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培珍
【教材簡析】
“風雨雷電”是普遍存在的自然現象,但又有著無窮的奧秘。孩子們對大自然中各種各樣的現象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例如,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風”,孩子在戶外活動時會隨著“風”翩翩起舞,“大風”來時他們會激動地相互追逐、躲避。“風”對孩子來說并不陌生,但他們對“風”的認識也僅僅是停留在直觀的表面,并未深入了解,知之甚少。大班“風”的主題為幼兒探索“風”的秘密提供了豐富的材料,貼合了孩子的生活和經驗,在探究活動中,幼兒充分享受到了學習的快樂!
【目標預設】
(1)通過幼兒實驗操作,探究風的形成、特性;感受風的大小;辨別風向并做簡單的記錄。
(2)了解風的利與弊,會辯證看待事物,用科學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
(3)激發幼兒的探究欲望,積極參與探究活動。
【活動準備】
(1)事先了解一些風的常識。
(2)蒲公英的種子、吹風機、扇子、紙板、風車、書、羽毛、打氣筒、塑料袋等材料。
(3)關于風的PPT。
【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引起幼兒活動的興趣
教師出示蒲公英的種子,提出問題,引起幼兒探索的興趣。
師:這是什么?蒲公英媽媽想把它的種子撒到各個角落,你有什么辦法嗎?
幼兒討論交流,示范自己的方法。
總結:用“吹一吹”的方法最簡單,讓“風”把種子帶到世界各個角落。
【解析】
創設情境激發幼兒探究欲望,提出的問題緊緊圍繞目標,讓孩子通過觀察、思考,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想到用“吹一吹”這一方法,自然而然地引出“風”的主題。
2.通過與材料的互動,探究風的形成、特性,感受風的大小
(1)幼兒第一次操作嘗試:探究風的形成、特性。
師:除了用嘴巴“吹一吹”能產生風,你還能用什么方法“造”出風來。
投放各種材料,請幼兒用各種方法制造風。
討論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造”出風來的?(幼兒邊回答邊演示,相互嘗試一下別人“造”風的方法,感受一下它們的不同。)
師:為什么搖一搖、擠一擠、壓一壓、轉一轉就會有風呢?(幼兒自由討論)
師總結風的形成和特征。
【解析】
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探究。這一環節我投放了大量不同的材料,讓幼兒親自搖一搖、擠一擠、壓一壓、轉一轉,通過自己的實驗操作,探究風的形成及其特性。將簡單的知識灌輸變成了幼兒積極主動的探究,幼兒的興趣濃厚,并能主動嘗試別人不同的方法,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風的形成及其特性。
(2)幼兒第二次操作嘗試:感受風的大小,發現風力。
師:剛剛我們用各種各樣的材料感受到了風寶寶,風寶寶想和我們小朋友們做一個游戲:聽一聽,辨一辨,變一變,讓你手上的工具發出和風寶寶一樣的聲音。
幼兒聽辨音效,感覺聲音的不同變化,說一說風寶寶發生了什么變化?(聲音大小不同)用手上的工具表現風寶寶的變化。(說一說:你用什么方法使風變大了?用什么方法讓風變小了?)
(3)教師播放音效,幼兒隨音效變化風寶寶的聲音。
【解析】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科學學習首先要激發幼兒探究的興趣。此環節以游戲的方式進行,避免了幼兒持續操作的乏味,將幼兒探究的興趣和積極性再一次調動起來,幼兒通過聽、辨、變親身感知,獲得風大風小的感性經驗,在探索的基礎上,激發了幼兒關注風力變化的積極性。
3.運用材料,探究、判斷風向,制造不同方向的風并用自己的方式記錄
師:風不僅有大小,它還有方向!感覺一下,現在是哪個方向吹來的風?(引導幼兒盡可能用方位詞東、南、西、北來表述)
師:風還會從哪個方向吹過來呢?用你手上的工具嘗試一下,并用你的符號把它記錄下來。
幼兒用提供的操作材料兩兩合作,制造不同方向的風。
【解析】
探索并記錄風向是本次活動的難點,教師有效地提問:“現在是哪個方向吹來的風?”誘發了幼兒的積極思維,把探究引向了一個明確的方向。“風還會從哪個方向吹過來呢?”擴散了幼兒的思維,引發了幼兒的興趣和積極探索的欲望。記錄的環節,教師給了幼兒自主的空間,鼓勵幼兒大膽嘗試,用自己的方式記錄。
4.我和風寶寶做游戲:比比誰的羽毛飛得高
師:今天我們和風寶寶做了好多有趣的游戲,小羽毛也想和風寶寶做個游戲,你能讓你手中的小羽毛在風寶寶的幫助下,飛得又高又遠嗎?
和孩子一起到戶外游戲。
【解析】
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用“比比誰的羽毛飛得高”的游戲作本次活動的延伸,不僅在“風的秘密”的探索活動中使幼兒獲得知識經驗,也讓幼兒的情感得到了有效釋放。
(作者單位:江蘇省鎮江市鎮江新區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