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祝媛莉

近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了《關于大力推動廣播電視節目自主創新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就加強節目自主創新、引進模式管理、“920”時段編排等做了進一步明確。其中,關于模式引進管理政策尤其受到業界關注。
2014年,廣電總局也曾出臺“限模令”,但政策之下,眾多節目打出了“聯合研發”等名號引進舶來品,究其本質仍是換湯不換藥的買賣。此次《通知》詳細規定了“與境外機構聯合研發、邀請境外人員擔任主創人員或境外人員在節目制作中發揮主要指導作用的節目,如中方未取得完全知識產權,視同引進境外版權模式節目管理”,可以說基本涵蓋了業內諸如“聯合制作、聯合研發、中外合拍”等節目制作模式的變通辦法。因此,此次政策的出臺也被稱為“新限模令”。
在模式引進與聯合研發節目占據大半壁電視熒屏的當下,新政能否遏制愈演愈烈的“天價”引進海外節目版權行為,倒逼國內電視節目回到原創生產模式,成為業界關注焦點。
“新政”影響
理論上,對于模式引進節目集中的湖南、浙江、江蘇、東方等一線衛視來說,受此次政策調整影響將會最深。但根據記者了解的情況,進入7月份,上述衛視晚間綜藝節目并無太大變動。
湖南衛視下半年重點節目《偶像來了》第二季(現改名為《我們來了》)、《旋風孝子》第二季不屬于引進模式,不會受到影響。《真正男子漢》第二季并非今年引進,也不會因政策挪檔。
根據《通知》“真人秀節目原則上一年內只允許播一季,不得過度重播娛樂節目”的規定,浙江衛視《奔跑吧兄弟》第五季無法在年內播出。對此,浙江衛視總編室主任陶燕表示,浙江衛視綜藝節目將按照總局規定制作播出,如實申報、如實備案,等待總局批復;浙江衛視目前正在策劃或即將推出的新節目中并無模式引進節目。
“我們對總局出臺的相關政策堅決擁護并認真落實執行,我們的團隊也一直在大力研發自有版權節目。”江蘇衛視總編室副主任兼品牌推廣部主任張博表示。明星真人秀《戰斗吧男神》改名為《我們戰斗吧》,將在7月15日正常播出。東方衛視明星旅行真人秀《花樣男神》改名為《花樣男團》如期播出。對于二三線衛視來說,模式節目本來就較少,因此也不會受到太多影響。
“對于衛視來說,制約其發展的因素很多,節目模式只是一方面,另外還包括制作力量、制作團隊以及平臺本身的定位和影響力等。政策實行之后,可能會有個別節目因數量超標等問題需要調整播出時間,但對于整體衛視競爭來說影響不大。”世熙傳媒CEO劉熙晨表示。
對于不在新政監管之內的視頻網站是否會成為下一個模式引進大戶,正楊映像(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創始人、總經理楊力表示,“視頻網站原創節目居多,且體量比較小,不像電視臺投入那么大,因此一般情況下購買模式的可能性也不大。”千足傳媒副總裁、《熟悉的味道》總制片人沐霖認為,不管是視頻網站還是電視臺,短期內可能會受到政策影響,但從長期看都會走上原創這條道路。
雖然此前曾出臺限模令,但打著“聯合制作”“聯合研發”等不同旗號的版權引進行為并未削減。如何明確界定原創模式、聯合研發以及節目引進三者區別,杜絕打擦邊球的情況發生,成為新政在執行過程中的一大難點。根據總局《通知》,只要不是擁有完全的版權,就視為引進模式;如若未按通知要求備案或未如實備案,一經查實該節目立刻停播,該頻道下一年內不允許播出引進境外版權模式節目。
對于網上出現的“‘新限模令出臺將加劇節目模式山寨、盜版亂象”的觀點,劉熙晨和楊力都認為二者之間沒有必然聯系。“在沒頒布限模令之前也存在很多抄襲現象,政策頒布之后,也未必就有更多的人去抄襲。很多好的抄襲都是在跟模式方進行充分溝通,以及了解其制作方法后獨立去操作的。我認為限模令與抄襲之間沒有必然關系。我們要尊重模式,只有尊重模式將來我們研發的模式才能進入國際市場,才能被別人尊重。”劉熙晨表示。
山寨和抄襲的原因是成本低。”楊力認為,不少抄襲行為是在計算成本之后的一種投機選擇。“抄襲之前,節目方會先計算兩者之間的成本關系,如果引進成本大于抄襲成本,就會選擇抄襲,如果抄襲成本大于引進成本,就會去引進。”
沐霖表示,總局并不是完全杜絕節目模式引進,而是在鼓勵原創的同時也允許模式引進節目以及聯合研發節目的存在,只要掌握好不同類型節目制作方式之間的比例,就能對中國綜藝節目發展帶來正面影響。
理性對待模式
“在戛納電視節,中國人搶模式就像搶奧特萊斯(OUTLETS)的東西一樣——瘋狂。但模式買回來之后到底能不能成功,能否適應本土電視環境,誰都不能預知。”楊力介紹,中國公司對于節目模式的哄搶直接導致近年來節目模式價格的飆升。目前,國際上的模式節目可以分為幾類:A類模式,如The Talent、The Voice、《極速前進》等,在國際上已經有過多年成功經驗。這類模式一年或兩年的授權在300萬元左右。A類模式全世界也就二三十個,中國已經全部購買,因版權年限問題,目前大部分節目正在進行第二輪售賣。由于前幾季在國內的成功,這類節目模式在第二三輪售賣時價格往往水漲船高,并要求廣告分成。第二類是新研發的模式,雖未經過市場考核,但品相很好,如今年在戛納大放異彩的荷蘭節目模式The Phone。
楊力認為,購買模式的優勢有兩點:一是大大節省研發時間與成本;二是模式引進節目提案通過率更高,不少電視臺都認為模式引進節目更為保險。楊力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假設有一個15人的研發團隊,以1個人每月工資兩三萬計算,一個月單人力成本即高達30萬元左右,而一檔節目研發出來可能需要兩三個月以上的時間。目前,雖然A類模式價格被炒得很高,但很多新模式價格并不貴,便宜的只有幾十萬。相較研發成本,購買新模式不失為一個高性價比的選擇。“模式交易是合理的市場行為,知識產權理應被尊重,但中國現在的問題是,資本瘋狂追逐模式,忽視了節目制作團隊的培養。”
“現在單純買模式做出品方的制作公司很少,因為沒有那么強的資金實力;很多資本雄厚的傳媒公司大肆采買模式,不培養團隊,等項目確定后再找制作公司合作。”楊力認為,“‘新限模令的出臺,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唯模式論現象,尤其是平臺方的‘唯模式論;同時,對于節目制作人來說也是一種保護,讓資本往后退,鼓勵真正有實力的制作公司參與原創”。
“模式引進不是扼殺原創的兇手,盜版和抄襲才是桎梏整個行業發展的不利因素。”FremantleMedia中國區CEO尹曉葳態度鮮明。在她看來,模式引進是一次學習的過程,通過一個個模式的引進可以教給中國制作人一套節目的生產流程以及建立一個節目的根本思維方法;而抄襲和剽竊是對一檔節目的淺薄理解,如果一檔節目,你看了覺得就會做了,這是非常膚淺的想法。“有些節目看過未必能夠抓到精髓,通過引進或聯合研發,可以讓團隊從制作過程中學習并積累經驗;那些抄襲的人認為自己走了捷徑,其實是錯過了一次學習的機會。”此外,抄襲也意味著制作人并不尊重IP,不尊重模式的價值,這才是制約中國電視人發揮原創力的關鍵。“如果不尊重IP的價值,你也不會有動力真正去創造一個IP。”
英國《The X Factor》節目制作人、FremantleMedia全球娛樂制作監制Jonathan Bullen從模式咨詢專家的角度闡述了他理想中模式引進的方式,“我希望在模式引進以及執行的過程中,能夠和中國本土團隊聚在一起探討這檔節目如何在中國落地并成功制作。”Jonathan認為模式引進的過程也是研發的過程,期間會不斷有新的點子誕生,甚至在一檔原有模式的改造過程中產生新的想法,衍生出一檔全新節目。“這是我們想要鼓勵和啟發的一種思考方式。”Jonathan還告訴《綜藝報》,西方所提供的模式是一檔節目的基石,但在建造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仍需本土團隊依靠自身經驗來解決。
“新限模令”是契機
模式原創是一個漫長的學習過程,需要大量實踐的積累,以及對規律的研習和掌握。不是兩三年引進后,就可以一蹴而就成為原創大國,這個過程比想象中要長。尹曉葳認為這個轉變的實現,不僅僅是技術創意層面的事,更需要對版權認定、知識產權保護等建立一系列行業體系標準。"這么多年的經歷告訴我們,國際市場從來沒有拒絕來自中國的創意,沒有拒絕中國成為國際大家庭的成員,不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融入、學習、互相尊重,才是正確的路徑"。
“如同改革開放,模式引進也是一個引進、學習、消化、吸收的過程,從而將西方優秀節目制作經驗轉換為我們自己的東西。”在劉熙晨看來,成熟的市場體系下,歐美節目模式生產建立在工業化生產水平之上,節目制作由一系列嚴格、具體的環節、流程構成;反觀中國,電視節目市場仍處于初級階段,節目從投資、生產管理到質量把控,整體水平較低。“我認為,中國本土團隊原創能力不強的原因跟整個大環境有關。市場機制是推動創新最大、最有效的力量,而我們真正進入一個成熟節目市場還需要3-5年時間。模式引進下一步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將歐美工業化的理念和生產方式吸收進來,按照市場機制進行節目生產,同時培養職業化的節目制作團隊,進而推動本土原創模式的誕生。”
沐霖認為,模式引進是一個學習積累的過程,但人都有惰性,“拿來主義”的盛行一定程度上讓中國節目制作者對模式產生了依賴,從而禁錮了部分創作原動力。“‘新限模令的出臺可以說是一個契機,是一個激發原創力的催化劑。”
多種措施鼓勵原創
對于節目團隊原創能力的培養各大衛視一直在進行。湖南廣播電視臺副臺長、總編輯、湖南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湖南衛視頻道總監張華立在一次演講中介紹湖南衛視鼓勵全員創新。“湖南節目制作中心員工近600人,分成一大、一小兩個池子。大池子是節目團隊成員,有500多人,小池子是制片人,有20多人。每次提案由小池子里的制片人提創意、想法,通過之后再由他從大池子里挑選自己想用的人。當然,大池子里的人也可以積極提案,成功者甚至可以直接晉升為制片人。”
浙江衛視頻道總監王俊在《2016好聲音》(暫更名《中國新歌聲》)發布會上表示浙江衛視今年開啟了原創之年。對于原創節目,浙江衛視有一套獎勵機制。陶燕透露,在集團和頻道內部以及節目研發中心均設有節目模式大賽或創意大賽,創意好的節目不僅能獲得重獎,安排后續的一系列孵化行動,成員還有機會前往英國參與培訓。
江蘇衛視總監李響介紹,他和他的團隊日常工作80%的時間都聚焦在新節目創意研發和策劃上。“我們有兩支較大規模的團隊組合——項目部和節目部,分別獨立研發新節目,同時還有一些節目研發制片人。上海、北京的多支團隊承擔的更多是節目研發打樣工作。每年八九月份,我們會面向全國征集節目創意,通過PK制度,來自內部和外部制作團隊的所有節目創意方案,將接受頻道中高層領導的投票,包括我本人在內,每位總監有一票。同時,我們也希望外部專家和普通觀眾也對這些方案進行公開投票,最終選出有價值的節目創意報臺領導批準后實施。”
劉熙晨透露,世熙傳媒從四年前就開始著手原創模式的研發,2013年底推出全國模式大賽。此外,世熙內部有一個近30人的研發中心,主要進行原創模式研發。“目前世熙所擁有的所有節目中,將近50%都是原創節目,接下來我們會進一步加大原創力度,提升原創節目比例。從這方面來看,政策是對我們的一個推動力。”
“很多本土化的設計和開發在最后一刻才成功,不管是模式引進還是自主研發,都需要時間去磨合,并落實到節目的每一個細節。盡管短期內一些研發能力、制作能力有限的電視臺會受到影響,但把握住這個契機的平臺和制作公司長期來看,肯定會受益匪淺。”沐霖希望在當下浮躁的電視制作環境中,制作人能給“慢”以空間,給原創以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