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傳杰
摘 要:試題糾錯一直以來是提升學生成績的重要途徑,對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會起到有的放矢的作用。以歷史學科為例,從一線教學實踐的視角,圍繞試題糾錯,表達了一些收獲與疑惑,期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功效。
關鍵詞:高中歷史;試題糾錯;錯題集;教學實踐
孔子曾說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此處的“說”同“悅”,是高興、愉快的意思。按照孔夫子的意思,經常復習應該是件很快樂的事情。只是如今的學生,學習負擔遠超古代。既要減輕學生的負擔,又要提升學習的效率,最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成績,路在何方,一線中學教師一直在思索。筆者就高中歷史試題糾錯的一些問題,粗淺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糾錯的流程
不同的學科有著各自的特點,但具體到歷史試題的糾錯,通常遵循以下五個流程:
1.教師預設錯誤,檢驗教學效果
有經驗的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能夠有針對性地進行一些問題設計。在正面講授之后,常常會出其不意地穿插一些疑問,引導學生開始“步步驚心”的歷程。教師布置一系列的“陷阱”,借助圖片、演示等形式,通過提問的方式,驗證學生學習的效果,及時總結方法與經驗,盡最大努力減少學生再次出現錯誤的可能。
2.強化試題訓練,檢測學習成果
實踐出真知。考查的形式可以多樣化,但對中學的大多數學科而言,考試才是檢驗教學的最佳利器。學生經過單獨閉卷考試的洗禮,對自己所學知識掌握的程度就會有基本的了解,同時也能集中暴露出其學習上的漏洞,這為提醒教師、警醒學生提供了很好的依據。
3.教師批改試卷,統計易錯考題
教師應盡快批閱學生做過的試卷,批改過程應盡量仔細,之后要分題型統計錯誤較多的考題,并盡力找出錯誤的原因。如此費時耗力而又煩心的舉措一方面能有效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也能較好地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對于此后的教學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4.教師評講試題,點撥重點錯題
試題評講,重點在點評與點撥,一節高效而又精彩的試題點評課,最能體現教師的專業素養與教學的駕馭能力。對于已經統計好的易錯題,教師應大膽舍棄,錯誤較少的讓學生自己動手查閱資料,自己領悟;錯誤較多的需要點撥,予以強化。
5.建立錯題集,系統分類總結
筆者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嘗試著指導學生準備專門的筆記本,做好目錄,編好頁碼,根據課本章節,對筆記本進行“分割”,不同的范圍專門謄抄相應章節的錯題,便于學生舉一反三,熟能生巧。這種專題式的分類糾錯,還容易提醒學生哪些題目是一錯再錯,有助于提高學生對于考題陷阱的警惕性。
6.“溫故而知新”,將糾錯進行到底
錯題匯集到一起后,事情還遠遠沒有結束。師生需共同關注錯題集,將整理錯題、錯題歸類、錯題復習、錯題考查等后續工作形成一種機制,只有常態化、持久性的糾錯,才能形成生產力,推動學生在學業的道路上步步登高。
二、糾錯的內容
1.審題不清導致的錯誤
高中歷史試題在審題中應首先關注問題的“中心語”,明確問的究竟是什么問題。其次要看清問題的“限定詞”,即關注“中心語”前面或后面的一些條件性的詞語,通過這些限定詞就能有效縮小答案的范圍,大大提高得分率。最后要結合“中心語”與“限定詞”,帶著問題到材料中尋找答案,而與答案關系最密切的詞語或語句,我們可以稱之為“關鍵詞”或“關鍵性語句”。
教師在評講中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這三個層次去思考與分析問題,對學生在應考中自查自糾能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
2.知識記憶或理解欠缺導致的錯誤
如果是因為歷史知識自身記憶或理解上的偏差而導致了錯誤,則需立即查閱課本或相關復習資料,及時在錯題集上標明錯誤的原因,以便復習時能有重點地加以關注。
3.心情緊張或思維混亂導致的錯誤
這種錯誤可能剛剛交卷就知道自己做錯了,因此常伴隨悔恨交加的感受。遇到這種情況需在今后的考試中大力調整心態,靜下心來才富有競爭實力。
三、糾錯的形式
1.只寫問題,不寫答案
答案等到評講后自認為掌握很好的情況下才開始動筆,寫在專門的空白處或填空題形式下的橫線上,這種自我默寫的方式,效果很好。
2.既寫問題,又寫答案
這種做法最為常見,教師評講后學生一步到位地謄抄出來,在錯題集上出現的幾種不同的顏色,很是醒目。今后遇到類似的“怎么辦”,最佳選擇就是“?;丶铱纯础?,多翻閱錯題集,做到爛熟于心。
3.直接剪切,標明原因
這種方法損毀了試題,卻保留了最容易錯的“精華”。標明錯誤原因后再次翻閱時能有效找到解決方案,從而大大提升做題的速度與答對的幾率。
4.編好章節,對號入座
分門別類的錯題集,更像一座量身訂制的法寶,里面堆砌著知識的寶藏,隨著時間的推移,內容不斷豐富,很容易形成“中心問題鏈條”,再考試時只要出現相關的考點,記憶便如串起的珍珠,金玉滿堂,滿是收獲。
總之,高中歷史試題糾錯的道路很長,期間定有相當的困惑甚至苦惱,但真理總會越辯越明,我們對歷史的認識也會愈加深刻。就讓我們在不斷地糾錯與反思中走向成熟與強大吧!
參考文獻:
蔡澄.當代教育學[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