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娟
摘 ? ?要: 文章通過對“知溝”理論的內涵解讀,了解城鄉學生閱讀素養差異存在的原因,并結合農村學校建設現狀,提出縮小城鄉學生閱讀素養差異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 “知溝”理論 ? ?閱讀素養 ? ?原因 ? ?建議
一、基本內涵
(一)“知溝”理論。
“知溝”理論(Knowledge Gap Theory)又稱知識格差,是關于大眾傳播活動帶來的社會分化后果的一種理論假說,其代表學者是美國的傳播學家蒂奇諾等。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的學校中,貧富兒童在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上的明顯差距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美國政府試圖通過制作兒童啟蒙教育的電視系列片《芝麻街》,利用電視媒介緩解貧富兒童接受教育機會不平等的問題,改善貧困兒童接受學前教育的條件。《芝麻街》播出后雖然對貧富兒童都產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總的實際效果卻是擴大了貧富兒童之間在學習能力和成績方面的差距。因為對節目接觸和利用最多的還是那些富裕兒童。對此,美國傳播學者蒂奇納為主的“明尼蘇達小組”在一系列實證研究的基礎上,于1970年在《輿論季刊》上提出了“知溝理論”。其基本觀點是:由于社會經濟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會經濟地位低者更快地獲得信息,因此,大眾媒介傳送的信息越多,這兩者之間的知識鴻溝就越有擴大的趨勢。
(二)閱讀素養。
無論是個人發展還是民族進步,都與閱讀素養有著密切的聯系,國際閱讀素養進展研究(PIRLS)認為,“閱讀素養是學生從小學開始就應該掌握的最重要的能力”。國際學生評價項目PISA將“閱讀素養”定義為是學生理解、運用、反思文章內容,以實現個人目標、增進知識、開發潛能、提高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只有掌握了閱讀的能力,孩子才能更好地學習其他知識,才能更自信地融入社會,滿足生活、工作甚至生存的需要;只有學會了如何閱讀,才能提高鑒賞能力,接受全方位的信息,滿足個人精神世界發展的需求。
二、城鄉學生閱讀素養存在差異的主要原因
美國傳播學者蒂奇納在《大眾傳播流動和知識差別的增長》一文中分析“知溝”產生的原因主要涉及五個方面:傳播技能上的差異、知識信息儲備上的差異、社會交往方面的差異、對信息選擇性接觸、接受理解和記憶方面的差異、發布信息的大眾媒介系統性質上的差異。筆者從這五個角度出發,對蘇北某城鄉中學進行了實地考察,給當地的幾所學校的學生發放了問卷,并進行了訪談,統計分析后總結出造成城鄉初中學生“知溝”的幾點原因:
(一)家庭閱讀環境差異。
調查顯示,家長是影響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選擇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占到了41.4%的比例,家庭閱讀環境為學生的課外閱讀提供重要的外部保障[1]。受教育水平越高的父母更加注重孩子閱讀興趣的培養,家里的藏書量較多,經常對孩子進行閱讀指導;而受教育水平不高的家庭則不重視孩子的閱讀,認為課外閱讀可有可無,家庭藏書量較少,忽視對孩子的課外閱讀指導。Williams(1989)以隨機抽樣的方式抽取196位黑人、白人、亞裔及阿拉伯兒童進行調查研究,研究表明,父母為高學業成就的人,在家庭教育上,采取鼓勵閱讀的方式,父母會以身作則堅持閱讀,繼而影響子女的學習方式[2]。在城鄉,這種差距也是存在的。筆者在對農村初中生的訪談中了解到,他們的父母文化水平并不高,多數父母的學歷處于初中畢業,學生們缺少家長的閱讀指導,會用更多的零花錢購買一些卡通漫畫類的雜志,漫無目的,閱讀效果差強人意。城市學生的家長,受教育程度要比農村家長稍好些,他們注重孩子的閱讀,情愿利用周末時間陪孩子去圖書館或者書店看書、購書,并給予一定的閱讀定向指導。
(二)校園環境差異。
初中階段的學生多半時間都是在校園里度過的,學校就是他們第二個家。學校環境包羅萬象,筆者現將學校環境分為: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兩種。
1.物質環境:農村校園基礎設施建設不均衡
校園基礎設施建設一直都是農村小學的一個硬傷,城鄉中學在校園的基礎設施上存在著明顯的差距。筆者走訪揚州市某農村學校發現,學校的總體面積不大,自然也沒有專門供孩子讀書的閱覽室、班級圖書角等硬件設施。而在揚州市某一中學,剛進入校園就被該校的綠化所吸引,在教學樓的每層樓兩端樓梯口邊都會有放著幾盆植物的架子;再進入教室發現,窗臺上擺放著同學們自己種植的花花草草,在教室的角落有一排書架,上面擺放著各種書籍,這些書籍都是同學們自己將喜歡的書放在這里供同學們傳閱;最后我們去參觀了該校的閱覽室,分為學生閱覽室和教師閱覽室。學生閱覽室的書架并不高,正適合初中生的平均身高,室內藏書種類繁多,基本能滿足初中生的閱讀需求,該校的閱覽室還有明確的規定,學生每次只能借一本書,還完之后才能借閱其他書籍、每次閱讀都要寫一份讀書筆記、愛護書籍,等等。試問在這樣注重閱讀的學校學習的學生怎會不愛上閱讀。學生一旦形成閱讀興趣、養成閱讀習慣,那么閱讀素養自然會有所提高。
2.精神環境:農村教師隊伍素質參差不齊
師資問題一直都是教育界的重點問題,教師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對教育的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硬件設施的改善可以憑借財力在短時間內完成,而師資隊伍的提高卻無法一蹴而就。在農村學校,教師隊伍的年齡層次較高,教師結構也不合理。體育、音樂、美術、品社等副科都缺少正式、專業的老師,大多由其他任課老師代課,身兼多職,半路出家。由于農村學校的教學經費不足,農村教師相應地缺少外出交流學習、培訓的機會;農村教師的工資待遇、福利不及城市教師,大多數年輕教師都不愿加入農村教師的行列。
(三)個人素養差異。
1.閱讀價值觀差異
閱讀價值觀不同的學生會制定不同的閱讀目標。李靜學者將閱讀價值分為四種不同的價值觀念:閱讀的內在價值、閱讀的功利價值、閱讀的娛樂價值和完成教師長輩要求的任務價值。小學生的閱讀價值觀多數屬于完成教師長輩要求的任務價值和功利價值,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外部價值的影響逐漸減弱,而內在價值和娛樂價值則會占據主要影響位置。初中生的閱讀時間、閱讀內容的選擇主要依賴于個人的閱讀價值觀取向,閱讀價值觀取向不同將導致學生們在同等時間內看同樣的書,獲得的信息量和知識量不同。城市和農村的初中生會接觸不同的人和事,有著不同的想法,自然而然,他們也會持有不同的閱讀價值觀。
2.閱讀態度差異
學者Gettys和Fowler認為態度(attitude)是對人、對事和對周圍世界的一種具有持久性與一致性的傾向,通常會伴隨著情緒感受與看法[3]。態度來源于人們最基本的欲望、需求與信念,態度往往具有很強烈的感情色彩,不同態度對于不同事物的認知和理解差異性很大,再加上主觀態度的不同,其反應往往更為強烈[4]。閱讀態度是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情緒感受或看法,是影響閱讀行為的主要因素。持有不同態度會導致閱讀效果不同。持有正確閱讀態度的學生,會更加認真地閱讀,并能更加有效地從書本中獲得信息;而持有不同態度的學生,則會在閱讀時走馬觀花,接受的信息不完整,隨著日積月累,學生們在學習上的差距則會慢慢拉大。
三、關于縮小城鄉學生閱讀素養差異的幾點建議
(一)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素質。
教師隊伍是學校正常運作的核心支柱。鄧小平同志曾指出:“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5]城鄉教師隊伍素養存在著明顯的差距,農村學校教師學歷偏低,本科、研究生學歷較少,大部分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方法比較落后、年紀偏大,長期生活在農村地區,相對缺乏教學熱情和競爭意識。若想要解決以上問題,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就應從源頭上改善。例如,教育部門在教師招聘上應該將優質師資向農村傾斜,向農村地區引進高質量人才,保證農村教師隊伍素質的整體提高。
(二)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
教育活動是一種培養人的活動,教育的對象是學生,教育的主體是教師。教育的前進發展單憑教師質量的提高是不夠的,還需要學生個人的努力。城鄉閱讀“知溝”并不是用地域區別來劃分的,不能絕對地指出城市學生的閱讀素養要好于農村學生。學生要持有積極的閱讀價值觀和閱讀態度,持有正確閱讀態度的學生,就會更加認真地閱讀,并能更加有效地從書本中獲得信息,從而提高閱讀素養與能力。但是如何使學生具有正確、積極的閱讀價值觀和閱讀態度,這就需要教師、家長共同努力、雙管齊下,為學生們提供良好的閱讀環境,激發他們的閱讀動機,支持并鼓勵學生閱讀與考試科目無關的課外書籍,并督促指導學生進行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農村教育基礎設施是為農村教育事業提供公共服務設施,是農村教育系統賴以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一般條件,具有先期投入大、維護成本高、發揮效用的持續期長等特點[6]。政府部門應實現財政支出更多地向農村地區傾斜,讓農村地區的教育設施建設跟上城市的步伐,在增加農村教育基礎設施的數量的同時,要更加注重農村教育基礎設施的質量的保障。
參考文獻:
[1]李靜.小學高年級學生課外閱讀現狀調查及評價分析[J].浙江師范大學,2014,5.
[2]鐘燕青.澳門中學生課外閱讀狀況研究[J].華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
[3]鐘燕青.澳門中學生課外閱讀狀況研究[J].華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
[4]黃玲華,林惠娟.家庭與幼兒閱讀態度之相關研究——以臺中市為例[J].朝陽人文社會學刊,2005.
[5]劉樹強.樹立高尚師德,塑造教師形象[J].中國體衛藝教育,2011,08.
[6]陳莉.教育基礎設施建設與城鄉教育公平.教育文化論壇,2011,1.
2015年度江蘇省普通高校研究生實踐創新計劃項目。項目基金號:KYLX15_1349。
(作者系揚州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