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翔++周小琳
摘要:本文以計量經濟學授課對象為普通工科院校經濟管理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對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并在總結計量經濟學教學經驗和同行交流的基礎上,從多個角度提出對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式進行改進,為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效果的提升提出了相應建議。
關鍵詞: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內容體系;教學方式方法;教學細節處理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4-000-02
計量經濟學是一門從數量上研究經濟關系和經濟活動規律及其應用的科學,是教育部確立的經濟類本科教學8門核心課程之一。經濟類教師和學生已普遍認識到開設計量經濟學的重要性,但是該課程涉及經濟理論、統計學、數學等相關知識的綜合運用,講授難度較大,學生在對這門課程的學習、理解和把握上普遍感到困難,尤其是對普通工科院校的經濟管理專業學生來講這種現象更為突出。原因在于工科院校經管專業的學生一部分是文科生源,另一部分是理科生源,多個班級合班上課,由于學生之間的數理基礎差異較大,導致上課效果差強人意。
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很多教師從教學內容、課程設置等角度,對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做了有益的探索。李子奈(2010)指出目前計量經濟學教學內容上沒有體現出經濟學科特點,應將計量經濟學模型的設定、數據的分析作為計量經濟學教學內容。案例教學和實驗教學的重要性也被許多教師認識到。李芝倩(2010)提出計量經濟學在教學中應該以應用為導向,在基本理論講解的基礎上,注重案例教學和實踐環節;張長青(2009)認識到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存在重理論、輕應用等問題,忽視對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建議應建立具有符合專業特色的案例庫,使課程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合理銜接。也有的學者比較了國內外計量經濟學課程體系設置,如譚硯文等(2011)對比分析了中美計量經濟學課程設置,發現美國計量經濟學課程內容豐富、課程銜接緊密、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而我國計量經濟學教學體系、教學理念、課程設置都明顯落后。
這些學者與教師對計量經濟學教學工作改善所做的有益探索對改進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無疑具有重要借鑒意義,但在針對授課對象為工科背景的普通院校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如何提高計量經濟學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業表現?在課堂教學結束后怎樣才能對所學的計量經濟學知識具有較高的保持率并把所學計量模型有效遷移到實際經濟情境中去發現和解決身邊的經濟問題?這些問題的提出對計量經濟學教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鑒于此,我們根據多年的計量經濟學教學經驗,對普通工科院校本科計量經濟學課程在教學中所面臨的困境以及對該課程教學內容體系改革與優化問題嘗試在現有研究基礎上做一個有益的補充。
一、計量經濟學本科課程教學面臨的突出問題
(一)學生對先修課程知識有效遷移與教學要求之間的矛盾
計量經濟學是理論經濟學、統計學和數學有機結合的一門經濟學課程,其先修課程包括宏微觀經濟學、統計學、高數和線性代數等課程。盡管高校在大學一、二年級給本科生都開設過這些課程,但大部分學生不能把這些課程所學的知識有效地遷移到計量經濟學課程學習上來。根據我們對該門課程的多年教學實踐經驗表明這種知識的有效遷移并不成功,表現在教師在講解計量經濟學課程時涉及到的有關先修課程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思路,相當一部分學生對此的反應經常不是忘記就是模糊不清。例如在講解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參數估計時要用到線性代數矩陣運算知識,教師認為學生已經先修過這部分內容,于是便把這些知識點直接運用到教學過程中對模型進行推演講解,但是大部分學生卻常常對矩陣的秩、逆運算等概念和公式理解不到位,對教師所講授的內容感到困惑茫然。這種學生在先修課程結束后對已獲知識的低保持率無疑對計量經濟學課堂教學效果產生了非常不利的影響。
(二)學生的學習方式方法與計量經濟學課程性質之間的矛盾
計量經濟學課程從課程性質來看既是一門理論課程更是一門實踐課程,“干中學”的性質決定了學習和掌握這門課程要采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學生要想較好地理解和把握這門課程,不僅要有一定的經濟學理論知識和數學基礎,去學習和嘗試使用基本數理經濟學理論和方法,通過現有的經濟學模型去理解、思考經濟問題;而且還必須在實踐中學習,也就是學生必須要針對具體現實的經濟問題,按照科學的步驟和程序,學會在相關網站上查找、收集和處理數據,使用計量經濟學相關的軟件完成教師布置的課后作業和課程設計。這種既強調學生要學會運用基本理論工具分析經濟問題,又強調實際動手處理數據、建立模型和用計量軟件來完成教科書上的習題和例題的能力與當前多數學生在考試前兩周突擊背書的學習和考試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學生還是沿襲背題背書的模式來學習計量經濟學課程不僅得不到理想的考試成績,而且還會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無所適從、焦慮厭學的情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不及時糾正學生對本門課程的學習方式和端正學習態度,那么將會對教學效果產生較為嚴重的負面影響。
(三)采用的教材難度與學生對知識點接受能力之間的矛盾
教材內容難度適中與否直接影響到學生對教學知識點的把握和接受程度。目前國內綜合性院校和財經院校普遍采用的計量經濟學教材對于以工科為背景的普通院校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生知識難度較大,盡管教材內容在實際教學中可以部分進行刪節和微調,但是學生還是對教材內容中多處以矩陣推導與運算為核心的計量模型參數估計與檢驗內容的學習感到普遍吃力,使得學生對教學內容和教材本身產生畏難心理。主要原因在于學生對大學一二年級所學過的線性代數、高等數學和數理統計學等相關學科知識點的低保持率和遷移率,使得學生一開始對計量經濟學關鍵知識點的接受和把握程度較差,隨著教師課堂講授知識點的增多,內容不斷的日積月累,使得學生對教材內容的學習產生畏難,甚至厭學情緒,影響了教學效果。
二、優化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效果的措施
(一)教學內容安排上要做到科學合理
科學合理是指教學內容安排既要符合計量經濟學教學大綱的要求,又要符合授課學生實際知識基礎,要做到講解的教學內容針對授課學生更加明確有效。盡管不同的院校對《計量經濟學》學時安排不同,但基本上都在48學時到64學時之間。如果安排在48學時,由于課時的限制,我們一般給學生講到聯立方程計量經濟學模型這一章。但是通過實際授課和參加各種教學交流研討會,我們認識到要講解“計量經濟學應用模型”這一章的重要性。這一章主要包含的內容有:計量經濟學應用模型類型設定、總體回歸模型設定、應用模型函數關系的設定、計量經濟學模型中變量性質設定,這些內容對于學生較好地理解和把握計量經濟學模型的建立與應用都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為此,我們重新編排了教學計劃,把這一章安排了4個學時,對其他章節教學內容進行了必要的刪減。針對李子奈老師教材的《計量經濟學》(第三版),我們把主要課時重點放在了經典單方程計量經濟學模型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放寬基本假定的模型、以及虛擬變量和滯后變量模型的專門問題上,同時對教學內容中運用矩陣描述、推導和證明的過程進行了適當的刪節。我們還安排了4個學時的計量經濟學軟件課程,主要給學生講解和練習Eviews軟件,同時,由于R軟件是免費開源軟件,我們安排了一課時初步講解R軟件的下載、安裝以及部分程序的使用,以啟發和引導學生對R軟件進行自學。
(二)要注重計量經濟學教學方式方法的科學性
教學方式方法是為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服務的,教學方式方法包含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其中教師的教法處于主導地位。教學方式方法的科學性是指能夠有效地服務于教學目的與教學內容。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以及與同行的交流,我們認為針對計量經濟學學科的性質,要重視對計量經濟學模型建立的原理、思路和重點的講解,不應該把教學重點放在計量模型建立和公式的數學推導上。同時,在計量經濟學授課原則的把握上,一定要把計量經濟學作為一門經濟學課程,而不是一門數學課程講解。作為授課教師,要清楚地理解計量經濟學課程是經濟學、統計學和數學三門課程的有機結合,其課程實質是一門經濟學課程。自己過去教學在習慣上總是試圖把計量經濟學模型建立的細節和公式推導過程給學生講解清楚,希望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模型,以培養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但是,從多年的教學實踐效果表明這種想法的實施效果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在于學生的數學基礎,尤其是概率論和線性代數基礎參差不齊,使部分學生對模型推導不感興趣,降低了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同時,過分注重于模型的推導使得學生把計量經濟學這門課程看成數學課程,而不是經濟學課程,偏離了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的目的與宗旨。因此,在給學生講解計量經濟學模型時,要有目的地選擇要重點講解的模型,在授課過程中注重把建立模型的思路、原理與重點講解清楚,同時強調模型成立的假設條件與模型使用的經濟學含義。對于部分數學推導比較復雜的模型,把思路講清楚后,針對模型的數學推導過程教師可以通過布置作業讓學生課下去思考,這樣不僅提高了教學效果而且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和解決難題的能力。
(三)要注重對計量經濟學教學內容特殊細節的處理
在計量經濟學授課內容上注重特殊細節的處理,這樣不僅會幫助學生對教材關鍵知識點的領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便于學生更好地把握這門課程的知識脈絡。根據我們的教學實踐經驗,幾個需要特別注重的教學細節主要有:一是要從細節上注重培養學生如何建立正確的計量模型,而不是僅僅把教學注意力放在模型參數的估計與檢驗上。過去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一直認為計量經濟學模型的正確理論設定是學生在學習過理論經濟學應該知道的知識,計量經濟學所做的主要工作是計量模型的估計與檢驗。然而現實情況是——學生在學習完宏微觀經濟學課程結束后,對理論經濟模型和經濟學基本定律理解的程度以及將已學課堂知識遷移到計量經濟學課程中的能力明顯不足。因而,在課堂上如果只講解計量模型的估計與檢驗,而不從細節入手講解如何建立正確的計量模型,從實踐效果上看,對學生后續學習動機和學習態度的端正與轉變起不到積極的作用。二是對隨機誤差項與隨機擾動項區分的重要性。這兩者對于理解模型的建立和對結構參數與分布參數的區分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三是對計量模型結構參數所采用的普通最小二乘法、廣義矩方法以及極大似然法,這三種估計方法的基本原理與各自的作用要講解清楚,尤其是讓學生明白最小二乘法是在有具體明確的觀察值時采用的方法,而如果沒有具體的觀察值,就不能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應該采用極大似然估計方法。以前我們在講課時沒有太注重這些細節,然而這些細節在教學中的明確對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對所傳授知識點深刻的把握都是必要的。因此,對計量經濟學的課程內容進行重新設計和相應教學范式的改變對教學質量的提高顯得尤為重要。
三、結論
綜上所述,本文針對普通工科院校本科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所面臨的突出問題從三個方面,即學生對先修課程知識有效遷移與教學要求之間的匹配性問題、學生的學習方式方法與課程性質之間的契合問題、以及選用的教材難度與學生對知識點理解把握能力之間的協調問題進行了較為詳盡的分析。針對上述問題,我們結合多年計量經濟學實踐教學以及與多所院校同行之間的交流,提出從三個方面提高課程教學質量:一是要結合學生實際,在教學內容安排上做到科學合理;二是要在課堂上注重教學方式方法的科學性;三是要注重對教學內容特殊細節的處理。通過我們近兩年的教學實踐,我們發現課堂教學效果得到了較為明顯的改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諸如過分注重教學內容特殊細節的處理常常導致教師不能嚴格完成教學計劃,這是我們下一步教學改革努力的方向,同時,隨著網絡課堂教學發展的方興未艾,如何結合網絡課堂,提高計量經濟學教學效果,這是我們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李子奈.關于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內容的創新與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0(1).
[2]李芝倩.應用導向下的本科階段計量經濟學教學之思考[J].赤峰學院學報,2010(12).
[3]張長青.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改革探討[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4)
[4]譚硯文,陳珊妮:中美計量經濟學課程設置的比較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11(5).
作者簡介:吳 翔,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計量經濟學。
周小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計量經濟學。
基金項目:東北電力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內容體系改革與整體優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