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荀子是先秦杰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基于“天與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的天道觀,形成了唯物主義可知論,“虛一而靜”則是其認識事物的根本方法和根本原則,從而使其認識論達到了先秦認識論的新的制高點,對后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關鍵詞:荀子;認識論;“虛一而靜”;方法
中圖分類號:B22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4-000-01
一、荀子認識論的目的非常明確即尋找治理國家的大道
在《解蔽》篇里,荀子反復陳說的就是大道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尋找和認識大道。人心是不可以不知道大道的,不知道大道,就會喪失是非觀念,迷失方向,就不知道如何堅守原則。沒有堅定的原則和理念,社會就會陷于大混亂。但是,人心如果認識到了大道的存在,就會追隨大道,堅守大道,用大道去反對非道,各守其業,各司其職,社會也就能井然有序的發展了。
在荀子思想體系里,“道”是唯一的,其作用是無可替代的,是人類一切認識活動的終極目標和根本方法。這個“道”就是萬事萬物的總規律,既包括自然界的運動規律,也包括人類社會的歷史運動規律。 荀子則別開生面,繼承和發展了先秦時期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在天與人的關系上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光輝命題,認為天道自然,“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二、荀子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不僅存在著自身運動規律“大道”,而且道是可知的、能知的
人具備認知道的能力。這是“明于天人之分”的原則在認識論上的應用。
人能夠認識世界的本性與物質世界的本性結合在一起就是知識。主體與客觀事物相接觸而且符合客觀事物就是“知有所合”,這樣得來的認識就叫“智”即知識。“所以能之在人者”,是指人們具有的實踐能力,這種能力在實踐中如果能達到主體與客體的一致,就成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才能。人何以具備認知外部世界的能力?因為人擁有“天官”與“天君”:“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謂天官。心居中虛,以治五官,夫是之謂天君。”(《天論》)“天官”即人的自然器官,具備感覺能力并且各自分工不同,目能辨形色,耳能辨聲音,鼻能辨香臭,口能辨滋味,體能辨冷熱、粗細、輕重等等。“天君”即“心”,指的是人的思維判斷能力,是五種天官的首領。人在對客觀世界進行認識的過程中,天官與天君的作用是不同的,是有階段性特征的。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首先起于“緣天官”、“天官意物”即人的感覺器官對客觀事物的感性認識階段。因為人“心有征知”即思維對感性認識進行提煉和升華 ,形成理性認識。也就是說人有認識能力并不等于說人就能正確的認識事物。必須經歷從“天官意物”到“心有征知”的過程,也就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
荀子的認識論是符合唯物主義反映論的。既然萬事萬物是可知的,人又具備認知萬事萬物的能力,為什么會發生對于現實世界認知的混亂呢?(《解蔽》)荀子認為,認識活動發生在人的認識能力和認識對象的接觸過程中,因此,認識對象的復雜情況直接影響人的認識結果。認識對象越復雜,“蔽”產生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是,人必須去除各種具體認識對象之“蔽”,否則就不能認知大道,因為恒長存在的大道之表現是各種各樣的。
三、基于唯物主義反映論的觀念,荀子比較正確的分析了人們在認識過程中“蔽”產生的原因
既可能是客觀的,也可能是主觀的,“天官”和“天君”皆有產生“蔽”的可能,客觀事物的復雜性和其自身矛盾容易使人產生錯誤的認識,認識主體也容易受到主觀片面性和思維定勢的干擾。
為了避免在認識過程中產生“蔽”,準確把握“道”,荀子提出了“虛一而靜”以知“道”的方法。荀子的“虛一而靜”認識方法論蘊涵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虛”是“藏而有虛”,“一”是“兩而有一”,“靜”是“動而有靜”,是認識過程中的辯證統一,是對前人事物反映論的繼承和發展。
必須要使心始終處于“虛”、“一”、“靜”的狀態即“虛一而靜”,這才是把握“道”的根本方法。如果能做到“虛一而靜”,就能達到“大清明”的境界,就能洞明世事,沒有任何偏頗,經天緯地、治理國家也不會出現失誤。
荀子完整的闡述了“虛一而靜”的認識論方法,認為只要處理好“虛”與“藏”、“一”與“兩”、“靜”與“動”的矛盾關系,就能達到“大清明”亦即認識上完全透徹、無所偏蔽的境界,就能認識和把握大道,從而充分發揮人的主體能動性,“制天命而用之”,改造自然,改造社會,建立一個“明分使群”的和諧社會。
四、荀子的認識論從整體上看無疑是積極的、進步的,始則堅持唯物主義反映論,認為世界是可知的
人的“天官”可以感知物質世界,繼則主張人的主體能動性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具有特殊的功能,從而強調“天君”即“心”在事物認識過程中的核心作用,并由此提出認識世界的根本方法即“虛一而靜”,使其唯物主義反映論思想達到當時的最高峰。但是,荀子的認識論又是不徹底的,因為其求道的終極方式竟然是向圣王學習
雖然如此,荀子畢竟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影響著中國思想史一路走來,今天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仍然比比皆是,尤其在思想認識和學習方法上,更是數不勝數:第一、荀子主張“學不可以已”,學習是永無止境的,要有毅力,要持之以恒,只有通過不斷的積累才能夠有所收獲,因此非常注重知識的積累,更注重由感性認識而逐步上升為理性認識
第二、荀子強調學習的深入與專精,認為在某個領域要想有所成就必須一心一意,全力以赴,因為“自古及今,未嘗有兩而能精者也。”
總之,荀子的認識論思想直到今天依然有其積極的現實意義,他使我們充分認識到在認識過程中發揮主體能動性的重要性,告訴我們求知并不是單方面的,也不是消極被動的,主體能動性發揮得越多,就越有可能得到更多的知識,就越會使自己獲得更強大的能力,成為獨立的、自覺意識覺醒的、社會的人。
參考文獻:
[1]張覺.《荀子·解蔽》《荀子校注》.湖南長沙:岳麓書社,2006,4(第一版).
[2]荀子·天論.中華書局,1975,4.
[3]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李凌敏,女,漢族,呼倫貝爾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