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茂溪
【摘 要】隨著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高校貧困生問題逐漸凸顯出來,貧困生的心理問題也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造成這些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不僅僅是經濟上的,他們還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形勢帶來的壓力,這些因素促使他們成為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導致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更為突出。為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方式改變高職院校農村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關鍵詞】高職院校;農村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0-0211-01
近年來,高等教育的發展速度不斷提升,高職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但在傳統偏見思想的影響下,很多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挫,一些學生認為自己再努力也得不到認可,于是自暴自棄。在這種情況下,造成了學生的心理問題,尤其是農村學生在這方面所受的影響更為嚴重,這部分學生的心理問題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
一、高職院校中農村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分析
(一)學生的依賴心理較為嚴重
為了能讓更多的學生接受大學教育,政府出臺了很多政策來扶持大學生,這些政策的實施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貧困生的經濟壓力,同時也使得他們的依賴心理不斷強化。這些貧困生的依賴心理主要表現為缺乏自信心,在獨立、自主方面發展不夠成熟,生活中遇到事情很難獨立解決,總是習慣性地依賴別人的幫助。這些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心理問題實際上就是學生自我意識的減弱,這不利于學生形成獨立的人格。
(二)農村學生的自卑心理表現突出
很多農村學生由于生活上的貧困,使他們形成了較強的自尊心,對周圍人的態度表現得異常敏感。一些學生進入高職院校后,無法適應大環境,漸漸失去了學習上的優勢,需要樹立新的坐標系統重新對自己的學習方法進行定位。有些學生或許試圖通過努力改變這種現狀,積極參與各種活動,并且努力學習,但是仍然表現平平,于是在不斷受挫中產生自卑心理,他們在生活與學習中表現出一種冷漠,不想讓別人靠近自己,不想其他人了解自己的家庭狀況,嚴重的自卑心理使得他們走向自我封閉的狀態。
二、解決高職院校農村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策略
(一)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實現學生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所有教育中的關鍵組成部分,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該加強引導,不斷提高學生自我鼓勵和自我認識的能力,促進學生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完善,同時也使得學生的價值觀念得以更正,這對于他們人格的完善以及個人魅力的增強具有很大的作用。通過自我教育的方式能夠讓學生學會客觀評價自己,同時在學習和生活中樹立積極樂觀的心態,使得他們的潛力能被最大地激發出來。
(二)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氛圍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社會,減小他們的心理落差,學校可以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向社會。同時也讓社會了解大學,更加關注農村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為更多的貧困生提供幫助。當然,心理素質的培養自然也離不開校園文化氛圍,良好的校園文化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品質,學校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從而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學習態度,改變農村大學生自卑的心理和自我封閉的狀態。
(三)建立心理健康檔案,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
農村學生的性格內向,并且自卑心理比較嚴重,針對這種現狀,學校應該建立心理健康檔案。檔案的內容不僅要以心理健康咨詢中心的測試為基礎,還應該結合農村學生的日常表現,對他們的心理狀況進行深入的了解,并且根據學生的心理變化不斷完善檔案,這樣就能夠有針對性地實施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活動或調查的方式追蹤學生的心理變化,并且對教育策略加以調整,針對性較強的教育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改善心理狀況,從而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和認識,形成自我意識,幫助他們走出心理困境,更好地改變生活和學習的現狀。
三、結束語
高職院校的農村學生受到經濟困難和心理問題的雙重壓力影響,使得他們產生了嚴重的自卑心理和自我封閉的心理,無論是對他們的學習還是性格發展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對于這種現狀,高職院校應該加以重視,積極開展心理教育活動,實施有效的心理教育策略。高職院校可以構建行之有效的經濟資助體系,讓學生通過學習競爭獲取資助金,這樣不僅不會傷害到農村學生的自尊心,同時還能夠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此外,還可以建立個性化的心理教育策略,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有助于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將他們塑造成專業技能和職業道德優秀的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張兵,謝德光,謝玉蘭等.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26(1):28-32.
[2]陸亞玲,唐開鵬.談高職院校貧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幫扶對策[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34(1):59-62.
[3]張小麗.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下旬),2015,31(7):120-121.
[4]萬文倩,劉慧妍.高職院校專科生心理健康狀況與應對方式和社會支持相關性研究[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2,18(1):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