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信兵
(中國人民銀行株洲市中心支行,湖南 株洲 412007)
?
銀行視角下融資性擔保貸款主要風險、誘因及應對
——基于對湖南株洲市銀行業融資性擔保貸款的調查
劉信兵
(中國人民銀行株洲市中心支行,湖南株洲412007)
廣義而言,融資性擔保貸款是指借款人不能提供足額有效抵押或質押物時,由融資性擔保公司為借款人提供擔保,并與銀行等債權人約定,當被擔保人不履行對債權人負有的融資性債務時,擔保公司依法承擔合同約定的擔保責任的行為。當前,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融資性擔保貸款資產質量大幅下降,不良狀況上升較快,存在較大風險隱患。本文以株洲市為例,通過對轄內28家銀行業金融機構、14家融資性擔保公司和10家小微企業走訪調查,深入了解各銀行融資性擔保貸款存在的主要問題與風險情況,并分析其原因,提出應對措施。
融資性擔保貸款;風險;應對
(一)信貸資產質量劣變形勢嚴峻。株洲市現有19家銀行業金融機構開辦了融資性擔保貸款業務。至2016年6月末,全市銀行業金融機構融資性擔保貸款余額12.22億元,比年初減少5.71億元,下降31.85%,同比下降35.3個百分點。其中,有9家機構融資性擔保貸款已出現不良,不良機構數比年初增加4家。融資性擔保貸款不良余額2.15億元,比年初增加1.37億元,增長175.64%,同比增長377.78個百分點;不良貸款率17.59%,比年初上升13.24個百分點,同比上升14.83個百分點。同時,融資性擔保貸款正常類向關注類遷徙率為 37.53%,關注類向不良類遷徙率25.94%,比年初分別提高16.81和14.29個百分點,不良貸款反彈壓力大,風險狀況較為嚴峻。
(二)借款人與擔保人償債能力減弱。一是借款人特別是小微企業借款人償債能力減弱。近年來,受實體經濟下行壓力影響,多數小微企業經營狀況仍在低谷攀爬,營業利潤進一步收窄,償債能力指數持續下滑,第一還款來源不穩定,部分行業經營風險依然較大,小微企業信貸資產不良現象反彈凸現。二是擔保人償債能力減弱。銀行業金融機構融資性擔保不良貸款獲得擔保人代償金額為0.54億元,獲償率只有20.07%。三是融資性擔保機構可供選擇的合格客戶范圍縮小,代償壓力增大,代償意愿轉弱。
(三)“脫保續貸”存在較大風險隱憂。為盤活融資性擔保貸款不良資產存量,應付上級行和監管機構對不良指標考核,個別銀行機構對部分融資性擔保不良貸款進行單方面“脫保續貸”。據調查,全市有6家銀行機構共“脫保續貸”金額1.63億元,存在較大風險隱憂。一是存在法律風險隱憂。融資性擔保貸款涉及三方法律關系:被擔保人(借款人)與貸款人(銀行)之間的借貸法律關系;被擔保人(借款人)與融資性擔保公司之間的委托擔保法律關系;融資性擔保公司與銀行的債務擔保法律關系。銀行作為債權人,單方面對借款人進行“脫保”,等于自愿放棄對第二還款人債權直接追償權,中斷借款人、擔保人與貸款人三方法律關系,不利于銀行資產的訴訟保全。二是存在信用風險隱憂。“脫保續貸”客戶,多數是信用等級較低的信貸客戶,以評估授信達到續貸條件,無法完全規避信貸風險,容易產生借款人的信用風險。如:株洲市蘆淞服飾市場做服務批發生意張某獲得銀行授信“脫保續貸”金額200萬元,在貨款回籠后,攜款逃逸。三是存在道德風險隱憂。融資擔保公司與銀行信貸人員相互串通,刻意提高擔保貸款放大倍數,收取高額保證金,貸款到期后,信貸人員再為其“脫保續貸”,逃避代償法律責任。
(一)借款人因素。一是借款人在實際經營過程中,受經濟大環境下行影響,轉行轉型導致經營不善,虧損嚴重,確無償還能力。二是借款人違規挪用資金用途。如:某行對某融資擔保有限責任公司發放的1205萬元融資性擔保貸款中,借款人通過與擔保公司蓄意串通,將資金用于房地產、煤炭、資金過橋、民間借貸等,后因融資擔保公司自身經營不善、投資項目過多、民間高息融資難以兌付導致資金鏈斷裂,法院將其保證金賬戶凍結,到期貸款無法及時得到代償而出現不良。三是借款人涉及民間高成本融資。如:某房地產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涉及民間融資資金鏈斷裂,為其提供擔保的某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有限公司無代償能力,使其1000萬元融資性擔保貸款發生不良無法收回。
(二)融資性擔保公司因素。一是盈利下降,代償意愿轉弱。不少融資擔保公司營業收入同比下降,支出同比上升明顯,企業處于虧損,擔保業務難以實現其盈利期望,代償意愿轉弱。二是監管缺位,違法違規現象較嚴重。目前,對融資性擔保公司缺乏市場準入審核和業務合規監管,違規經營及經營異化現象屢禁不止。調查顯示,轄內共有4家擔保公司違法抽走注冊資金,6家擔保公司使用資本金用于“過橋”業務,2家擔保挪用客戶保證金,1家擔保公司長期投資比例高達72.5%,遠超監管指標。三是個別融資性擔保公司涉及民間借貸和涉嫌非法集資,喪失代償能力。如某融資擔保有限公司通過設立私募基金吸收社會資金5140萬元挪為自用,并通過民間借貸服務中心獲得擔保貸款2.48億元,現部分貸款已到期,該公司無代償能力,后續擔保貸款風險大,已被公安機關立案偵查。
(三)銀行業金融機構因素。首先,銀行自身貸款審批制度不完善,“三查”制度落實不嚴。貸前調查不夠深入,流于形式,對基本客戶選擇存在偏差、對借款用途把握不準;貸中調查未對關鍵性資料、風險點進行嚴格審查,忽視對第一還款來源調查,過于相信第二還款來源,而第二還款來源又多被融資性擔保公司轉嫁保證金,掩蓋了信貸風險;貸后管理不到位,支付環節審核不嚴,未及時對貸款資金用途開展后續檢查。其次,銀行信貸人員違規參與融資性擔保機構經營導致利益輸送。擔保公司在聘用或挖取具有一定商業銀行從業經歷的退休、在職人員經營管理時,與各銀行在崗位人員關系過于密切,容易私下拉籠相關人員入股擔保公司,導致利益輸送,存在較大的風險隱患。第三,部分銀行從業人員業務素質有待提升。知識結構、業務水平與風險防控能力不相匹配,法律法規觀念淡薄,內控規章意識較差,發放貸款手續、材料不真實,違規操作時有發生,加大了不良貸款形成的風險,加劇了信貸資金損失的可能。
(一)強化融資性擔保貸款風險管理,促進銀行依法合規經營。一是嚴格貸前審查擔保機構資質,明確規定擔保機構注冊資本金必須是實繳資本。認真審查借款人資信、經營、償債能力等情況,以及融資性擔保公司的背景、擔保能力等資料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二是加強貸中審查,認真落實貸款核保管理,及時審查擔保公司的經營和財務狀況、代償情況、關聯貸款及其他重大事項,做好信貸資產突發風險的應急處置預案。三是做好貸后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加強對擔保公司的貸后管理,對其代償能力進行壓力測試,預測其代償能力承壓變化情況,定時對擔保公司的擔保能力做全面的分析和評估。四是要強化銀行保證金賬戶管理,爭取優先受償權。嚴格要求擔保公司在指定銀行開設專門保證金賬戶,并在合同中注明保證金質押條款,或者雙方簽訂《保證金質押合同》,從法律上為優先受償權提供保障。
(二)完善風險評價機制,全面審查融資性擔保貸款風險因素。根據借款人的經營規模、業務特征及應收賬款、應付賬款、資金循環周期等要素測算其運營資金需求,綜合考慮借款人現金流、負債、還款能力。認真審核融資性擔保公司的擔保能力,及時了解擔保公司資產、負債及對外擔保情況。符合“脫保續貸”條件的客戶,銀行要與借款人、擔保人三方協商同意前提下,由借款人重新提供足額有效的抵(質)物后方可辦理。要不斷建立完善的風險預警機制,明確各級信貸部門職責,提高風險意識,準確及時掌握融資性擔保機構的信息和風險狀況,以便在突發事件出現時,及時快速保全本機構的資產。
(三)激勵工作人員提高業務素質,防范職業風險和道德風險。在融資性擔保機構監管不盡完善合理情況下,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只有通過不斷提高內部實力才能更有效的防范風險。因此,要強化業務培訓力度,提升職業道德修養,嚴格落實各項信貸政策及操作規程,筑牢職業風險與道德風險“防火墻”。要充分認識融資性擔保貸款的風險,認真審查擔保公司擔保資格,加強對擔保公司的檢查,密切關注擔保公司的資產、負債、對外擔保、和關聯狀況等變化情況,做實第二還款來源保障貸款安全,遏制、降低發生風險的可能性。要完善內部監管體制和風險預警應急處置機制,從內部操作中杜絕風險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