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荒島生存是桃花源記嗎?起碼一開始絕對不是。在《我們的法則》第一期節目開始前的《法則前傳》中,觀眾看到,熊黛林準備的玉米、豬肉干、蟹柳、綠茶,孫藝洲隨身攜帶的火鍋底料,以及所有成員的手機、打火機,甚至是睡袋與帳篷統統全部上交。
之后“叢林家族”成員們經歷了三十多個小時的飛行,舟車勞頓,終于抵達傳說中的馬達加斯加后,還沒有來得及欣賞這片島嶼的美麗與神秘,饑腸轆轆的七位成員就已經開始面臨真實的生存考驗。
極致環境下的潛能大爆發
由于荒島環境太過原生態,初上島的明星們一下子就懵了。在第一期節目中,明星們努力找食物卻總是落空,也讓觀眾直呼“把自己看餓了”。第二期節目中又狀況不斷,由于缺乏戶外生存經驗,連續36個小時沒有進食的七個人幾乎被“饑餓”“疲憊”“煩躁”包裹。孫藝洲和黃子韜餓到不顧形象地啃樹干,熊黛林由于低血糖當場暈倒,吳奇隆在節目中抱怨:“我們愿意爬樹摘果子,沒有!愿意下海捕魚,沒有!”
在野外取火屢試屢敗、狼狽不堪的局面下,節目組還是安安靜靜地做一個跟拍者,絕不提供任何火種、食物、多余的水源。節目錄制第二天時,明星們跟節目組談判、罷錄,節目組開會緊急調整預案,讓團隊兩名成員尋找火種,同時請來戶外生存經驗豐富的韓國藝人金炳萬空降到蟒蛇島,帶領七位明星解決生存問題,24小時之內教給他們生存法則。
沒有現代文明社會的生存設施,讓七位明星吃盡苦頭。作為團隊里唯一的女性,熊黛林說:“我從未想過自己會不洗臉、不化妝、不做頭發出現在電視上,并且被蚊子叮了許多膿包。”吳奇隆爆料,在錄制即將結束時,七位明星“饑不擇食”去搶節目組的剩飯,但還是被節目組“無情”地找原住民將他們“抓起來”。
但從馬達加斯加回來后,家族成員天天微信群互動期盼第二階段的錄制。吳奇隆表示,因為參加《我們的法則》也讓他對平時生活有了一些反思,“在那樣的環境下沒有手機,沒有干擾,你有很多時間把當下的生活跟平常的生活作比較,就會發現平時在忙碌中忽略了很多東西。在叢林里可能僅僅是找到了吃的,或者看到漂亮的東西,你就很容易得到滿足。而且大家也學會了很多戶外生存的技巧,比如怎樣運用工具,這次通過《我們的法則》重新找回了自己失去的一些能力。”
李亞鵬也多次發微博@家族成員表達了想念非洲、想念叢林里的日子:“畢竟六、七年沒進組過這種集體生活了,錄制節目的同時,可以鍛煉身體、親近大自然,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機會。”
《我們的法則》對明星的考驗之大,難度之高,在國產綜藝中算得上是一次刷新。面對什么都要靠雙手去創造的無奈,吳奇隆在節目中這樣說過:“人性本善,真人秀本惡”。明星為什么要上真人秀吃苦?最大的前提是一定要有意義,《我們的法則》的初衷不是要折磨明星,而是要激發明星的潛能,打造一檔真實有趣并且有“成長性”的節目。我們的法則其實就是團結、互助、友愛的生存法則,體現的是齊心協力的團隊精神,“‘叢林是影像基礎,‘我們才是內核;變化的是‘叢林,不變的是‘我們。”《我們的法則》總導演李浩說。
和殘酷的環境抗爭,與自己的意志較量,同團隊的伙伴協力,通過一次次與大自然碰撞,每個人都不同程度地成長了——前幾期節目“嬌滴滴”的熊黛林,后期也會徒手抓螃蟹、抓雞,《我們的法則》與觀眾一同見證了“我們”“團隊”和“成長”。
人與自我、他人、大自然的關系
CSM媒介研究35城數據顯示,《我們的法則》首播收視率為1.226,晚間收視排名衛視前三。同時,節目正片在愛奇藝上線12小時后,總播放量即超過1000萬。市場上玲瑯滿目的真人秀猶如道道大餐,《我們的法則》首播就獲佳績的原因何在?
在近乎“放養”的狀態下,蟒蛇的出現、人工生火、蓋房,原生態的生活環境給觀眾帶來新鮮的綜藝看點。看著明星們在極端自然的環境下艱難生存,觀眾們會在電視機前思考:如果同樣的環境換成是我,能否順利生存下來?這種天然的代入感和猜不到結局的神秘感,正是《我們的法則》的迷人之處。
不僅如此,《我們的法則》在真實的場景下,體現了“人”的三重情景:人與內心的關系、人與他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在真人秀節目中,真實人物關系的節目更吸引人,這一點在親子類真人秀中體現地尤為明顯。《我們的法則》則是從另外一種方式來逼出真性情,那就是真正無助的自然環境。《我們的法則》動用了航拍和水下拍攝技術,保證了全方位呈現叢林家族的生存全貌。自然的壯觀和人類渺小所形成的強烈對比下,人與自然的較量感呼之欲出。
從現代文明的社會中脫離出來,面對險惡的叢林生活,明星們首先要與自己對抗,去明星化,把自己還原成普通人,拋棄各種現代工具,生存成為首要任務。從初上島的一臉迷茫、不適應,到最后學會各項生存技能,節目中,每位明星都釋放了自己的潛力。比如小沈陽在上島第二天就開始想家,經常趁上廁所的時間一個人哭,但后來拍攝結束后,他在飛機上打盹做夢都以為還在叢林里。小沈陽自己總結整個拍攝過程:“開始很難熬,中間很難過,最后很難忘。”
面對惡劣的環境,平時養尊處優的明星內心容易產生焦慮煩躁的情緒,如何與他人共處也成為節目的一大看點。從一開始的雜亂無章,到自覺開會、分工,形成屬于叢林家族的一套規則,最終達到真正的信任和團結。李亞鵬在一次采訪中感慨:“即使回顧我過去拍戲的二十年,都很難得有一個組合能像叢林家族如此融洽。”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副研究員冷淞看來,節目中的七位明星還原了一個人與人之間互助的社會,“節目里,這七個人不可能都去找吃的,或者都在家里整理內務,每個明星都有強烈的個人色彩,但都努力地在這個家族中尋找角色定位。在極致的生存情況下,所有人都抱團成為一個家族,每個人靠各自所長,通過分工解決問題。”
節目的另一個看點是明星面對大自然挑戰時的表現,突出展示人與自然的坦誠相待、和諧博弈。不管是空腹36個小時,還是突如其來的大雨,足以證明人類在大自然面前都是渺小的。李浩表示,節目錄制的最后一個晚上,明星們都非常感動,“孫藝洲說他以前雖然看到電視上每天都在播公益廣告,但有了這一段經歷,才讓他深刻地意識到水資源有多么寶貴。節目也是希望通過明星告訴觀眾,人類必須要跟大自然和諧共處。”
(秦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