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促進經濟薄弱村的脫貧轉化是當前社會的一項重大任務,江陰市在這方面做了有益的實踐與探索。本文梳理總結了江陰市在扶持經濟薄弱村脫貧轉化方面取得的顯著成效,并介紹了行之有效的做法,那就是因地制宜確定發展方式,部門結對搭建好致富平臺,通過銀企合作另辟脫貧新徑,完善管理制度規范收支行為,通過財政補助保障經濟薄弱村的基本運轉。
關鍵詞:江陰市;經濟薄弱村;脫貧轉化
中圖分類號:F327;F127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4-000-02
促進經濟薄弱村脫貧轉化是統籌推進江陰市村級集體經濟均衡協調發展的主要內容,也是夯實城鄉一體化發展物質基礎的重要工作,江陰市委市政府歷來高度重視。2013年以來,全市新確定了60個經濟薄弱村,開展新一輪扶持工作。市委市政府出臺扶持意見,調整扶持政策措施,整合財政補助資金,匯集結對部門優勢,加大了扶持薄弱村力度。各級各部門按照既定目標要求,積極爭取扶持政策,有效落實增收項目,嚴格執行村級管理,薄弱村脫貧轉化工作成效明顯。2016年3月,市委市政府又出臺《關于繼續實施幫扶經濟薄弱村工作的意見》,立足“長效”、突出“精準”,不斷創新思路、優化舉措,持續探索經濟薄弱村脫貧轉化的有效路徑。
一、成效顯著
一是村級經濟穩中有增。通過對各項扶持政策的不斷優化和完善,村級經濟始終保持了穩步增長的良好態勢。2014年全市60個經濟薄弱村資產總額達8.97億元,村均達1495萬元,比去年增長13%;凈資產總額達6.5億元,村均達1083萬元,比去年增長17%;入庫稅金達9.55億元,村均達1592萬元,比去年增長10%;開票銷售達300億元,村均達5億元,比去年增長6.4%。
二是收入水平明顯提升。隨著薄弱村經濟規模的逐漸壯大,村級有效收入和農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有效提升。2014年全市60個集體經濟薄弱村村級收入達2.62億元,村均收入達436萬元,比去年增長16%;村級有效收入超200萬元或人均村級經營性收入500元以上的村將達33個,占第八輪薄弱村總數的5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4069元,比去年增長11.2%。
三是農村環境有效改善。通過集體出資、社會資助和財政獎補等途徑,薄弱村村容村貌和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有效改善。全市60個薄弱村用于社會公益事業及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達7244萬元,村均達120.7萬元。
四是發展活力不斷增強。扶持薄弱村的各項政策措施陸續出臺實施,已初步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政策體系,政策效應逐步顯現,薄弱村發展活力不斷得到增強,“造血”功能進一步得到提升。今年,20個結對薄弱村落實幫扶項目77項,其中社會公益事業建設、資金幫扶項目43項,增收載體幫扶項目15項,黨員干部結對、創業培訓、解決就業等幫扶項目19項。
二、主要做法
(一)深入調查研究,因地制宜確定發展方式
開展經濟薄弱村結對扶持以來,市領導每年帶領各掛鉤單位領導對60個薄弱村逐村走訪調研,與鎮村領導商討研究,分析薄弱村面臨的困難和潛在優勢,因地制宜尋找脫貧轉化突破口,積極實施薄弱村轉型發展。引導各薄弱村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和條件發展各業經濟,轉變生產經營方式,通過資源開發、資產經營、勞務合作、為農服務、異地發展、休閑觀光等途徑,增加村級收入,致富地方百姓。一是轉變農業組織方式,向規模化求效益。農業資源普遍豐富是經濟薄弱村的潛在優勢,通過積極引導薄弱村打造品牌經濟、轉變組織方式等途徑,在保障農民收入的基礎上有效增加村級收益。青陽鎮鄧陽村在農林局幫助下,建設了102畝的蔬菜大棚,由村集體以每個大棚3000元的價格出租,既提高了土地的產出率,又增加了村級收入。臨港街道蒼山村、璜土鎮常澤橋村、徐霞客鎮南苑村、華士鎮陸南村、長涇鎮蔡橋村等薄弱村,積極在農業規模化、現代化上下功夫、動腦筋,發展特色農業,建設蔬菜種養基地和食用菌標準大棚,由單純土地提供者轉變為農業生產的經營者,走出一條穩增收、有規模的現代化農業發展路子。二是夯實工業基礎地位,向精細化求空間。經濟薄弱村工業基礎差、產能落后、廠房陳舊,生產資源配置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村級經濟的發展。為此,通過引導薄弱村積極盤活存量資產,科學合理調配生產資源,促進了村級經濟健康發展、有效增收。南閘街道曙光村、顧山鎮鑒青村、祝塘鎮永平村等薄弱村,積極對村域范圍內環境污染大,占地范圍廣,投入產出低的企業,實施“騰籠換鳳”,在做好招商引資的同時,積極引導其他骨干企業技改擴能做大村級工業總量。通過科學實施生產資源的優化調配,不僅提高了企業開票銷售帶來的規費收益,同時也增加了房屋、土地等租金收益。三是開辟三產興村路徑,向特色化求發展。推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方式和管理方式創新,形成多元穩定的收入來源,是促進薄弱村脫貧轉化的新路徑,通過引導薄弱村以大力發展物業經濟和合理開發利用村域資源為主要形式,積極拓展增收渠道。臨港街道橫塘村、璜土鎮篁村村、青陽鎮悟空村、月城鎮秦皇村等薄弱村,通過穩步發展富民合作、勞務合作等新型農民合作組織,服務于周邊新建小區和綠化、道路、路燈業務,積極把農村各種資源轉變成經營和服務對象,既提高了農民收入,又增強了村級實力。近一年來,各薄弱村積極通過農業挖潛、工業轉型升級、服務業拓展空間、發展集體勞務合作等途徑,全面拓展了增收空間。
(二)創新部門結對,群策群力搭建致富平臺
按照“整合資源、集聚財力、分批結對、逐年脫貧”的辦法,采用“3+1+1”的幫扶模式,即3個市級機關部門加1家銀行1家骨干企業共同結對幫扶一個薄弱村,變以往單一結對幫扶為集中抱團幫扶,有效提升了薄弱村幫扶合力。各結對單位圍繞目標任務,積極發揮自身優勢,通過給物資、給技術、給項目、給政策等多種形式開展幫扶工作,每年幫扶資金可達1000萬元左右,確保了幫扶成效。一是建設增收項目,增強“造血”功能。結對部門因地制宜,深入挖掘薄弱村潛在資源,逐漸由救助式扶貧轉向開發式扶貧,引進經濟發展項目,增強薄弱村“造血”功能,構建長效增收機制。市審計局、民政局、總工會等部門,合力為新橋鎮蘇圩村購置價值100萬元左右的工程挖機,為該村建立穩定長效增收載體。市法制辦、檢察院等單位,積極幫助長涇鎮蔡橋村拓展增收渠道,集中財力為該村建設食用菌大棚設施,助推村級持續增收。市民防局按照“幫一次、扶一程”的思路,計劃用三年時間幫助臨港街道景賢村建設150余畝疏散林項目,每年可使該村獲得30萬元的項目資金,村級實力得到了有效提升。二是完善基礎設施,優化農村環境。各級掛鉤單位傾力相助,千方百計為薄弱村改善生產生活環境,使得薄弱村落后的村容村貌和基礎設施條件得到了較大改觀。市財政局、建設局從改善薄弱村基礎設施入手,積極幫助臨港街道橫塘村、蒼山村修建村級道路。市交通局、園林旅游局積極配合徐霞客鎮宏岐村陳子白自然村村莊整治和創建二星級示范村工作,主動幫助承擔自然村道路、村莊綠化的設計和建設等項目,為該村節省了近80萬元支出,村莊環境煥然一新。三是發揮部門優勢,幫助農民致富。結對單位利用部門技術和管理優勢,引導薄弱村培育新型農民,拓展銷售市場,開發增收項目,提高種養技術,有效地增加農民收入。市園林旅游局充分利用技術資源優勢,協助徐霞客鎮宏岐村種植和培育符合市場需要的苗木,并積極幫助拓展銷售渠道,有效增加農戶收入。市農林局、供銷社指導幫助青陽鎮鄧陽村充分挖掘自身農業生產資源好的優勢,積極為該村申報農業示范基地、農業蔬菜基地等項目扶持資金,派遣專業技術人員對基地的規劃、建設進行全過程跟蹤指導,利用合作組織的平臺擴大鄧陽蔬菜的銷售渠道,通過“項目扶持+技術指導+產品推銷”的形式實施一條龍幫扶,不僅提高了該村高標準農田的建設水平,同時也進一步打響了“鄧陽牌”商標的品牌效應,有效提高了農民收入。四是黨員干部結對,救濟困難群眾。結合領導干部“三解三促”和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31名市四套班子領導和4445名市級機關黨員干部統一結對薄弱村和薄弱村困難群眾,幫扶合力進一步聚集薄弱村。市四套班子領導率先垂范,帶頭蹲村進戶調研走訪,與鎮村干部共謀村級發展之計,密切領導干部與基層村級組織、基層干部群眾的聯系,鼓舞薄弱村及困難群眾脫貧轉化的信心與決心。廣大黨員干部采取一對一、一對多或多對一的靈活結對方式結對困難戶,以實際行動訪民情、暖民心、幫民難、解民憂,積極通過物資捐助、就業指導、家庭關懷等實施各種形式幫扶,物、資合計達459.4萬元,薄弱村困難群眾的基礎生活得到了有力保障。
(三)發揮銀企優勢,互惠互利另辟脫貧新徑
組織骨干企業和銀行結對幫扶經濟薄弱村,是工業反哺農業的重要形式,是深入實施薄弱村幫扶工作的具體措施。目前,江蘇在縣域范圍內超過60%的企業都參與了各種形式的幫扶合作。[1]江陰市通過推行銀企聯合結對幫扶薄弱村,實現了村、銀、企三方互惠互利,實踐證明是互動多贏之策。一是企業資源讓渡。按照“政府引導、企業參與、政策激勵、合作共贏”的思路,組織我市骨干企業結對掛鉤幫扶薄弱村,在幫助薄弱村加快發展和貧困農戶增加收入的同時,企業進一步拓展了發展領域和資源配置空間,實現了村企“雙贏”。興澄特鋼通過將金加工項目轉讓給結對薄弱村(臨港街道蒼山村)村內企業,在為該村企業提供發展機遇的同時,也使該村每年可獲得50萬元左右的穩定收入(金加工項目部分利潤所得)。揚子江船廠把部分運輸業務給結對村承包,為結對的南閘街道泗河村拓展增收渠道。聯通實業計劃為伊利集團生產牛奶外包裝手提袋,項目確定實施后,通過將5000萬份以上外包裝手提袋的手工粘貼業務轉包給南閘街道曙光村,聯通實業不僅可有效降低用工成本,同時也可為該村提供400人以上閑散勞動力的創收(每人每月可獲1000元左右),村級每年也可獲得30萬元以上收益。二是銀行政策讓利。銀行結對幫扶薄弱村,不僅是其應有的社會責任,同時廣大的農村金融市場也可為銀行提供巨大的發展空間,可有效實現村、行合作共贏。在引導各銀行以實際行動回饋社會、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的基礎上,推進銀行深入拓展涉農服務業務,全力打造服務優質、品種多樣的“三農”金融服務平臺。臨港街道橫塘村向村內4家企業籌資2000萬元成立投資公司,結對的濱江交行利用該投資公司提供低利率信貸,根據2000萬元的基礎進行1:3的貸款授信,可提供6000萬元貸款額度,并以5.25%(年利率)優惠利率下放貸款,村投入公司再以8%(年利率)放貸給村內成長性好的企業,預計此項可為該村增加180萬左右的貸款利差和規范收入。三是銀企合作共富。工業反哺農業、金融服務三農、銀企合作幫扶是今年我市扶持薄弱村工作的一項創新做法,把銀行與企業綁定在一起結對幫扶薄弱村,不僅銀行可以擴大放貸創收、企業也能有效滿足融資需求,更有助于薄弱村早日脫貧轉化,達到了三方共同受益的目的。浦發村鎮行通過全力扶持企業發展,幫助壯大村級經濟,年內為結對南閘街道曙光村村內企業提供500萬元低息貸款,金泰電子有限公司獲得貸款資金支持后,企業產能可得到迅速擴張,產銷可翻番。
(四)完善管理制度,嚴格規范約束收支行為
加強村級管理,提升薄弱村內生動力是此輪扶持工作中的重要改革內容。我市圍繞推進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信息化建設,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配套制度和意見,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一是嚴格落實村帳鎮(代理)制度。通過積極推進,經濟薄弱村目前已率先全部實現了村賬鎮(街道)代理工作。嚴格落實村賬鎮(街道)代理制度,對薄弱村重大投資、建設項目、各項開支、專項獎補和幫扶單位捐贈等資金使用進行了嚴格監管,在確保薄弱村把有限的資金管理好、使用好的同時,也有效控制了薄弱村在對外投資、專項資金管理、村級管理費用開支、村級舉債、工程項目招投標、資產資源處置等各項村級事務,薄弱村財務管理得到進一步規范。二是規范村級資產經營制度。以盤活集體存量資產為途徑,初步建立了資產競爭性發包和租金正常調節機制。今年以來,在認真落實我市制定的土地、房屋租賃市場指導價的基礎上,加大了對薄弱村集體經營性資產和資源性資產出租、承包等經濟行為管理,通過管理來提高收益。資源出租實行競爭性發包,并經村集體討論、村民會議或其授權的村民代表會議同意后方可實施。規定合同簽訂期限以中短期為主,一般不得超過3年,合同期限在3年以上的,要求明確租金增長幅度,對以往已簽訂合同,租賃費用偏低的,指導薄弱村與承包者或承租方協商提高標準。三是實施開支硬約束制度。嚴格按照市委文件精神,落實經濟薄弱村招待費零開支、村書記年報酬6萬元制度。充分發揮三務公開信息“直通車”、村監督委員會的監管作用,積極開展薄弱村村級財務抽查審計,建立了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位一體的監督機制,引導薄弱村科學合理開支,使得經濟薄弱村支出行為得到進一步規范,預計今年薄弱村非生產性開支將大幅下降。
(五)落實傾斜政策,財政補助保障基本運轉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薄弱村工作,在增強薄弱村積極自我發展的基礎上,加大了財政傾斜力度,保障薄弱村基本運行經費,初步形成了一套“造血”與“輸血”并舉的扶持政策體系,有力保障了薄弱村建設發展。一是強化運行保障。市財政設立3000萬元專項資金,分50萬元、60萬元、70萬元三個檔次,給予60個薄弱村財政轉移支付,用于保障村級正常運轉。通過將原有市、鎮、村三級承擔薄弱村老年農民保養金的政策,調整為市、鎮兩級承擔,進一步減輕了薄弱村支出壓力。二是獎補項目傾斜。通過將一事一議、土地復墾、農田水利等財政獎補項目優先選擇安排給予薄弱村,有效引導帶動了社會各界捐助支持薄弱村基礎設施及社會公益事業建設的積極性,有力改善了薄弱村生產生活條件。今年各級財政轉移支付等扶持資金可達8494萬元,村均達142萬元以上。我市48%的一事一議項目優先安排給予了薄弱村,占到了薄弱村總數的70%;獲得省市兩級一事一議專項獎補資金近700萬元,有效幫助了薄弱村減少基礎設施建設開支。
參考文獻:
[1]戴曉東,等.經濟薄弱村轉化升級對策探討——以蘇州市吳中區為例[J].江南論壇,2014(3):33.
[2]陳建輝,盛新榮.以扶持經濟薄弱村為抓手 助推村集體經濟發展[J].江蘇農村經濟,2012(9):17.
[3]葉建躍,陳娟.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探索與實踐[J].新農村,2012(1):14-16.
作者簡介:張啟偉(1979-),男,山東菏澤人,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農村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