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琛+秦詩雨
開車的可參考智能行車誘導系統,搭地鐵的可以無縫對接其他各區,坐公交的找到微樞紐就能享受一站式服務,騎行者有自己的“保護殼”,行人還將有敞亮的地下通道……交通升級保障了整個區域發展的升級。一個升級版的“五角場”,正在冉冉升起。
五角場廣場上,看似平凡的一天,卻因為四名樂手吹響的號角,而變得妙趣橫生起來。只見一位身穿紅衣的男子揮舞了兩下交通協管員的紅旗,呼啦啦一下子,五角場廣場上就出現了一大群小學生,跟著《左手右手》的音樂跳起了舞蹈。這么一場行為藝術,一下子吸引了不少市民來看熱鬧。歡樂的氣氛把不少圍觀群眾也給“搭”了進去一起參與。原來這是一場“快閃”活動,而它并非只為了好玩。結尾處,兩個人抬出了橫幅:“文明交通從我做起”,玩的同時,更是為了呼吁大家遵守交通規范。
據悉,在上海市交通委的支持下,楊浦區政府從2015年起,積極推進“江灣—五角場交通示范區”的建設。僅過了不到一年就成效初見,通過開展聚合地面公交、整合道路資源、慢行設施、智能信息引導等元素的探索與實踐,為解決城市交通問題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如今,周末去五角場,不再是件讓人“發怵”的事。

智慧交通的管理中心。
“大小”并施,讓道路更通暢
五角場作為上海的城市副中心,是交通要道,也是楊浦居民和周邊市民節假日休閑、娛樂的好去處。每逢周末,大量客流聚集于此。人多了,問題便隨之而來。比如,地鐵站離核心區的商場距離不近;公交車或打車十分擁堵;一旦自駕,停車庫又一位難求……
記者從楊浦區了解到,交通一直是五角場比較大的問題。他希望通過建設交通示范區,一是要擴大公共交通,讓公共交通成為五角場區域的出行首要選擇;二是在交通的微處理上更加合理;三是通過停車誘導系統,還有在交通比較遠的地方建設下立交或高架,從外圍疏解五角場的交通壓力。
據楊浦區交通管理中心介紹,這一年來,楊浦區確實也在這些方面下了許多功夫。隨著江灣、五角場地區的綜合交通改造,未來五角場將一改交通困局,新江灣城的公共交通系統同步提升,江灣、五角場地區的交通與城市綜合治理將整體升級。
“五角場是一個已經建成的地區,如果要進行大的改動,可能性不大,所以就要在現有的條件下,采取一些小改小革,做一些微調,充分發揮作用。”上海市楊浦區交通管理中心副主任劉旭東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訪時表示。
資料顯示,楊浦區綜合交通改造,首先從調整路網結構入手——殷高路—嫩江路、國定路、國權北路—武川路、淞滬路等區域地面主次干道建設,將構建起區域內部“五縱四橫”的復合交通網絡,預計可提高路網密度40%,提高運行車速30%,減少擁堵路段63%。
由于五角場地區也是市區僅有的幾個環島道路地區,加上林立的商場,周邊道路一度擁堵嚴重。
“原本到楊浦區東面,只有國定路一個下匝道,車子下來后立刻就進入邯鄲路環島,加上國定路路面不寬,很容易路就堵死了。后來,我們就設想,過環島之后,在國定東路再開一個下口,分流一部分車子。”上海市楊浦區交通管理中心曾惠峰書記解釋道。
目前,中環國定東路下匝道已經貫通,可以說建成速度還是很快的。它可以很好地分流中環國定路出口的車流,方便前往楊浦東部居住區的車輛,減緩五角場環島核心區的擁堵。
曾惠峰還向記者表示,為了讓人們來到五角場不會“沒方向”,交管中心還與同濟大學合作,運用德國先進理念,在環島劃出導行線,“五角場地區有五個環島,沒有導行線之前,搶道現象很嚴重,經常發生擦碰。但當初交警部門對于‘劃導行線這個做法還有些疑問,但我們下狠心,去年12月先做了四平路和邯鄲路兩個環島。今年4月底,另外三個環島:黃興路、淞滬路和翔殷路,也已劃上導行線。現在,和交警部門聯手,通過教育加處罰并施,效果非常好。”
另一方面,安波路是連接五角場城市副中心核心區的重要支路,是國定東路創新創業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環線國定東路下匝道的配套道路。
多年來,安波路(雙陽北路—國定東路)段因受用地條件制約,一直未能貫通。今年,安波路(雙陽北路—國定東路)道路辟通工程被列入楊浦區“雙十”工程項目,計劃當年開工、當年竣工。該“斷頭路”打通后,將成為周邊居民和通勤人流去五角場副中心核心區和國定東路創新創業街區的又一快捷通道,五角場副中心和創新創業基地對周邊的輻射作用,將得到進一步釋放;同時,安波路也為該區域提供了一條舒適宜人的慢行通道,無需繞行至黃興路、翔殷路等車流繁忙的主干道,讓散步和騎車更為自在。

上海市首座為電動汽車充電的“太陽能光伏能源站”,在江灣五角場交通示范區亮相。
記者了解到,9月30日時安波路已具備通車條件。同時,三門路淞滬路下立交等道路工程也預計于2017年底前竣工。屆時,相關工程“多管齊下”,不僅能解決江灣地區的出行問題,也能有效緩解車輛進入五角場的擁堵。
“將來還有一個選擇,在市政府大力支持下,軍工路將全線建成高架7.54公里,其中5.23公里在楊浦區內,其他的在寶山。根據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要盡快打通區區對接的道路。所以有了這些基礎設施作支撐的話,我們相信將來的五角場會更加便捷。”楊浦區相關部門表示。
智慧交通,緩解停車矛盾
道路建設的“硬件”之外,“軟件”自然不能少。一套新型的智能道路停車、行車誘導系統正在完善——這套系統提供了從外圍到核心區域的分層誘導,使車輛能夠提前分流,減緩擁堵。劉旭東表示:“停車誘導系統和行車誘導系統的一級屏,在周邊的國權路等地就開始發揮作用,如果區內車流量較大,誘導屏就會顯示類似高架擁堵時的紅、黃顏色,提示和引導車輛選擇其他路徑。”
進入智能誘導系統的二級屏,誘導屏上還會顯示前方各個停車場的實時停車數據;三級屏幕則設置在各個停車場(庫)的門口,顯示停車場內各個方向的車位數據。
楊浦區交管中心調查發現,五角場地區的停車場(庫)呈現非常典型的“中間擠、周邊空”的現象。
“老實說,目前五角場總的停車位數量還不能滿足停車需求,還伴有資源利用率明顯不均的現象。環島周邊,比如萬達廣場、百聯又一城,這幾個核心商場一位難求;但一河之隔的創智天地,停車位又會相當充裕,沒人去停。這就更加劇了停車難。”劉旭東說。
經過改造,駕車者在進入五角場地區前或剛進入該地區時,馬上能夠知道停車庫的車位情況。如有擁擠,可通過其他道路直接前往較遠的停車場,避免中心區域的進一步擁堵。另外,價格杠桿調節和路邊停車管理也成為了改善中心區域擁堵的有力辦法。
“我們還發現,有的停車場車輛進出較為頻繁,容易造成車輛在門口排隊,由此也造成道路擁堵。”劉旭東告訴記者,為此他們對這些停車場的收費系統也做了改造,采用“車牌自動識別”技術,門口拍張照,車輛無需停靠,直接入庫,出庫時自動計費,有效提高了車輛進出的速度,“當然,對于無牌照的車輛,有些車庫還是可以人工取票。”
同時,楊浦區還推出了“樂行楊浦”微信公眾號,為市民提供“指尖上的交通便利”。“它和我們的停車、行車誘導系統都是聯網的,市民可以通過手機實時了解道路和停車情況,也能在上面查詢公交線路。”曾惠峰補充道。

公共租賃自行車服務。
最終,這些系統都會匯總到楊浦區交管中心的智能管理平臺。據楊浦區交通管理中心交通管理部部長陳畢新介紹,目前一期建設已經完成,實現了對于道路行車狀態的實時監控;對楊浦區內9個重點區域的交通擁堵指數提供24小時不間斷統計;通過停車和行車誘導屏的管理,交通平臺完成交通信息的場外發布和實時監控。
“二期我們正在做的主要是:第一,通過采集和共享數據,獲取楊浦區內每個交叉口的流量和飽和度、每個路段的車速進行數據化的評估,進而實現對全楊浦區的路網服務水平的監控和管理。同時,通過我們自主研發的分析軟件系統,對道路及交叉口的交通服務水平給予排名,建立發現問題的機制。之后引入交通仿真系統,提供解決問題的可能方案,給綜合決策以參考。最后就是系統評估。楊浦區交通委在實施道路工程以后,會對施工前后的交通運行狀況進行評估總結,讓下一次的道路建設工作更完善。”陳畢新表示。
公交微樞紐,凸顯“零距離”換乘
五角場商圈周邊地鐵、公交、出租站點分散,市民從地鐵出口到公交站點要步行200多米,換乘不便。公共交通系統也是江灣五角場綜合交通改造最大的亮點。其中公交“微樞紐”的設立非常吸引眼球。
曾惠峰強調,所謂“微樞紐”,受場地空間限制,并非原先人們概念中的公交車樞紐站,而是集地鐵車站、公交車站、出租車揚招點、公共租賃自行車四個元素中的兩個以上,就可以構成公交“微樞紐”。乘客從地鐵下車,可立刻進入公交站或者出租車站,進行“一鍵叫車”以及租賃自行車。這樣的“微樞紐”比普通公交站稍大一些,功能豐富一些,能最大程度為乘客提供便利。
曾惠峰進一步表示,“微樞紐”將凸顯“零距離換乘,多網融合錨固”的理念,提高公交、出租、自行車的智能化服務和管理。
記者了解到,“微樞紐”內還加入了公交到站信息、出行信息發布、搜索查詢等智能化服務功能,成為周邊公交信息的發布源。
五角場四平路蘇寧生活廣場上的“微樞紐”,就是五角場地區首個多種交通方式換乘點。在20米的范圍內聚集了公交、地鐵、出租、公共租賃自行車四種交通。而在這座小型車站一側設有一4米高的智慧路燈,市民看到智慧路燈,就能找到“微樞紐”。當然,智慧路燈除實現夜間照明功能外,也可以作為一個界面化平臺,供市民在路燈下查詢公交、地鐵等各類信息,增強了市民在戶外了解公共交通信息的實時性和便捷性。市民還可進行“即時叫車”和“預約叫車”,解決部分人群,特別是老年群體打車困難的問題。此外,公共租賃自行車在江灣—五角場區域范圍內可以異地借還,解決周邊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難題。
每逢節假日高峰時段,四平路西側、蘇寧電器廣場門口的出租車亂停靠現象就很突出,廣場地下車庫的出入車輛經常會與出租車揚招點的車輛交織、沖突,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為規范出租車運營,楊浦區又在微樞紐區域內加設了3個出租車泊位和1個出租車站亭,用以固定出租車停靠點和乘客等候區。
微樞紐的建設為市民提供一站式換乘服務,同時也讓市民出行變得更加輕松、智慧、低碳和“任性”。截至目前,五角場地區已經建好的微樞紐有6個,今后,楊浦區還將在核心區外圍及江灣地區陸續增設“微樞紐”站點。
而根據市交通委規劃,將在五角場—新江灣城地區打造全新的“干線+社區巴士+區域線”地面公交線網模式。黃興路—淞滬路、閘殷路、政立路、四平路等將試點客運走廊,以“一路一線、區域成網、換乘便捷”的思路,設置干線為區域公交主骨架;社區巴士則將打造“連環狀”微循環線路,加強新江灣城各個社區與軌道交通站點、地面公交干線的聯系。殷高路—嫩江路、淞滬路—閘殷路等31.3公里道路將規劃公交專用道。
據測算,江灣五角場地區的地面公交線網調整后,公交站點300米半徑基本實現全覆蓋,線路重復系數大幅減少,地面公交運行效率將明顯提升。

等18號線一通車,五角場將更加四通八達。
當然,整個五角場—新江灣城還將成為對行人、慢行交通非常友好的地區。據悉,五角場核心區內,將形成國定路—國定東路—國和路—政通路組成的非機動車“保護殼”,避免非機動車穿越核心環島。新江灣城內,則將構建交通型+休閑型慢行通道,改善非機動車通行條件,并推廣非機動車停放點及公共租賃自行車。
軌交與人行通道,共筑地下五角場
路面公交之外,軌道交通8號線、10號線、12號線則構成了楊浦地區的地下交通網絡。至2020年,隨著軌交10號線北延伸和18號線的建設,江灣五角場地區內骨干道路網絡將基本形成,支路網絡將更加密實,路網密度將達到5.3公里/平方公里以上。
記者從地鐵申通集團了解到,18號線一期從2016年5月12日全面啟動,將在2020年底實現一期的試通車。18號線全長32公里,共有26座車站,其中在楊浦區設置了8座車站,涵蓋了3所高校——上海財經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還包括各大醫院以及大型、成熟的居民區;并通過以下幾個站點的設置實現與其他線路的配合——在江浦公園站與12號線同站換乘,在江浦路站與8號線同站換乘,在四平路國權路站與10號線同站換乘,在最北面的長江南路站與3號線換乘,過黃浦江后,還可以同14號、9號、6號、11號線換乘,在龍陽路則分別同磁浮線、2號線、7號線、16號線、規劃機場快線實現五線換乘。
申通集團18號線項目公司副總經理陸晨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訪時表示,楊浦區作為一個人口大區,市民對于前往市中心的需求是非常大的,每天在高峰時段人員擁堵情況是非常嚴重的,8號線的情況尤為突出,“18號線建成后將起到一定的人員分流作用,減輕其他線路的客流壓力。同時,由于已經建成的8號線、10號線、12號線在楊浦區皆為東西走向,18號線填補了楊浦區交通南北走向上的空白,將成為楊浦區在南北方向出行的大動脈,給處于上海東部的楊浦區居民在南北方向上提供了一條快速通道,直接溝通楊浦、寶山、浦東三區,楊浦區居民前往浦東不需要像以往一樣先到市中心再過江,同時也滿足了浦東南部的居民快速到達市中心的需求,可以說是楊浦區南北向交通問題的一個終極解決方案。”
不僅如此,在陸晨看來,18號線對于楊浦區自身的發展建設而言有著更為積極的意義。“18號線上的丹陽路一站,將楊浦正在建設打造的南部濱江同五角場串聯起來,對濱江地區的功能提升有著輔助作用,其次,還能夠通過交通吸引人流聚集到濱江地區。”陸晨解釋道,由于18號線將已經建成的8號線、10號線和12號線串聯起來,使得五角場城市副中心同陸家嘴城市副中心形成連接,讓浦東和楊浦這兩塊熱土有了更為緊密的聯系。
在與地面交通的接駁方面,陸晨和團隊將對站點周邊的自行車停放作一定的預判,將來站點周邊出入口、小廣場將按照預測的乘客流量設置一定面積的自行車停放點。為了給乘客提供方便,推動楊浦區城市交通“微樞紐”的建設,18號線將在地鐵出入口的設置上多動腦筋。陸晨告訴記者:“我們已經把地鐵的出口點規劃給了市交委的交通運營部門,他們將研究是否需要增設和改良地面的站點。”
在解決交通問題的同時,陸晨和團隊也希望用好地鐵的公共空間,“我們希望在保證準時、安全的基礎上,致力于給乘客提供一個舒適的乘坐環境,利用好地鐵里的公共區域,做一些中華文化、藝術的宣傳,例如,設置地鐵音樂角、地鐵壁畫等等。”
此外,創智天地距萬達廣場步行約10分鐘。如遇刮風下雨,把車停在創智天地再步行過去,不太方便。綜合交通改造也考慮到了這一點。
“我們這還有一條長度將近500米的淞滬路地下通道(從政學路至環島),開通后將大大方便行人,它連接了地鐵和主要商場,共有13個出口。”曾惠峰透露,這條通道非常漂亮,堪比機場航站樓,為了讓行人在地下不至于迷路,“除了行人誘導系統,每個出口都有明確的標志,有液晶顯示屏,還有10臺落地信息搜索觸摸屏。這樣在地下,人們就能知曉路面的公交車以及地鐵,什么時候到站。”
交通升級保障了整個區域發展的升級。一個升級版的“五角場”,正在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