此時我們播放相應的配樂朗誦,讓學生結合文本,反復去聽配樂朗誦,那學生獲得的閱讀體驗一定會很準確,而且不會覺得枯燥乏味。
三、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高考,無論是之前的福建卷,還是即將使用的全國卷,在閱讀方面的選材往往都超出了學生現有知識范圍和能力范圍。因此,有效的閱讀教學要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對學生這種能力的提升方法有很多,教師要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去摸索適合自己的閱讀教學策略。閱讀教學不能太死板,不能就文論文,而應該在文本的基礎上適時拓展,不斷延伸,貼近社會熱點,努力挖掘文本所蘊含的社會現實意義。
有效的閱讀教學,要全面考慮合理的閱讀教學過程、學生的閱讀情況、選擇什么樣的閱讀篇目、預設學生的閱讀效果等因素。而要有良好的閱讀教學效果,教師除了講解相關閱讀技巧以外,更要時刻關注學生的課內及課外的閱讀體驗。當然,教師也可以和學生交流閱讀體驗,相信在彼此智慧的碰撞下,一定會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在很多教學手段、教學理念植根于語文閱讀教學的時候,筆者反倒覺得我們的語文教學應更傳統一些、更接地氣一些、更人文性一些、更有效一些,可能恰是自己個性的體現。
參考文獻:
[1]楊 楓.提高閱讀教學效率的幾個環節[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06,(3).
[2]尚曉巍.語文教學中關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36).
(作者單位:福建省詔安縣四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