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歡
(三亞學院財經學院,海南三亞572022)
我國文化產品產業內貿易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李曉歡
(三亞學院財經學院,海南三亞572022)
目前,我國文化產品產業內貿易雖有一定的發展,但發展水平較低,存在貿易結構不均衡、進出口市場單一、文化企業大集團數量少、缺乏針對性的文化產業相關法律法規等問題。應加強與國際貿易伙伴的關系,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加強文化產業的金融支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我國文化產品產業內貿易的發展。
文化產品;產業內貿易;貿易結構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UNESCO)把文化產品定義為傳播思想、符號和生活方式的消費品。我國國家統計局對文化產品的定義是:以文化為核心內容,為直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而進行的創作、制造、傳播、展示的產品(包括貨物和服務)。在此,所提的文化產品主要指的是核心文化產品,即對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生活方式、消費方式產等方面產生深遠影響的文化產品。
根據G-L指數公式,計算得出的我國核心文化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指數如下表:
表1 我國核心文化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指數
從表1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國核心文化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水平都不高,有些甚至很低。在核心文化產品中,新媒體、表演藝術、出版及個人、文化和娛樂服務的產業內貿易水平相對來說高些。2012年,我國文化產品產業內貿易指數在50以上的只有出版,為53.64;新媒體,個人、文化和娛樂服務的產業內貿易指數在50偏下一些,分別為39.75和36.52。表演藝術的產業內貿易水平呈上升的趨勢,而電影、視覺藝術和版權及特許交易費用這些更核心的文化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水平長期以來都較低,尤其是視覺藝術,長期在5的水平以下。2005-2011年電影的產業內貿易指數也都在3以下。我國電影的出口值較小,幾乎忽略不計,進口卻有不斷增長的趨勢,形勢非常嚴峻。
(一)貿易結構不均衡
在我國文化產品產業內貿易中,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和視覺藝術在產業內貿易中具有絕對優勢,而電影、版權及特許交易費用在產業內貿易中具有絕對劣勢,個人、文化和娛樂服務也長期處于逆差的狀態。
具有優勢的核心文化產品貿易量很大,出口額很明顯但其產品的附加值很低,不是長久發展之計,而具有高附加值的知識技術密集型文化產品如電影、版權及特許交易費用進出口貿易結構卻長期處于逆差狀態,且有加大的趨勢。新媒體、出版、視覺藝術等勞動密集型文化產品的長期順差和電影、版權及特許交易費用等知識技術密集型文化產品的長期逆差,凸顯了我國文化產品產業內貿易進出口貿易結構的不均衡。
(二)進出口市場單一且區域比較集中
我國文化產品的主要貿易伙伴是美國、歐盟和東盟,三者進出口總額合計占我國文化產品貿易總額的57.4%。其中,我國出口文化產品27%流向美國,23%流向歐盟。而我國文化產品進口主要來源于臺灣、歐盟、美國和日本,四者進口總額合計占我國文化產品進口總額的66.6%。這反映出,我國的核心文化產品產業內貿易的進出口市場單一且地域比較集中。
以版權貿易為例,用引進占輸出比例值來說明我國文化產品與其他貿易伙伴國進出口情況。引進占輸出比例值越小,說明進出口規模相近,引進占輸出比例值越大,說明進出口規模相差甚大。2011年我國版權貿易中,引進占輸出比例值最大的國家是法國,為16.19,其次是美國(15.75),然后是日本(10.97)。這說明,我國對法國、美國和日本的版權貿易中以進口為主,這也從另一角度說明,我國的版權出口在法國、美國和日本的市場上占的比重很低,不具有優勢。我國與其它國家的版權貿易都在10以下。俄羅斯、香港、臺灣地區、韓國的比值較低,分別為1.01、1.35、2.13和3.12,我國與這些國家的版權貿易進出口規模相當,進出口主要集中于韓國、香港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地域的過于集中會阻礙我國優秀文化在國際市場上的積極傳播和影響,而且,對歐美等發達國家的長期進口大于出口的核心文化貿易狀態也不利于我國文化產品產業內貿易的發展。
(三)文化企業大集團數量少,私營和中小型文化企業居多
在我國,經營文化產業的大企業集團較少。以新聞出版產業為例。2003年,新聞出版產業集團年銷售收入、資產總額都在5億元及以上的有4家,2004年增加到7家,到2008年,新聞出版大企業集團也才21家,增加的大企業集團規模比較緩慢,這也是我國規模經濟不明顯或未形成規模經濟的原因之一。我國文化貿易的主力軍是私營企業和中小型企業。相關數據表明,私營企業和中小型企業2012年前三季度文化進出口總額占我國同期文化產品貿易總額的84.5%,已超過外商投資企業(32. 1%),成為我國文化貿易的中流砥柱。但由于私營企業和中小型企業存在自身的局限,如資金不足、規模較小等,難以長久持續地發展,不利于我國文化產品產業內貿易的長遠發展。
(四)缺乏針對性的文化產業相關法律法規
目前,我國文化領域的法制建設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初步建立起一套成熟的法律法規體系,如文化娛樂場所管理條例、出版管理條例、演出市場管理條例、電影管理條例、廣播電視管理條例、音像制品管理條例、著作權法等。但專門針對文化產業產品的法律法規,我國目前還沒制定,只出臺了一部作為指導的文化產業專項規劃——文化產業振興規劃。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再加上文化產業產品本身的特殊性,即文化性和社會性的雙重屬性,目前的文化產業相關法律法規還不能滿足我國文化產品產業內貿易的實際發展需求。
(一)加強與國際貿易伙伴的關系,積極開拓海外市場
文化產業產品市場結構的發展,一方面要繼續鞏固目前的主要文化貿易伙伴關系,另一方面要積極開拓海外市場。我國在與主要文化貿易伙伴的關系上應維持好目前的友好關系,可進一步擴大文化產品貿易范圍和種類;在海外市場的開拓上,我國應積極尋求并注重與中國文化相近或與中國友好往來國家的文化產品產業內貿易的發展,這有利于降低我國文化產品在這些國家的“文化折扣”現象。例如,我國與韓國、日本以及東盟國家的文化產品產業內貿易比較強,很大一個原因是這些國家與我國的文化、價值觀上相似,從而大大降低了我國文化產品在這些國家的“文化折扣”。同時應充分利用好跨國公司這個連接國際市場的橋梁。
(二)加強文化產業的金融支持,為文化企業提供資金保障
在文化產業產品發展過程中,資金往往是制約一個文化企業發展的至關因素。充足的流動資金有助于文化企業的長遠發展,特別是那些大企業集團,更是需要強大的資金支持。而我國從事文化的企業大多是私營企業和中小型企業,充足的資金對這些企業的發展起到很大的作用,也有助于這些企業向文化大企業集團轉型和發展。
我國應加強對文化企業的金融支持,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針對不同的文化企業類型,提供多元化的貸款模式。比如對于抵押品少的私營或中小型企業,提供“著作權質押+專業評估”貸款模式,即對文化企業的項目進行專業評估和考察,在滿足條件后,以企業的自主著作權作為抵押品進行貸款;對于實力很強或發展前景樂觀的文化企業大集團,提供“上市融資+資產證券化”的貸款模式,將文化企業的資產證券化并向社會發行,為企業上市進行融資。第二,優化文化產業產品的投資結構,重點支持一批具有代表性、規范性和帶頭作用的文化企業,以這些企業的成功經驗作為借鑒模式,引領其他文化企業的發展。同時,政府要在文化產業產品金融融資中做好相關的政策支持,不斷完善文化企業金融融資政策的相關法律法規,設立專項的文化產業產品金融融資風險補償基金,對銀行在文化企業融資過程中造成的資金損失,按一定比例進行風險補償。
(三)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建立健全文化產業相關法律法規
任何一個產業的發展都是與其體制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文化產業具有雙重特殊屬性:文化性和社會性。目前,我國文化產業產品處于發展和轉型的過程中,因此,文化體制的改革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將對我國文化產品產業內貿易的發展走向產生深遠的影響。我國文化產品產業內貿易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法律強而有力的保障。因此,在現有法律法規的基礎上,我國應亟需建立健全文化產品產業內貿易的相關法律法規。在文化產品產業內貿易發展過程中針對出現的問題時有法可依、依法辦事,運用法律手段打擊非法犯罪行為,規范文化市場,為文化產品產業內貿易的發展提供健康有序的外部環境,推動文化產品產業內貿易的發展。
[1]姜雅瑞.我國文化貿易發展的現狀、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2.
[2]陳文敬,米宏偉.中國文化貿易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J].國際貿易,2013(1).
[責任編輯:龐林]
G125
A
1005-913X(2016)10-0022-02
2016-08-10
李曉歡(1988-),女,海口人,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貿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