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舒佳

今年的“七·一”檔,由麥家同名小說改編,“小鮮肉”陳學冬領銜主演的青春諜戰劇《解密》憑著天時地利人和一舉摘得收視桂冠。這部圍繞“數學奇才”容金珍破解超級密碼紫密、黑密展開的傳奇故事,確實呈現出一些亮點。
“小鮮肉”+“燒腦諜戰劇”,營造別樣新鮮感。無論是《懸崖》《潛伏》,或是麥家之前的《暗算》,這些經典諜戰劇給人的感覺都是冷峻、莊重而又寫實。而《解密》似乎有意跳出窠臼,呈現出青春熱血即視感。導演選擇了陳學冬這樣一個具有超高粉絲量的小鮮肉,并且在劇中飾演一個顛覆以往雕塑般男神形象的有缺陷的數學天才,再搭配密碼、破譯、特情等諜戰元素,給觀眾營造了一種別樣的新鮮感。在繼《偽裝者》用此法賺取口碑后,《解密》的好收視再次印證了偶像諜戰劇的吸睛趨勢。
美劇敘事風格的嘗試,提升品質和商業感。中國的諜戰劇一直是中國風格的,且遵循著固有的行文模式。《解密》試圖在敘事風格、鏡頭語言、制作質感上都全力向美劇靠攏。因而我們看到了開集物理學博士喬正義快速被刺殺、主要人物悉數上場、情感關系一一揭露,以及敘事過程中電影質感的鏡頭和節奏,商業氣息濃厚。導演安建也在該劇中完成了對自己過往現實化、文藝化拍攝風格的轉變。
重視細節質感,尊重觀眾智商。《解密》有幾場戲的細節設計讓人印象頗深。如一場專業特訓課,授課老師詳細講解密碼破譯工作的相關知識,有圖有真相。這些有誠意的細節在盡力豐滿故事質感的同時,還照顧到觀眾的感受,不侮辱觀眾的智商,這份用心在同類劇中值得稱贊。
用心和亮點之余,用更高的標準來衡量,該劇還是存在一些硬傷:
小說本身不適合改編為影視作品。《解密》是麥家的成名作,卻是最后一個被搬上電視熒屏的,期間還經歷過版權的七買七退,足以說明該文本影視化的難度。該小說文學性非常強,語言描述相對詩意,除此之外,最重要的一點,它缺少影視作品需要的故事結構。它是一部虛構的人物傳記,僅僅依靠幾個人的回憶來拼湊出容金珍的一生。連麥家本人都承認,小說《解密》離影視太遠。基于一個不穩的根基,后患顯而易見。
核心事件單一。整部劇的核心就是解密,解外國軍方的高級密碼“紫密”和“黑密”。41集的劇單靠著這樣一條主線來撐,顯然有些吃力。雖然人物關系在變化和推進,期間也設置了較多的懸念和障礙,但是大情節上的環環相扣感還是不足,不屬于強情節的諜戰劇。故事推動力不夠,節奏就會變得拖沓,比如一段包餃子的戲可以演上三分鐘,這在諜戰劇里不可想象。
容金珍人物形象存在些許游離。容金珍的人物設定是一個天才,有著一些缺陷的天才,比如他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無能,對人情世故的不懂,但他不是傻。這應該是角色把握上的一個界限。但要影視作品去表現這樣一個界限,是困難的。首先它的手法太過于寫實,其次也需要演技嫻熟的演員來配合,這對于偶像劇演員來說,或許已經超綱了。所以這又回到了前文提到的根源問題,在改編之初就埋下的隱患,雖然其余各方面都做得比較用心,但注定存在些許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