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夢瑩?劉一樺
摘 要:我國山地城鎮不斷發展壯大,與之帶來的卻是生態空間不斷遭受侵蝕,城鎮發展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深化。本文以平梁鎮為例,探究其生態環境與空間結構布局的關系,做出順應自然發展規律的空間結構規劃,以期為平梁鎮創建生態宜居城鎮提供參考。
關鍵詞:山地城鎮;生態環境;空間結構;平梁鎮
一、平梁城鎮概況
平梁鎮位于四川盆地東北部,巴中市巴州區西北方向,處于大巴山系米倉山南麓,地理位置優越,自然資源豐富。平梁鎮中心鎮區地處巴中市巴州區重要地段,以低山地形為主,鎮區主要集中在低山頂部相對平坦區域。鎮區內經濟發達、人口和產業集聚程度高,同時也是與生態環境矛盾比較大的地區。主要問題如下:
(1)平梁鎮區內林地、耕地占有絕大比重,發展受地理及社會經濟的雙重約束。
(2)現階段城鎮建設與農村建設混雜,城鎮功能分區不明,各類建設用地選擇與開發缺乏規劃有效指導,如其沿鳳凰街至蓮花路一線,商業、服務業、居住、生活配套用地混雜,開發無序。
(3)現狀城鎮綠地及公共空間匱乏。目前平梁鎮區綠化用地短缺、不成系統,鎮區內“點、線、面”相結合的多類型綠地及公共空間系統尚未建立。加之其工農業發展迅速,未來環境壓力大,會產生嚴重的生態問題。
二、基于空間環境整合的平梁城鎮空間結構規劃
(一)空間結構優化原則
(1)生態優先,保護山體生態環境,保持鎮區生態農業格局,保障基本農田和林地占有率。
(2)遵從城鎮經濟發展規律和空間生長機理,向有利于城鎮擴展方向發展和集聚。建立“有機松散、分片集中、分區平衡”的組團式結構,利于實現自然與人工環境相結合,促進山地城鎮與自然、經濟、人文的持續協調發展[1]。
(3)優化用地布局結構。利用舊城改造等契機,對城市用地實施成片開發與改造,重新整合用地布局與用地結構,保障城市各項功能有效運轉,形成良好的人居環境。
(4)促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綜合考慮現階段的城鄉發展情況,使得空間結構與自然生態環境相互滲透、相互協調,統一考慮城鄉建設與生態空間二者之間的關系,促進城市健康發展。
(5)遵循多中心、多組團原則。打造生態宜居城鎮形象,盡量維持原生地貌和植被,保持“山、城、景”的有機統一。
(二)平梁城鎮空間結構規劃
基于平梁鎮區地形地貌特征和其各類建設用地分布情況,遵循平梁鎮區經濟發展規律性和空間增長機理,體現平梁低山城鎮“山、城、景”相融合特征,強化生態環境與人居環境的和諧統一,規劃形成“兩軸為帶,三核集聚,多組團輝映”的集鎮空間結構。
兩軸:鎮區新老商業經濟發展主軸和交通發展次軸。主軸為鎮區商業經濟發展聚集區域和鎮區形象展示的重要地區,發揮其引擎作用,形成商業商貿、行政辦公、文化娛樂、醫療衛生、文體教育等現代生活配套功能的集聚發展核。次軸為重要交通區域,承擔鎮區對外交通功能。
三核:依托鎮區文化、教育、娛樂、商業、行政和公共服務設施,沿發展主軸形成文教娛樂核心、行政核心及商業核心。利用三個核心推動鎮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和完善,也是平梁鎮區從普通鄉鎮走向現代化新城鎮的重要支撐,更是塑造有序鎮區景觀、實現內部協調發展的重要核心。
多組團:構建多功能組團輝映發展的結構,形成聯動開發的均衡發展模式。
山地新居組團以居住為主,是搭配山地特色型建筑的設施集聚區。旅游服務組團主要為蓮花山旅游接待服務集聚區。工業發展組團是以制造業為主的鎮區工業發展功能區。宜居宜業組團是以鎮區原有商業、商貿核心為基點,形成配套設施完善的商業、生活居住綜合組團。田園雅居組團為平梁鎮區商業核心配套的環境優良的生態型生活組團。老城更新組團是以平梁鎮區現有商業、行政和基礎設施為核心,在平梁鎮區中部打造功能設施齊全、環境優美且具有平梁鎮特色的中部核心區域。
(三)平梁城鎮生態空間保護策略
為防止快速城鎮化過程中的環境衰退以及城鎮無序蔓延,依據平梁鎮的生態現狀,維護生態系統提供的服務功能,把自然保護區、水源保護區、森林公園等維持生態系統完整性的生態廊道等生態用地以法定強制性內容的方式控制下來,將其生態空間科學劃分為已建區、適建區、限建區、禁建四區。以實現資源的永續利用和城鄉可持續發展,維護其生態安全、自然人文特色和城鄉環境景觀[2]。
結語
山地城鎮的生態環境是一個復雜問題, 本文結合平梁鎮鎮區實際情況,遵循生態環境特點和山地城鎮空間發展規律,促進二者協調發展,強化生態環境與人居環境的和諧統一,引導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
參考文獻:
[1]盧峰.生態視野下的山地城市設計研究[J].南方建筑,2013,02:48-52.
[2]郭紅雨,蔡云楠,肖榮波. 城鄉非建設用地規劃的理論和方法[J].城市規劃,2011(01):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