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云芳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7-258-01
第一次登上三尺講臺,心潮激蕩,從事人世間最為崇高神圣的職業,我克制不住內心的激動。講臺下孩子們的臉上寫滿童真,清澈無邪的雙眼透露出對知識的渴求,更覺自己責任重大。
一晃十六年已過,我剛參加工作時所教的小學生現在都已大學畢業,時光荏苒,回首這些年,酸甜苦辣,各有其味。如何做一個好老師,如何教出好學生,歷來眾說紛紜,回顧自己的教學歷程,我簡單總結如下:
一、啟蒙誘發,循序漸進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道理很簡單,先要有內在的心理狀態,近而有表現在外部的容色言辭上,最后升華為行動。都說家長是孩子最好的啟蒙老師,是因為在孩子的潛意識里會不知不覺接受家長的熏陶感染,在被影響中形成自己的思維,所謂“三歲定終生”就是這個道理,但是,決不提倡三歲之后不再學習受教,很多學者大師年邁之際還不放所學繼續深研。
剛進小學,孩子們大多很自覺聽話,努力做個好學生是對父母家人的最好交代。但是考試成績并不能代表一切,培養孩子獨立的思考能力才會令他終生受益。古人云:“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有足夠的耐心和信心,所謂循序漸進即為一步一步扎營一步一步攀登,不可操之過急急于求成,孩子的思維是培養出來的,要用時間的標尺去參照深厚的積淀。
二、因材施教,投其所好
興趣是激勵成功的催化劑。讓莫奈彈鋼琴、梵高寫詩、牛頓繪畫,我想三位大師都不會有所建樹、都不會成為大師。要想因材施教,首先得明白學生的“材”,了解學生之間的差異。小學生的興趣愛好便于觀察,他們的言語和行為會“坦白”一切,遠不會如成年人那樣的刻意隱藏。首先,聽其言。多與學生交流,彼此熟悉了解,也有助于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差距;其次,觀其行。說和做之間還有很大的距離,在從質變轉化為量變的過程很重要。現實生活中,更確切的是行為比語言更有說服力和長久性。
了解了學生的專長特色,“對癥下藥”,自然會效果即現。記得曾經小學三年級班上兩個孩子別的科目成績一般,就是寫作特別好,我私底下細心觀察,原來他們平時有事沒事就喜歡坐操場看看書看報。后來,我有意識的栽培教導,多鼓勵其參加各類作文趣味比賽,果然不負所望,成績有所表現。后來,他們還都是憑借優秀的寫作能力順利被錄取到當地的重點初中。
三、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開始教孩子們讀論語,沒有告訴他們這句話的意思。當一個好學的孩子舉出小手問我時,我笑了,真不忍心讓孩子們失望,但我提出“條件”,如果班級所有的同學都能背誦好當日所學的《論語》那幾段我就立刻解釋給他們聽。孩子們一聽,有了比以往更為積極的學習動力。再后來,每天上課我都會問“學而時習之”了嗎?“‘時習之了!”他們整齊響亮的回答在校園里飄蕩。
四、學思結合,知行合一
學習了,才會有更深層次的思考;思考了,更加促進了所學。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從正面的強調了學與思相輔相成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學中,學生們基本已經具備了對知識的初步學習,充分利用他們所學的知識進行啟發性思考,不僅有利于學生們鞏固所學的基本知識,而且可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開啟學生自我尋找知識的動力閘門,進而可以培養他們課外閱讀的興趣的培養。如又一次在講《春天來了》的相關引申內容時,我就告訴學生們,蜜蜂采蜂蜜可是還有很多作用的,而且并不是所有蜜蜂都會出去采蜂蜜等,讓學生們想象蜜蜂采蜂蜜的其他作用。第二天學生們同學科普知識的查閱不僅能準確的回答蜜蜂還有傳遞花粉的作用,有的還能非常清晰的闡述蜜蜂群體生活的組織結構等。極大的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的積極性。
學與思的結合開啟了學生們學習的興趣,要使興趣得到加強還可鼓勵他們自我實踐,做到知行結合。中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認為:“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中國教育革命的對策是使手腦聯盟。”如在教學前天樹葉變黃的語句時,學生們就經常會拿出來自己在夏天制作的用樹葉制作的標本書簽,借此機會,我鼓勵學生們都拿出來自己的作品,在班級內部舉辦了一場書簽展覽,并讓同學們對自己和他人的書簽進行評價,讓學生們在實踐中享受學習思考的樂趣。
五、為人師表當以身作則
教師享有“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美譽,固然,這也是對教師職責的鞭撻督促。都說,上梁不正下梁歪,言傳不若身教。一次課外活動,家境較為寬裕的一個孩子將沒吃的東西扔掉,原因就是太重了提不回去了。我當時沒有說太多,只是默默記在心中。后來一次的上課,我拿起一支很是短小的粉筆,問大家學校的粉筆很多而我為什么沒有丟棄這么短小的并繼續使用它,并指名要那位學生回答,很遺憾,他對我的行為和語言沒有任何的領悟。我正犯愁之際,猛一抬頭,發現教室墻上的《八榮八恥》,我靈機一動,便要該生帶領大家一起朗讀《八榮八恥》,之后還要求其給大家以翻譯講解,當念到“以勤儉節約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的時候,我問及大家在日常的生活中是否都有做到時,我明顯注意到,那個孩子的耳朵紅了。接著我“趁熱打鐵”,給大家灌輸勤儉節約的生活風尚,杜絕盲目攀比的惡劣現象,我自己也會以身作則,如果我有不對之處要求大家相互監督“檢舉”我。這一招,非常奏效。
結語: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從事小學語文的教學工作這么多年,跟孩子們接觸中有天真爛漫的歡樂,有童言無忌的捧腹幽默,有怒其不爭恨鐵不成鋼的急躁,也有對他們“不知天高地厚、不知世事艱辛”的憂慮。當年的孩子都已長大,從我的班級里畢業的學生一跋又一跋了,其間經歷種種,我也由當年的新工作人員的身份轉變到獲得“老”教師的稱號,更確切地說,孩子們長大了,我更成熟了。學校,在這一方凈土里,有我的事業,有我的人生,是我最為永恒的追求。生命的意義在于奮斗,生活的意義在于無怨無悔。我將會孜孜不倦的耕耘于這里,送走一批批長大了的孩子,迎來又一批批更小的孩子們,帶領他們開啟追求知識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