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思冰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吳商文化研究所,江蘇 蘇州 215009)
?
日本、臺灣地區金融支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經驗借鑒與啟示
汪思冰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吳商文化研究所,江蘇蘇州215009)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和2015年中央1號文件均明確提出,要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這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重要舉措的落實,需要得到金融的強力支持。論文主要借鑒了日本、臺灣地區在金融支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方面的經驗舉措,希望能對金融支持我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有所啟示。
金融支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經驗借鑒
近些年來,日本、韓國、法國、荷蘭等國家和中國臺灣地區都積極推行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在這些國家及地區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實踐過程中,金融支持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分析這些國家和地區的金融支持舉措,特別是有代表性的日本和中國臺灣地區的實踐經驗,對于提出促進金融支持蘇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對策建議具有借鑒意義。
上世紀90年代日本學者今村奈良臣首次提出了 “六次產業化”1的農業發展新理念,認為現代農業發展要走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之路。21世紀初期,日本政府已開始著手對第六產業的規劃。2008 年日本民主黨提出《農山漁村第六產業發展目標》,這是日本政府首次提及“第六產業”。2010 年日本內閣會議通過新的《食品、農業和農村基本計劃》,隨后頒布《六次產業化:地產地消法》及綱要文件,這些文件的出臺標志著 “六次產業化”作為推動日本農業發展、增強農村活力的發展戰略正式啟動實施。隨后,日本農林水產省提出實施“六次產業化”戰略的方案和具體支持措施,主要包括建立推進委員會,實施融資優惠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設立農林漁業產業化成長基金,完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支持農業技術創新等,大大促進了日本“六次產業化”發展。日本“六次產業化”主要有三種產業形態:一是產地加工型,即利用本地農產品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二是產地直銷型,即由產地生產組織自行建立直銷店,培育特色自有品牌;三是旅游消費型,即發展鄉村旅游事業。
二戰以后日本建立了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緊密配合的農村金融體系,為日本現代農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成立于2008年的政策金融公庫是目前日本唯一的政策性金融機構,這種設立政策性金融機構的做法有效隔離了政策性銀行業務與商業性銀行業務,保證了對中小企業的政策扶持。日本農村合作金融按照行政區域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中央層的農林中央金庫,第二個層次是縣級的縣信用農業協同組合聯合會,第三個層次是市、町、村的基層農協,三個層次之間沒有隸屬關系,其運營模式主要是通過相互參股和貸款來實現的。從日本金融支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實踐來看,主要分為兩條渠道,一是政策性金融支持日本“六次產業化”,發放優惠貸款;二是財政投入和社會資本共同設立“六次產業化”專門基金,并由專門基金與商業性金融共同出資成立地方子基金,提供資金支持,如2013年,日本中央財政出資300億日元,由野村證券和農林中央金庫等社會資本出資18億日元,共同成立投資基金,再由該基金與金融機構以1:1的比例出資成立子基金,截至2015年7月,共成立了53個子基金,基金規模達750億日元2,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日本金融支持“六次產業化”發展的兩條渠道
資料來源:根據網絡資源整理。
自2013年起,臺灣地區實施了“樂活農業、黃金十年”的方案,提出發展“新價值鏈農業”觀念,推進臺灣農業由第一級生產事業轉型為串接產業價值鏈的新農業,其中發展“六次產業”成為一項重要戰略。臺灣發展“六次產業”主要分為四條途徑:一是依靠農業品牌發展特色產業;二是發展農產品加工等農業產業;三是發展農產品直銷;四是發展農業旅游體驗。
臺灣普惠金融發展起步較早,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特別是在農村金融服務方面,體系健全,產品豐富,風控措施得當,為臺灣農業和農戶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在臺灣,為農業、農民提供金融服務的農村金融組織主要是臺灣土地銀行、信用合作社、農會信用部,經過近40年的發展,臺灣建立了較完善的征信體系,為放款提供可靠的依據,同時,臺灣地區政府對農業信用擔保支持有力,專門成立了農業信用保證基金(農信保),主要為擔保能力不足的從業主體提供融資保證,并協助農民和農業企業取得經營資金,支農金融產品主要包括農業發展基金貸款、農業天然災害低利貸款、其他政策性專案貸款、一般農業貸款、農戶生活必需費用貸款等。臺灣在金融支持“六次產業”、發展“新價值鏈農業”方面,是以政策性金融機構和擔保機構為支持主體,主要采取農業科技園區進駐業者優惠貸款、休閑農場貸款、農業產銷經營及研發創新貸款和為“六次產業”發展貸款提供擔保四個方面的舉措,具體情況見表2。
表2 臺灣地區金融支持“六次產業”發展的主要舉措
資料來源:根據網絡資源整理。
從上文對日本和臺灣地區金融支持的各項舉措來看,金融服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其金融支持舉措及相關配套制度,對于金融支持蘇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啟示性意義。一是政府部門要做好基礎工作,對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從業主體要進行準確認定,這對于有針對性地為從業主體提供金融產品和服務,保障融合發展從業主體真正獲得政策支持至關重要;二是出臺專門的針對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相關支持政策和金融產品,比如根據購置設備和周轉金不同來確定信貸產品的期限和利率高低,這其中政策性金融機構在配合優惠政策推進和實施方面起到關鍵性作用,能有效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政策的實施;三是為有效解決商業性金融機構商業性取向問題及引導更多的社會資本流向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通過設立專門基金(基金來源包括財政資金、金融機構資本投入、其他公司企業的社會性資本)的形式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提供重要支撐,形成覆蓋廣泛的產業融合發展基金體系;四是為有效解決產業融合從業主體普遍面臨的擔保物、抵押物不足的問題,充分發揮擔保機構和信用體系的作用,降低金融機構發放相關貸款風險,調動金融機構的積極性具有重要作用。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93號,2015,12.
[2]張紅宇,金融支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問題研究[J].新金融評論,2015.06:148-160.
[3]雷德雨,張孝德,美國、日本農村金融支持農業現代化的經驗和啟示[J].農村金融研究,2016.05:50-54.
[4]姜長云,日本的“六次產業化”與我國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J].農業經濟與管理,2015.03:5-10.
[5]李玉磊,李華,肖紅波,國外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世界農業,2016.06:20-24.
本文系2015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江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金融支持研究”(2015SJB59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