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陽
在國際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世界頂尖的藝術不僅越來越多地“走進來”,我們國家的優秀文化結晶,也得以自信、從容地“走出去”,真正做到平等地展示對話,和諧地交流發展。更讓人明白,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金秋十月,藝術盛事,中西交融,一期一會。在萬眾矚目之下,第十八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近日盛大開幕。本屆藝術節繼續秉承“藝術的盛會,人民大眾的節日”的辦節宗旨,在引進國際優質演展內容的同時,堅持為人民服務,力求“好節目集中,好節目惠民”。
據悉,本屆藝術節參演節目共50臺,其中境外節目28臺,境內節目22臺。在音樂方面,有捷杰耶夫攜馬林斯基劇院交響樂團演繹柴可夫斯基、肖斯塔科維奇等偉大作曲家的作品;馬林斯基劇院獻演歌劇《黑桃皇后》;莫斯科新歌劇院獻演歌劇《伊戈爾王》等。舞蹈方面,則有蒙特卡洛芭蕾舞團演繹經典芭蕾作品《仲夏夜之夢》;美國保羅·泰勒舞蹈團演繹現代舞大師保羅·泰勒不同時期的經典現代舞作品;上海女兒譚元元與世界名團首席帶來《譚元元和她的朋友們》舞蹈專場。戲劇方面更是精品迭出,既有根據李敖原著改編、田沁鑫執導的國家話劇院作品《北京法源寺》,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精心制作的話劇《杏花雨》講述兩代人之間的“中西醫之爭”,也有李六乙導演、濮存昕主演的契訶夫經典作品話劇《櫻桃園》等。戲曲藝術上,也有云集了十幾個古老劇種頂級藝術家的“600分鐘600年”大型匯演等一系列精彩好戲,可謂百花齊放,目不暇接。

歌劇《黑桃皇后》是馬林斯基歌劇院的一張名片。
除演出外,本屆藝術節的展覽項目也是中外大師云集——墨西哥當代雕塑家哈維爾·沃爾斯基、俄羅斯著名油畫家尤里·龐采列夫,都是首次在中國舉辦作品展。享有國際聲譽的藝術家葉錦添為本屆藝術節打造的《葉錦添:流形》藝術大展將展示他在電影、舞臺、裝置、影像等多個藝術領域的最新理念。《匈牙利狂想曲:李斯特紀念展》則以肖像畫和雕塑再現了“鋼琴之王”李斯特的璀璨人生。
作為藝術節的品牌項目之一,本次節目交易會與論壇將吸引近60個國家和地區、400多家專業機構前來參會。通過前期向買家賣家征詢需求、向專業機構提供“走出去”網絡渠道、向國內外創作主體征召原創新作,共將推出45臺推介演出、7個論壇和8場專業研討會。今年的交易會,在聚焦“一帶一路”文化戰略基礎上,還呈現出兩大特點:一是舞臺藝術與科技創新領域的融合發展及商業模式探索成為熱點。有中、美、瑞士等國機構現場展示VR技術與舞臺藝術相結合的案例,并將與美國APAP演出交易會合作,在交易會展廳設置藝術科技專區;二是“走出去”項目的選拔與獎勵機制,通過已有的國際藝術節網絡,為中國優秀的原創作品獲得更多國際演出機會和資金扶持舞臺。
藝術節不僅僅“高大上”,文化惠民力度也將繼續加大。“藝術天空”將在上海全市各區的廣場、文化活動中心、商圈舉行88場演出,搭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藝術親民平臺。
多角度展現“一帶一路”
為了更好地服務于“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本屆藝術節在各板塊的內容中多層次、立體化地呈現了“一帶一路”的內容策劃。以演展板塊為例,突出“融合”主題,集合了來自俄羅斯、匈牙利、捷克、以色列、卡塔爾、埃及等沿線國家的10多部作品,展現“一帶一路”豐富的文化藝術資源。
此外,今年藝術節還將舉辦“匈牙利文化周”與“福建文化周”,全面展示“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節點國家與“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文化魅力。匈牙利文化周中,將展示布達佩斯大藝術宮的“巴托克之夜”音樂會、羅比·拉卡托斯小提琴音樂會等特色鮮明的精彩節目。而福建省有著諸多“非遺”珍貴資源,因此福建文化周將在本屆藝術節上獻演舞劇《絲海夢尋》、木偶戲《趙氏孤兒》、閩劇《雙蝶扇》、南音《鳳求凰》等優秀作品。
藝術節的主旨論壇也從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的角度呼應“一帶一路”戰略,將以“多元共享的文化藝術新活力”為題,聚焦促進區域文化的多樣性和藝術創造力。同時,節目交易會繼去年世界各國藝術節總監發起成立“藝術節合作發展網絡”后,今年又設置了“一帶一路”專題展區,截至目前,已有28個“一帶一路”國家的52個藝術節專業機構確認參會,部分知名藝術節的總監將親自站臺,為“一帶一路”沿線藝術家們的交流與合作出謀劃策。
除此之外,本屆藝術節也十分注重原創作品的推廣與扶持。今年的開幕作品是由上海民族樂團創作演出的《海上生民樂》。這部作品是上海民族樂團落實“一團一策”改革,與藝術節中心共同創意策劃、與上海戲劇學院等單位攜手合作的原創新作。民樂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藝術節首次使用民樂作品為開幕劇目,是為了進一步弘揚和傳承中華文化,用中國音樂母語來講中國故事,與世界對話。作品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和”為內核,分四個樂章《風》 《雅》 《頌》 《和》展開;同時以多媒體舞美設計呈現中國山水的獨特舞臺效果,用藝術與科技結合的創新方式演繹經典傳統音樂,傳遞中國精神。

美國保羅·泰勒舞團的“自由之舞”令人耳目一新。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藝術節采取“委約制”,對具有創新精神和獨特創意的舞臺作品從前期就進行關注。入圍本屆藝術節的委約作品中,以多媒體裝置舞臺劇表演形式呈現別樣舞臺魅力的木偶劇《爸爸的時光機》、由張軍一人分飾多角進行中西文化對話的當代昆曲作品《我,哈姆雷特》等,均是可圈可點、亮點多多的原創新作,令人期待。
另一方面,藝術節對青年藝術人才進行長期扶持,為他們走向國際搭建寬闊平臺。今年是藝術節“扶持青年藝術家計劃”五周歲的生日,不僅圓了青年藝術人才的藝術夢,也把一批青年人推向了國際舞臺,堅定了他們的創作自信。本屆藝術節舞臺上,青年藝術家創作的《當德彪西遇上杜麗娘》等,就是“扶青計劃”機制下誕生的最新優秀作品。
不忘向大師致敬
2016年恰逢世界戲劇大師莎士比亞、湯顯祖逝世400周年。藝術節特地邀請了不同國家的優秀文藝院團,以不同藝術形式演繹莎翁作品,如俄羅斯馬林斯基劇院芭蕾舞團與斯圖加特芭蕾舞團雙團分別呈現不同藝術特色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摩納哥蒙特卡洛芭蕾舞團將以現代芭蕾風格演出舞劇《仲夏夜之夢》,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與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聯合制作演出的話劇《亨利五世》,則以多元的藝術語言展現了莎翁作品跨越時代的深厚內涵。
除了國際性的演出之外,本土藝術劇團也拿出了不俗的成績——上海昆劇團排演的《邯鄲記》是湯顯祖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黃粱一夢”的典故便出于此,此次登陸上海大劇院,由著名表演藝術家計鎮華親傳青年演員藍天,不僅很好地傳承弘揚了優秀民族戲曲藝術,使之代代相傳,生生不息,同時也體現了湯顯祖作品的時代精神和民族氣韻。
而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的《寇流蘭與杜麗娘》,是一部全新的大制作,由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當代越壇領軍人物茅威濤親自主演,將莎翁與湯翁的兩部名作結合在一起,通過越劇藝術的交融、組合,開啟了“湯祖莎翁”對話的大幕。
除了大戲之外,以致敬莎士比亞、湯顯祖為主題,“藝術天空”在城市草坪音樂廣場特別策劃了12小時狂歡日活動。當天除了有名家、名團、大師蒞臨現場進行演出外,還將結合專家賞析、彩排觀摩、互動體驗、創意集市、街頭藝人、親子專區等形式,打造戶外藝術體驗品牌。
歸根到底,彰顯中西方藝術大師的文化內涵與精神實質,正是弘揚民族與世界的優秀文化遺產。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軟實力,民族文化也是人民大眾的精神家園。今年在藝術節舞臺上,一大批精品力作將傳揚東方之韻,以10臺戲、600分鐘,回顧600年中國戲曲史——《600分鐘600年》集結了跨越9個劇種的14位名家,獻演了一場難得一見的戲曲盛宴。上海評彈團新創排的《林徽因》展現一代才女的家國情懷,描寫唐代大德高僧的第一部戲曲作品《玄奘》、根據諾貝爾獎得主莫言同名小說改編的評劇《紅高粱》等,又將從多元視角來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博大精深的底蘊。
可以說,民族戲曲在本屆藝術節的弘揚與體現,不僅是向大師致敬,更體現了弘揚民族性、傳承文化經典的一份擔當與責任。在國際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世界頂尖的藝術不僅越來越多地“走進來”,我們國家的優秀文化結晶,也得以自信、從容地“走出去”,真正做到平等地展示對話,和諧地交流發展。更讓人明白,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惠民到家接地氣
作為藝術節中重要的“文化惠民”內容,本屆藝術節的“藝術天空”與“藝術教育”兩項活動,從形式到內容不斷升級,吸引更多市民走進藝術節、參與藝術節。
已連續舉辦三年的“藝術天空”系列公益演出,持續不斷地放大藝術節“溢出”效應。今年,參與藝術節演展主板的節目和藝術家中,有近六成將出現在“藝術天空”的舞臺上。其中,迪圖瓦、伊瑟利斯、凱爾特女人、卡塔爾愛樂樂團、意大利零重力舞蹈團、莫斯科新歌劇院等名家名團,將成為“藝術天空”的支柱和亮點。

馬良首部奇幻裝置舞臺劇《爸爸的時光機》。
同時,“藝術天空”緊密貼合各區文化發展需求與特點,向全市范圍尤其是向遠郊地區輸送高品質藝術節目,形成“一區一亮點”,使文化惠民內容更優質、配送更合理、服務更到位。如與普陀、徐匯的合作,以推動文化進商圈為特色;與浦東新區合作,以豐富白領樓宇文化為亮點;與黃浦、長寧以及合并后的新靜安聯動,為其定制音樂、舞蹈、舞臺劇等方向的演出方案,使城市音樂草坪、中山公園、大寧綠地等戶外演出場地的節目,越來越專業化、品牌化。
不同于“藝術天空”的廣泛性與“溢出”性,“藝術教育”品牌則注重將社會主義美育與青年德育相結合,將藝術教育與提升藝術素養相結合。今年的“藝術教育”,通過與市劇協、舞協等專業協會的合作,聘請20余位不同領域的藝術家、評論家、編創人員擔任“藝術導師”,參與藝術教育活動的策劃、執行,極大提升了藝術教育活動講解、互動、普及的專業水準。
據悉,“藝術進校園”板塊還會將藝術節的主板內容輸送到校園,包括文化周、知名院團、喜劇節、木偶節優秀作品等四個系列,共有19場演出將在各高校與學子們見面。同時,緊密圍繞主板內容的主題策劃,該板塊還將邀請學生走入上海各大一流劇院,欣賞藝術節的精彩演出和展覽。除此之外,今年藝術教育還將設置藝術教育論壇、工作坊、大師班等環節,讓藝術專業師生、業余愛好者有機會接觸到香港藝術教育專家,參與到丹麥戲劇教育實踐等體驗活動中去,豐富和提升藝術從業人員及普通市民的藝術技藝及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