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春清
摘 要:幼兒的思維是由形象思維逐漸向抽象思維過渡的,在這個過渡過程中需要老師的引導,更需要思維情境的創設。作者在此結合應用案例,對多媒體在數學教學中發揮的不可估量的作用進行了闡述。
案例一:引導幼兒比輕重
課堂上,教師運用多媒體呈現“趣味蹺蹺板” 游戲。多媒體視頻中出現了大象、黃牛、小狗、小雞一起在游樂場玩蹺蹺板游戲的畫面。第一個畫面:大象、黃牛分別坐到蹺蹺板兩頭,小朋友清楚地看到大象把蹺蹺板壓得很低很低,黃牛鉚足了勁卻還是翹得很高。小朋友從視頻中知道了大象比黃牛重。第二個畫面:大象走了,小狗過來和黃牛玩蹺蹺板,不管小狗怎么用勁,黃牛總是把蹺蹺板穩穩地壓在地上,紋絲不動,小狗在高高的那一頭急得“汪汪”直叫。我們從視頻中清楚地知道了黃牛比小狗重。第三個畫面:黃牛得勝了,高興地扭著身子走了。一只小雞蹦蹦跳跳地走過來一下子跳到蹺蹺板的一頭,小狗不慌不忙地用一只腳踩蹺蹺板的另一頭,小雞就被蹺蹺板舉得很高。這時候,老師說:“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你從剛才看到的視頻中發現了什么,說一說大象、黃牛、小狗、小雞誰最重?誰最輕?并按從輕到重的順序排成隊。”
老師的話音剛落,小朋友們紛紛舉起自己的小手。幼兒通過觀看動物們一起玩蹺蹺板的視頻,很容易清楚地了解到大象比黃牛重,黃牛比小狗重,小狗比小雞重,因此很輕松地就排出了幾個動物從輕到重的順序。
案例二:認識大小、上下、高低、長短
在教學認識大小、上下、高低、長短的內容時,如果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孩子們學起來勢必感覺枯燥無味。針對這種情況,我們運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動畫片,把幼兒喜歡的、感興趣的數學知識穿插到動畫故事課件中,教學的時候適時進行播放。例如,通過播放課件故事:“小老鼠上燈臺,偷油喝下不來。”燈臺上的老鼠自由自在地偷油喝,不知道燈臺下的小貓正注視著小老鼠……通過這個動畫片來認識“上” 與“下”。在《駱駝與羊》的動畫片中認識了“高”與“低”等。孩子在多媒體動畫故事中學到了新的知識,實現了輕松學知識的教學效果。這樣的教學活動讓孩子們覺得數學不再枯燥與乏味,孩子們在動畫故事中既學到了知識,又享受到了學習的快樂。
案例三:《4的認識》教學案例
在教學《4的認識》時,大屏幕顯示一個透明的玻璃魚缸,里面有3條小金魚游來游去,幼兒看后特別喜歡,注意力被全部吸引過來。這時動畫視頻中出現一個卡通小人手捧著另一條小金魚放到魚缸中。教師提問:“現在魚缸里有幾條小金魚?”由于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興趣濃厚,所以,全班所有學生都把小手舉得高高的,滿懷信心。在這樣利用多媒體呈現的教學情境中,避免了教學的枯燥無味,大大激發了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
案例四:對基數和序數有初步的認識
在教學“基數、序數”這一部分知識時,讓幼兒會數數,讓幼兒區分“幾個”和“第幾個”的區別,明白“基數”和“序數”的不同含義,是本節課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師教學時,通過課堂電子白板展示每屆奧運會運動項目的紀錄不斷被刷新,從而使幼兒產生興趣。播放完成后,進行相應的引導,從領獎臺上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以及獲獎匯總表上的名詞來理解感知“序數”的含義,從金牌、銀牌、銅牌的數量來理解“基數”的含義。通過播放奧運會的視頻短片,引導幼兒對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探究,進而啟發幼兒從金牌、銀牌、銅牌的數量的多少來決定名次,從而理解“基數”與“序數”的聯系與區別。
案例五:培養幼兒的發散性思維
發散性思維就是指思維的方式打破常規,對思維的對象進行多角度的分析考查,多向思考,不局限于常規認識問題的路徑,從不同的角度去提出新的問題。培養幼兒的發散性思維有助于激發幼兒的探究意識,培養幼兒從多條路徑去探求新知,或尋求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或采取多種形式去解決各種復雜的問題。發散性思維的培養主要是鼓勵學生打破傳統觀念的束縛以及定勢思維,不輕易放過可能解決問題的不同辦法,嘗試解決問題的不同方式。例如,數學教學中一題多解的訓練,以及“你還有什么辦法”的提問都是在訓練學生的求異思維。這種奇思異想也叫做求異思維,有的也稱為開放式思維。
發散性思維有助于激發幼兒奇思妙想,促使幼兒的思維同時朝幾個方向分散開,以尋求探索的途徑。促使幼兒從不同方面進行思考,對一個問題可能會找到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解決方案。
總之,幼兒數學思維訓練離不開多媒體在課堂中的應用,多媒體的運用激發了幼兒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培養了幼兒的思維靈活性,有利于幼兒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促進了教學效率的提高。
(作者單位:河北省大廠回族自治縣縣直第二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