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經濟經歷30多年高速增長之后增速趨緩,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新常態下,中國金融業內外部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為了適應這種變化,金融業必須要在戰略的高度上做相應的調整。為了積極應對經濟新常態,我們轉變金融發展的理念,明確金融業發展方向,提升金融業效率,同時建立健全的風險防控體系。
關鍵詞:金融新常態;機遇;挑戰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4-000-01
中國經濟經歷30多年高速增長之后,增長速度逐漸趨緩,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新常態下,金融業如何發展以及中國金融業如何在促進國民經濟增長和資源配置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是一項重大的課題。
一、經濟新常態的特征
(一)經濟增速的變化
2012年,經濟增長速度開始逐漸放緩,2015年,全年GDP增速為6.9%,增速回落至25年來最低。中國經濟經歷多年的高增長后,必然進入新的調整期。隨著勞動力市場紅利的消失和資源環境成本壓力的加大,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增長方式難以為繼,中國潛在經濟增長潛力下降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
(二)經濟結構的變化
經濟新常態下,不僅經濟增速發生了變化,經濟結構也會隨之調整。近三年以來,我國高技術產業增速超過工業增速和GDP增速,達到了10%以上,反映了我國在培育戰略性新型產業,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方面取得了成效。
(三)經濟增長動力的變化
隨著投資和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逐漸降低,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逐步提高。2014年,消費支出占GDP的比重首次超過了50%,2015年,消費支出占GDP的比重更是高達66.4%,消費已經成為經濟增長最重要驅動力。
二、經濟新常態下的金融業現狀
(一)金融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金融服務于經濟的發展,金融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的持續上升,不僅體現了我國金融深化的過程,更意味著金融業已成長為我國的支柱產業,將迎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
(二)金融結構逐步完善
從金融結構來看,銀行業資產占金融業資產的比重高達90%以上,證券業和保險業占比過低。但是,銀行業資產的比重在逐漸下降,從2011年的93.7%逐步下降為91.4%,證券業和保險業占比在逐步上升,分別從2011年前的1.29%和4.97%上升為2.94%和5.67%。從發展國家的經驗來看,我國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的比例結構不合理,銀行資產規模過于龐大會積累大量的風險,不利于實體經濟的創新發展,未來證券業和保險業發展空間巨大。
(三)融資規模呈下降趨勢
與經濟增速方面相伴隨的是我國社會融資規模開始出現增長放緩跡象,顯示出理性回歸態勢。
(四)融資結構有所改善
從融資結構來看,非金融企業債券和股票融資的比重占社會融資的比重分別為11.7%、17.3%和24.0%。直接融資比重的上升,一方面減少了企業融資成本,另一方面降低了銀行風險,激活實體經濟,緩解經濟下行壓力。此外,直接融資比重的提高,資本市場的逐漸繁榮,將產生巨大的財富效應,從而刺激消費需求,推動中國經濟健康發展。
三、經濟新常態下金融業的機遇
(一)消費金融大有可為
目前,消費已經取代投資成為經濟增長最重要的驅動力,第三產業已經超越第二產業成為最重要的支柱行業,消費金融服務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根據《中國移動互聯網消費金融行業研究報告》,2013年,中國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交易規模達到60億元,2014年增長為183.2億元,2015年整體市場突破了千億,互聯網金融消費市場呈現出爆發式增長,預計2019年中國互聯網金融消費市場規模或將達到3.3萬億。中國消費金融將迎來一個最好的時代。
(二)小微金融服務市場廣闊
根據焦瑾璞的分析,中國有全球最大的小微金融市場,初步估計至少有4.55萬億,傳統金融主要為大企業提供服務,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是遠遠不夠的。
(三)金融機構國際化步伐加快
國內的金融機構在走出去參與全球競爭和提供國際金融服務方面還遠遠不能滿足我國企業海外投資的需求。金融機構布局海外投資,為我國企業走出去保駕護航是新常態下謀求自身更好發展的一個方向。
(四)養老金融前景看好
在中國面臨迅速老齡化的背景下,大力發展養老金融預防老年期的各種風險,提供多元化、多層次的養老金融產品,是金融業的一項重要戰略。
四、經濟新常態下金融業的挑戰
(一)新常態下金融發展理念尚需改變
中國金融體系形成了直接融資為輔、間接融資為主;銀行業為主、證券業和保險業為輔;大型國有金融機構為主、中小型金融機構為輔的金融體系。客觀地說,這套體系和模式支撐了過去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但是隨著經濟增速放緩,第二產業相對飽和,投資比重下降,主要依靠銀行信貸擴張的為實體經濟提供資金支持的模式已經不能適應形勢的發展了,金融發展的理念也要站在戰略的高度進行調整。
(二)新常態下金融風險問題不容回避
經濟新常態下,相對飽和的行業產能過剩問題持續發酵,化解過剩產能、企業并購重組甚至部分企業破產倒閉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與之相關的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可能會顯著增加。
(三)新常態下金融體系效率有待提高
近年來,各種非正規金融機構規模快速膨脹,灰色地帶金融活動頻繁,說明正規金融體系的運作效率偏低。金融機構效率方面,金融業利潤占全社會利潤的比重居高不下,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冰火兩重天,這種畸形的社會財富再分配不僅抑制了實體經濟的發展潛力,而且還造成高端人才向金融業的集中,制約了實體經濟的創新能力。金融市場效率方面,不僅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而且金融交易成本普遍偏高,金融體系能夠提供的金融工具有限,金融資源配置有一定程度的扭曲。
五、結論
(一)金融政策方向轉變
貨幣政策調控模式以“預調”和“微調”為主,避免刺激性貨幣政策導致宏觀經濟波動。貨幣政策目標要從總量調節轉向結構調節。
(二)提升金融業服務效率
堅持金融服務于實體經濟結構優化調整,通過深化金融改革,進一步推動利率市場化、匯率自由化,改革土地財政融資體系,推動民間融資陽光化,避免金融對實體經濟利潤的侵蝕,在去杠桿、去泡沫和回歸實體經濟過程中健康發展。
(三)健全風險防控體系
在去泡沫和去杠桿的過程中,密切防控局部風險、試點風險,防止局部風險擴散,導致系統性風險。建立健全宏觀審慎監管體系,
貨幣政策應當與金融監管相配合,在進行流動性管理和結構性管理方面,要創新政策工具,進行結構和總量調整。
參考文獻:
[1]陳雨露.金融業如何適應新常態.經濟日報[N],2014,08,29.
[2]任保平,段雨晨.關于經濟新常態研究的評述[J].政治經濟學評論,2016(03).
作者簡介:李秀萍,武漢東湖學院經濟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