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昱
從美國四大銀行最新披露的2016年上半年經營業績看,受營業收入下滑和資產質量惡化等因素影響,上半年四行整體經營結果差強人意。然而,四大行第二季度業績普遍好于市場預期,與今年第一季度相比呈現改善勢頭,資產負債規模、收入結構、資產質量等方面出現值得關注的新趨勢。
美國四大行2016年上半年經營業績滑坡明顯
營業收入同比下滑明顯,非利息收入成主要影響因素。2016年上半年,美國四大銀行合計實現營業收入1673億美元,同比下降2.5%。其中,花旗集團和美國銀行營業收入同比出現大幅下降,摩根大通小幅下降,而富國銀行是唯一一家營業收入同比顯著增長的銀行(見表1)。
從營業收入分項看,四行凈利息收入表現存在一定差異。摩根大通和富國銀行同比實現了較高增速,并成為兩行營業收入表現的主要支持力量。而美國銀行和花旗銀行凈利息收入同比卻出現顯著下降。這種差異主要來源于各行凈息差和生息資產規模的不同變化趨勢。
摩根大通依靠交易投資類資產利息收益率的逆市提升,上半年NIM同比大幅提升20bps,完全抵消了業務結構調整帶來的生息資產規模收縮影響,為凈利息收入的增長提供了強大支撐。
富國銀行則主要依靠生息資產規模的擴張來實現凈利息收入的增長。該行2016年上半年生息資產日均余額較上年同期增長了8%,盡管這種強擴張戰略也帶來了負債付息率的上升,導致該行NIM同比下行8bps,但仍不影響凈利息收入的增長。
美國銀行由于債券投資資產的收益率大幅下滑超過130bps,拖累NIM同比大幅下降23bps。盡管該行生息資產平均余額同比增長了2.8%,仍無法改變凈利息收入顯著收縮的結果。
花旗集團的凈利息收入則同時受到NIM和生息資產規模兩方面的不利影響。由于貸款收益率的下行,該行2016年上半年NIM同比下降了7bps。與此同時,加速處置非核心資產,令該行生息資產日均余額同比下降2.8%(見表2)。
而在非利息收入方面,2016年上半年四行普遍出現同比大幅下降,成為影響營業收入表現的主要因素之一。影響各行非利息收入表現的原因主要包括:
一是各行加速非核心資產處置,其中涉及大量的投資交易類業務以及按揭貸款服務等重要的手續費傭金收入來源。
二是2015年以來歐元、英鎊、加元等主要非美元貨幣大幅貶值,導致各行海外業務收入遭受較大規模的匯兌損失,而這些海外業務收入更多表現為各類非息收入。
三是受全球經濟復蘇緩慢,金融市場動蕩加劇影響,銀行金融市場相關業務受到業務需求下降和業務風險上升的雙重影響。
營業費用同比下降,經營管理集約化成效顯現。2016年上半年,四行營業費用除富國銀行同比有小幅上升外,其他各行同比均有所下降。這主要得益于金融危機以來各行持續推進的各項成本管理措施和經營管理模式的集約化改革。通過組織管理架構精簡,裁撤低效網點,推進經營渠道和管理模式的網絡化、智能化改造,改革薪酬激勵機制等一系列措施的實施,美國主要銀行逐步重構經營管理的成本基礎,目前其積極作用已開始顯現,營業費用的下降成為2016年上半年經營業績的重要支持因素。
營業費用的有效控制有助于四行保持成本收入比的相對穩定。2016年上半年,除美國銀行成本收入比仍超過70%外,其他三行均控制在60%以下。
撥備計提大幅上升,拖累整體盈利水平。受國際油價和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波動影響,相關行業貸款質量劣變壓力顯著增大,美國銀行業被迫加大了貸款撥備計提的力度。2016年上半年,富國銀行、摩根大通、美國銀行撥備計提規模同比分別增長了144%、68%和33%。
撥備計提的大幅上升顯著影響了銀行的盈利水平。2016年上半年,摩根大通和富國銀行撥備前利潤同比分別增長了8.9%和11.0%,而凈利潤反而同比下降了4.0%和5.0%。而美國銀行撥備前利潤同比下降11.3%,凈利潤同比降幅擴大至16.0%。花旗集團撥備水平同比略有下降,但由于絕對水平較高,且撥備降幅顯著低于營業收入的降幅,因此凈利潤同比降幅達到22.2%,比撥備前利潤降幅高出近5個百分點(見表3)。
資產負債規模恢復增長,信貸需求現回暖勢頭。2016年6月末,四大行總資產規模合計達到8.36萬億美元,較2015年末增長4.3%。摩根大通、花旗集團、富國銀行上半年資產規模增速均接近或超過5%,顯示各行2015年第二季度開始的業務規模收縮戰略暫告段落。
上半年四行存貸款業務規模穩健增長,其中客戶貸款余額平均增長3.6%,包括工商業貸款、房地產按揭貸款、零售貸款等需求均呈現復蘇勢頭。客戶存款規模平均增長3.7%,摩根大通、美國銀行增長更為顯著,顯示兩行追求更穩定資金來源的戰略導向。
在資產規模擴張的同時,四行所有者權益也保持了同步增長勢頭,上半年平均增速與總資產持平(見表4)。
不良貸款余額上升,資產質量拐點顯現。2016年上半年,受能源、資源類企業盈利下降,信用狀況惡化趨勢影響,美國四大行中,除美國銀行外,其他三行不良貸款余額均整體出現觸底反彈。不良貸款率方面,花旗集團和摩根大通較2015年末水平有所反彈。撥備覆蓋率方面,花旗集團較2015年末降幅明顯,摩根大通和富國銀行也有所下降,顯示各行已開始動用貸款撥備,以減輕不良貸款上升對經營業績的影響(見表5)。
從不良貸款余額的分項情況看,2016年上半年四行公司類不良貸款余額普遍上升,其中摩根大通增幅超過100%,富國銀行增幅超過80%,美國銀行增幅超過50%,顯示出不利的宏觀經濟和市場環境對銀行資產質量造成的巨大壓力。與此同時,摩根大通、美國銀行、富國銀行零售不良貸款余額仍呈下降趨勢,但其下降速度已明顯趨緩,而花旗集團零售不良貸款余額已由降轉升。這表明四大行零售貸款質量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已十分有限,其對整體資產質量惡化的緩沖作用將顯著弱化。
資本充足率穩步提升,經營發展更趨穩健。截至2016年6月末,美國四大銀行普通股一級資本充足率全面高于10%,資本充足率也都保持在15%以上。與2015年末相比,花旗集團、美國銀行、摩根大通各項資本充足率指標均持續提升;富國銀行普通股一級資本充足率較2015年末下降0.2個百分點,但仍然達標(見表6)。隨著新資本監管標準全面實施的期限日益臨近,四大行業普遍選擇了更加穩健的資本管理策略,提高對新監管政策環境的適應性。
美國四大行2016年第二季度經營狀況環比呈現向好勢頭
盡管四大行2016年上半年總體盈利情況和資產質量表現差強人意,但若按季度經營業績分析,則四行主要受第一季度糟糕的業績拖累,而第二季度各行的經營狀況普遍高于市場預期,已經出現了一些向好趨勢。
營業收入下行勢頭趨緩,部分銀行二季度環比強勢反彈。從同比數據看,四大行2016年第二季度營業收入表現普遍好于第一季度。其中,摩根大通和富國銀行第二季度營業收入同比正增長,美國銀行和花旗集團同比降幅也有所收窄。而從環比數據看,摩根大通、美國銀行第二季度營業收入均較第一季度有較大幅度提升,而花旗集團和富國銀行則基本持平,惡化趨勢已得到遏制。
分項收入情況,四行凈利息收入季度環比基本穩定,而非利息收入方面,摩根大通、美國銀行受益于第二季度FICC(固定收益、外匯與商品交易)業務的良好表現,環比大幅增長,花旗集團和富國銀行環比也保持了基本穩定(見表7)。
貸款質量劣變趨勢放緩,撥備計提壓力下降。2016年上半年美國四大行對公不良貸款規模的激增主要發生在第一季度。進入第二季度,隨著國際油價和資源類大宗商品的紛紛觸底反彈,銀行貸款劣變趨勢明顯緩和,不良貸款余額基本保持穩定。與此同時,在零售不良貸款余額繼續下行帶動下,6月末摩根大通、美國銀行、富國銀行整體不良貸款余額較3月末有小幅下降。
隨著不良貸款新增的放緩,四大行在第二季度的撥備計提壓力也有所減輕,盡管撥備計提規模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幅仍然較大,但與2016年一季度環比已普遍實現下降。資產質量對銀行盈利水平的影響有所緩解。營業費用持續下降,成本收入比進一步改善。2016年第二季度,美國四大行營業費用環比全面下降,其中美國銀行環比降幅達到8.9%。與2015年同期相比,除富國銀行營業費用有小幅上升外,其他三行均同比下降,其中摩根大通和花旗集團降幅超過5%。
在營業收入回升與營業費用持續下行共同作用下,四大行二季度成本收入比進一步下行。其中,美國銀行環比下降10個百分點至65%,其他三行均降至60%以內。從2015年以來的季度變化趨勢看,花旗集團和富國銀行基本穩定在50%~60%之間水平,摩根大通從2015年第四季度以來持續下行趨勢明顯,而美國銀行2015年下半年以來的持續升高的勢頭也得到遏制。
季度凈利潤環比大幅回升,盈利能力顯示良好彈性。2016年第二季度,四大行凈利潤水平普遍較第一季度的低谷有所回升,其中美國銀行依靠營業費用大幅下降推動,凈利潤環比增幅達到57.9%,摩根大通和花旗集團環比增幅也超過10%(見表8)。
第二季度四大行經營業績的超預期表現顯示了經過多年持續的改革調整,美國主要銀行在盈利能力方面已具備更高的彈性。2015年下半年開始的盈利水平下降趨勢,主要是受到原油和資源類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下跌,央行維持低利率政策等外部因素沖擊。而當2016年第二季度外部不利條件有所緩和后,四大行隨即憑借更為高效的經營成本基礎和更為合理的業務結構,實現了經營業績的快速復蘇。這表明其對外部經營環境變化的適應性得到顯著增強。
對美國銀行業發展趨勢的幾點判斷
美國四大行近年來的業績表現反映了在經歷了金融危機以來持續的調整改革,以及在宏觀經濟、監管政策環境劇變背景下,美國銀行業經營發展中的一些趨勢性變化。
資產負債規模止跌回升,有望帶動營業收入走出低谷。2016年上半年四大行資產負債規模的穩步回升,特別是存貸款余額的穩健增長,顯示2015年開始的由資本監管新規引發的金融機構瘦身潮已基本結束。隨著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回暖和存款基礎的回升,銀行有望依托規模增長貢獻對沖長期低利率環境下資產收益率持續下行的壓力,逐步擺脫營業收入持續下降,缺乏有效增長點的窘境。
低利率環境短期利好固定收益證券發行和投資業務,長期風險積累值得關注。2016年以來,包括歐洲、日本在內的全球主要央行紛紛加碼寬松貨幣政策,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加入到負利率行列。這種趨勢在給銀行的資產收益率帶來巨大下行壓力的同時,也帶動了固定收益證券的發行和投資業務新一輪爆發式增長,成為提振銀行二季度營業收入的主要動力。然而,建立在超寬松貨幣政策基礎上的債市繁榮可能同時伴隨著新金融風險的積累。如果貨幣政策無法促進實體經濟有效需求的增長,則難免助長資產泡沫,進一步加劇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債務問題,增加國際金融體系的不穩定性。
成本基礎重構效果明顯,奠定銀行可持續發展基礎。營業費用的有效控制成為2016年上半年四大行經營業績的主要亮點之一。通過對業務組織結構和管理層級的精簡優化、經營服務的電子化和智能化改造,美國銀行業在危機之后已逐步完成了對經營成本基礎的優化重構,市場營銷、客戶服務、運營管理、風險控制等關鍵環節的效率得到有效提升。由此,銀行業對新經營環境的適應能力明顯增強,為應對新監管環境下,銀行業務盈利空間下降、合規經營成本上升的新形勢奠定了良好基礎。
貸款質量風險整體可控,未來趨勢取決于大宗商品價格走勢。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美國主要銀行能源、資源類企業貸款不良率的快速攀升引起了市場的高度關注。從2016年第二季度情況看,大宗商品市場的逐漸企穩有助于維持銀行相關資產質量的暫時穩定,整體風險狀況從短期看仍是可控的。然而,銀行資產質量的未來變化趨勢仍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這其中,最根本的仍取決于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的走勢。若全球經濟能夠穩步復蘇,并帶動大宗商品需求的回升,則隨著相關企業經營狀況的好轉,銀行資產質量風險將得到有效化解。否則,資產質量惡化的風險仍將困擾美國銀行業的發展。
(作者單位:中國工商銀行城市金融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