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跟榮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0-0112-01
語文課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因此在評價一節語文課時,許多人會在閱讀教學中用一雙挑剔、評判的眼睛去發現是否具有人文性,但很少在識字教學中談及,似乎識字教學就是會聽,會讀,會寫。這些最基本的功能只能體現工具性,無法體現人文性。縱觀現在的語文課堂,許多的老師在識字教學上只追求結果,其過程就是枯燥的帶領學生反復讀,拆分字形,組詞、造句,忽視學生的興趣,一味地填塞,使得滿滿的識字量壓得孩子喘不過氣來,而且遺忘快。經過這幾年低年級語文教學的摸索實踐,我發現識字教學除了具有重要的工具性以外,它還具有濃濃的人文性,教學中如能抓住每個字的人文魅力,定能讓識字教學煥發生機。
1.音之人文
讀音是識字的基礎,如何在讀音上激發孩子的興趣,讓孩子覺得這些字讀起來很奇妙,就要把讀文的輕、重、緩、急與字義結合,這樣,不僅讓孩子體會到漢字的音律變化,更是一種極好的感情讀文的滲透教育。如一年級初學"大"字時,我就引導學生聲音洪亮地讀出這個字。否則我就會苦著臉說:"不夠大""太小了"這樣的評價立刻讓孩子對"大"這個字充滿了興趣。又如教學"重"。我們這個地方"eng"和"ong"不分,許多孩子總讀成"正",為了讓孩子讀準,我編了一句順口溜:"正對反,重對輕,正重可要讀得清!"學生一聽挺有意思,并能主動、樂意去區分。當然,為了將基礎打牢,我們一定要不斷變換讀的方式,以新穎、多變的設計把學生讀字的興趣牢牢抓住,并為字形學習做好鋪墊。
2.形之人文
為了讓學生記住生字,分析字形是關鍵。應該說分析字形的方法很多。但往往老師在教學時,一是為了節省時間,二為區分形近字,多使用"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數筆畫"等常見,可操作性強的方法。而這些方法的頻繁使用就會使得學生因為方法的單一而愈感乏味,到最后,識記字形就變成了一種機械化的配合。其實,如果我們老師在最初示范分析字形時,能多用上一些順口溜、猜字謎、編故事、畫圖畫這樣一些不一樣的引導,學生就會耳濡目染,照葫蘆畫瓢,創造出讓你出乎意料的識字方法。記得在分析"淚"時,有的說"三點水加目就是淚"有的說:"相的木字旁換成三點水就變成了淚"我一一肯定,但我接著引導:"你還有別的方法嗎?"(分析每個字時我都會這樣問)這時一個男孩子站起來說:"老師,我覺得眼里有水就是淚。"多么形象呀!在他的帶動下,在我的鼓勵下,那節課其他的生字,學生也紛紛發表了許多新奇的識記方法。
3.義之人文
了解一個字的意思是識字的重點,也是難點。有時可以通過讀音去輔助理解。但大多時候,我們學到的字很難通過辨音解其義,有的甚至難以意會。這時候,我們就可以調動身體的各種感官,如做動作、想象,畫簡筆畫,結合象形字等。例如擁抱兩字,我設計了:"你被誰擁抱過?"學習"蹬、跳、踢、跺"等字,我讓一生做動作,一生說,另一生找字。又如"炎"這個字,我畫了兩團火。這樣的設計讓學生不僅理解了字義,同時對這個字的音和形又進行了鞏固,一舉三得。
字的音、形、義是一個統一體,我們在教學中應考慮相互結合,相互滲透,只要我們將人文之美滲透于識字教學中,這塊土地定能結出肥碩的果實。中國的漢字個個都像披上神秘面紗的少女,我們老師做到的就是幫孩子或和孩子一起揭開面紗,呈現漢字之美。
參考文獻:
[1]吳建新.多管齊下,讓識字教學煥發精彩.《新課程·上旬》,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