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一考生
在現代飛速發展的社會中,人們要求有較高的專業知識以謀求發展,同時也要求具有較高的語文素養以提升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那么對于我們中學生而言,如何提升語文素養呢?我認為主要有三條途徑:課堂有效教學、課外大量閱讀、社會生活實踐,并且要三管齊下,不可偏廢。
首先,我們正處于基礎教育階段,我們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就是學校教育,因此課堂有效教學就成為我們提升語文素養最直接、最便利的途徑。從小學到高中,我們學習了許多優秀教材,閱讀了大量的優秀篇章,它們讓我們完成了認字、寫字的巨大工程,讓我們學會了閱讀和寫作,培養了我們語文學習的良好習慣。我們在課堂上認識了冰心、魯迅、巴金、老舍等著名作家,閱讀了散文、小說、戲劇、科普等各色作品,欣賞了唐詩、宋詞、元曲等優美篇章。在系統的學校教育中,在課堂教學的培育和滋養下,我們的語文素養得到了穩步和較全面的提高。
如果說課堂有效教學是我們放眼社會,擴展視野,提升語文素養的基礎,那么課外的大量閱讀就是對課堂教學的拓展和延伸,是提升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徜徉古典名著的海洋,汲取中華文化的精髓。《紅樓夢》讓我們體味了紅樓兒女的悲歡離合,《三國演義》讓我們領略了歷史的風云際會,《西游記》讓我們見識了取經路上的患難與共。暢游外國名著的花園,體會異國文化的風情。《大衛科波菲爾》讓我們感受人情冷暖,《巴黎圣母院》讓我們感受人性善惡,《高老頭》讓我們感受社會變遷。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說過,“語文學得好的人,無一不得力于課外閱讀”。可見,課外的大量閱讀提升語文素養早已是不爭的事實。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課外閱讀,所接觸的都是書本知識,而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應用,那么社會生活實踐作為檢驗知識的手段和提升語文素養的途徑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讀過了《拿來主義》,我們在面對傳統文化時,就懂得取舍。讀過了《中國建筑的特征》,我們在游覽古建筑時就懂得欣賞。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正是說明了知識和實踐相結合的重要。
總之,作為中學生而言,課堂有效教學、課外大量閱讀、社會生活實踐三者互相輔助,互相補充,都是提升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需三管齊下,不可偏廢。
[點評]這是閱卷組評定的一篇考場標桿佳作。以下三個方面,可資我們學習借鑒:1.觀點新穎,立意高遠。作者采用化籠統為具體的提煉方式,在材料所涵蓋的多個旨向中除繁去冗,提煉出“三管齊下,不可偏廢”的觀點,觀點新穎,立意高遠,足見小作者的深知文章以意為先,以及縝密的心機和良好的思維品質;2.材料豐贍,內容充盈。文章思接古今、筆涉中外,選材非常豐富。冰心、魯迅、巴金等著名作家,《紅樓夢》《三國演義》《大衛科波菲爾》《巴黎圣母院》等中外名著,一并收入筆下,這在有力證明觀點的同時,也使文章內容充實厚重;3.文脈清晰,結構謹嚴。文章以議論開篇,僅三言兩語就亮出“要三管齊下,不可偏廢”的觀點,然后從“課堂教學”“課外閱讀”“社會實踐”三個方面,運一闡述其對提升語文素養不可或缺的作用,最后歸結全文,強化觀點,扣題明旨,結構十分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