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果
(樂山市老科協,四川樂山614000)
黨員流動、流動黨員及黨員組織關系概念淺析
翁果
(樂山市老科協,四川樂山614000)
改革開放以來頻繁的黨員流動產生了大量流動黨員,黨員組織關系管理如何適應黨員流動及如何在流動中加強對黨員的管理,已經成為需要及時回答的問題。黨員流動產生了流動黨員,流動黨員的管理必然涉及黨員與流出地和流入地黨組織的隸屬關系,這是無法回避的客觀現實,而臨時組織關系又與流動黨員管理存在著必然的邏輯關系,需要黨的組織關系管理制度的創新、改革來順應和促進黨員流動的有序進行,適應和服務于流動黨員的合理訴求。
黨員流動;流動黨員;組織關系;概念
《黨的建設辭典》中指出,黨的組織關系是指黨員對黨的基層組織的隸屬關系,亦稱黨員組織關系,是黨員政治身份的證明。
黨員組織關系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概念包括正式組織關系和臨時組織關系,狹義概念特指正式組織關系。轉移和接收正式組織關系,應當憑據中國共產黨黨員組織關系介紹信;轉移和接收臨時組織關系,應當憑據中國共產黨黨員證明信或中國共產黨流動黨員活動證。(《關于進一步加強黨員組織關系管理的意見》中組發[2004]10號)
圖1
組織關系的實質是隸屬關系。正式組織關系接轉是在原黨組織解除隸屬關系后轉移到另一個黨組織建立新的隸屬關系,是隸屬關系的“完全變化”。臨時組織關系接轉是該黨員在正式組織關系所在黨組織保持原組織關系即主要隸屬關系不變的前提下,通過“黨員證明信”或“中國共產黨流動黨員活動證”與另一個有關基層黨組織建立并在一段時間內同時存在一個新的隸屬關系,是隸屬關系的“非完全變化”。
不管是轉移正式組織關系還是臨時組織關系,其作用都是確定黨員與相對黨組織的隸屬關系。黨員與某基層黨組織一旦建立正式或臨時組織關系后,就明確了相互之間的隸屬關系,也就同時明確了相互之間必然的權利和義務關系。
在通常情況下,每一個黨員都應該編入其正在工作、學習或者生活的地方基層黨組織,換句話說,黨員的基層組織關系與其行政關系、工作或學習關系、生活地方應當是一致的。
什么情況下需要接轉正式或臨時組織關系呢?中組部規定:黨員外出地點或工作單位相對固定,外出時間6個月以上的,一般應當開具中國共產黨黨員組織關系介紹信;外出時間6個月及6個月以內的,一般應當開具中國共產黨黨員證明信。外出地點、時間不確定的,一般應當持有中國共產黨流動黨員活動證。短期外出開會、參觀、學習、實習、考察等,時間在3個月及3個月以內,無需證明黨員身份的,可不開具黨員組織關系憑證。(中組發[2004]10號)
據調查,這個規定在體制內單位如國家機關(含參公單位)、國有企事業單位是基本得到執行;但是在體制外如農村、非公企事業單位(含兩新組織)中執行情況則不盡如人意。調查情況顯示:在體制外特別是農村,黨員外出(不含調動)地點或工作單位相對固定,外出時間6個月以上的,一般都沒有開具中國共產黨黨員組織關系介紹信;外出時間6個月及以內的,一般都沒有開具中國共產黨黨員證明信。外出地點、時間不確定的,多數都沒持有中國共產黨流動黨員活動證。究其原因,一是這個規定中區分轉移正式組織關系或臨時組織關系的條件與當前黨員流動的實際情況差距較大,把大量外出打工、應該實行臨時組織關系的劃到正式組織關系范圍;二是打工6個月以內開具黨員證明信太頻繁,使很多基層黨員和基層黨組織難以接受。
我們認為在判斷是否應該轉移臨時組織關系時,最核心的問題是要從有利于工作、有利于黨員管理角度出發,看黨員是否應該實行隸屬關系的“非完全變化”。只要應該的,不管外出時間長短都可以轉移臨時組織關系(包括流動黨員活動證)。建議該規定簡化調整為:黨員工作調動必須開具中國共產黨黨員組織關系介紹信。黨員外出時間6個月以上的,外出地點或工作單位相對固定可以開具中國共產黨黨員組織關系介紹信,也可以開具中國共產黨黨員證明信或活動證;外出地點或工作單位不確定的,應當持有中國共產黨流動黨員活動證。外出時間在6個月及以內,需證明黨員身份建立臨時組織關系的,可開具中國共產黨黨員證明信或活動證;無需證明黨員身份的,不開具黨員組織關系憑證。
黨員流動的情況比較復雜。目前我們在相關文件中還沒查到“黨員流動”這個概念的明確定義。通過調查研究我們認為其定義可以歸納為:凡是黨員因為工作關系或學習、生活地點等種種行為要素發生變化,需要涉及黨的組織關系發生相應變化的現象,都可以稱為黨員流動。這里面包含了兩個條件:一是黨員的行為要素發生變化(黨員流動的必要不充分條件)、二是這種變化需要涉及組織關系變化(黨員流動的充分且必要條件)。前者因素的變化可以是相對長期的,也可以是短期或者臨時的;可以是地域性的,也可以是非地域性的。而后者組織關系的相應變化可能是正式的,也可能是臨時的。黨員流動的實質是組織關系的變化。
正如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一樣,黨的組織關系應該主動順應黨員流動的變化、主動適應流動黨員的合理訴求,這是一個重要的原則。
黨員流動的概念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概念的黨員流動包括:一是正式的組織關系變化,比如黨員工作調動后,將正式組織關系轉移到新的工作單位黨組織,這是一種組織關系“非此即彼”的變化形態,也可以稱之為組織關系的“正常的完全變化形態”。二是臨時的組織關系變化,比如黨員在一段時間內需要在另一個黨組織中參加黨的活動而辦理的臨時組織關系,這是一種組織關系“亦此亦彼”的變化形態,也稱之為“正常的非完全變化形態”。三是需要涉及黨的組織關系發生相應變化而超時限沒有及時變化的現象,如按照現有規定工作變動超過6個月應該轉移正式組織關系或超過3個月應該轉移臨時組織關系而沒有轉移的,這是事實上存在的一種“亦此待彼”組織關系。四是已經辦理了正式組織關系轉出手續,因為種種原因而超時限(3個月以上)未到擬轉入黨組織報到辦理手續的,黨的組織關系處于兩頭不落實的“非此非彼”游離狀態,俗稱“口袋黨員”。這第三、四種都可以稱之為“非正常的變化形態”。
從嚴格意義上講,我們黨長期以來實行的軍地領導之間相互兼職的做法和當前很多地方正在探索試行的社區大黨委也應該屬于臨時組織關系的特殊類型,只不過為了工作需要而沒有受時間的限制和沒有具體辦理黨員證明信,而是采取上級黨組織認可的形式執行。如果歸類則屬于上述的第二種,是組織關系“亦此亦彼”的變化形態,也稱之為“正常的非完全變化形態”。
狹義概念的黨員流動則特指臨時的組織關系變化和需要涉及黨的組織關系發生相應變化而超時限沒有及時變化的現象,即四種情況中的后三種。這后三種現象又可以分為組織關系的“正常的非完全變化形態”(亦此亦彼)和“非正常的變化形態”(亦此待彼和非此非彼)。改革開放以來各地黨組織正在不斷研究解決的有關黨員流動的問題,就是針對這種狹義的黨員流動概念。
圖2
流動黨員是狹義的黨員流動的產物。在流動黨員的類型還比較單一、數量不多的情況下,對流動黨員曾經有一個定義。中辦發〔2006〕21號《關于加強和改進流動黨員管理工作的意見》中提出:“流動黨員是指由于就業或居住地變化等原因,在較長時間內無法正常參加正式組織關系所在黨組織活動的黨員”。這個定義在當時對于界定流動黨員概念、指導基層研究、探索流動黨員管理起到了積極作用。
隨著改革的縱深發展,我國逐步向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轉化。勞動力作為生產關系中最活躍的要素在產業之間、地域之間、不同所有制之間流動日益頻繁。勞動力個體已經由一個“單位人”開始向“社會人”轉變,人們擇業開始高度自由化。勞動力的流動不僅跨越了縣鄉地域,而且跨出省市;不僅在體制內流動,而且跨越了各種所有制流動。同時,自由的勞動力不但可以在企業之間、單位之間流動,也可以在不同的時段在不同的企業(或單位)之間交替流動(同時工作),使勞動力的流動形式變得豐富多彩。公民遷徙、就業自由度的開放也促進了黨員流動自由度的提升和流動形式的時空多樣化,這就使流動黨員的情況愈來愈復雜,出現了很多新情況。為了適應這些新情況,在探討黨員流動現象中,需要對“流動黨員”定義進一步完善。
我們認為,流動黨員就是組織關系處于非完全轉移狀態的黨員。流動黨員是指:由于就業、學習或居住地等要素發生變化需要或已經在流出地、流入地黨組織同時建立隸屬關系的黨員。不管這些黨員是否能夠正常參加正式組織關系所在黨組織活動,“流動黨員”的本質屬性應該是組織關系處于“非完全變化形態”的黨員。既包括按規定需要在流出地和流入地黨組織隸屬下參與黨的活動的流動黨員,也包括待建立另一個組織關系(流入地黨組織)而產生的流動黨員。流動黨員中的前一種是“亦此亦彼”類型,是有利于流動黨員管理的、我們管理制度期待的類型;后一種是“亦此待彼”類型,是不利于黨員管理的、應該盡量減少的類型。已經或正在通過轉移正式組織關系實現組織關系完全變化(“非此即彼”類型)的黨員和6個月以下不需要變化組織關系的黨員不屬于流動黨員。如果個別黨員拿著黨組織關系介紹信,故意超時限(3個月以上)不在流出地保留和流入地建立黨組織隸屬關系,那就屬于“非此非彼”類型,即自行“流失”脫黨類型,也不能再叫做流動黨員,不在本文研究范圍之內。
圖3
這個定義與原有概念不同之處在于:原概念中把“在較長時間內無法正常參加正式組織關系所在黨組織活動”作為界定流動黨員概念的關鍵條件,沒有包括一部分“既能夠正常參加正式組織關系所在黨組織活動,又需要(或已經)參加流入地黨組織活動的黨員”。而我們在基層調研中發現,在較長時間內無法正常參加正式組織關系所在黨組織活動的黨員只是流動黨員中的一部分,既可以正常參加正式組織關系所在黨組織活動,同時又在外務工經商或從事其它正當職業的流動黨員為數也不少。中辦發〔2012〕11號《關于加強和改進非公有制企業黨的建設工作的意見(試行)》提出:“探索流動黨員‘一方隸屬、多重管理’模式,對已確認身份但未及時轉接組織關系的黨員,應組織其參加企業黨組織活動,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文件中對這部分流動黨員也并沒有涉及其是否可以正常參加正式組織關系所在黨組織活動。因此,應該以是否需要建立雙重隸屬關系(即雙重組織關系)作為界定流動黨員的關鍵條件才比較切合基層黨建特別是兩新組織黨建的需要。
要順便指出,我們在調研中發現有不少地方對哪些屬于流動黨員并不清楚,各自統計的口徑差距很大,數量也與實際情況出入較大。有的以是否到縣(區)以外務工經商作為劃分標準,將在本縣(區)務工經商流動的黨員排除在流動黨員管理之外的做法是不科學的,也不符合中央加強流動黨員管理要求的精神。
綜上所述,黨員流動產生了流動黨員,流動黨員的管理必然涉及黨員與流出地和流入地黨組織的隸屬關系,這是無法回避的客觀現實,而臨時組織關系又與流動黨員管理存在著必然的邏輯關系,需要黨的組織關系管理制度的創新、改革來順應和促進黨員流動的有序進行,適應和服務于流動黨員的合理訴求。從這個意義上講,樂山市委組織部對“雙重組織關系管理”的研究、試行很有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能夠從組織關系管理制度層面上提供一個值得重視的研究樣本。為此,我們建議組織部門在對這個樣本深入研究、探索、完善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黨的組織關系管理的理論研究,根據基層實際調整黨員管理相關概念的內涵、外延和政策;探討臨時組織關系與流動黨員的邏輯關系,擴大臨時組織關系適用的范圍,明確流動黨員都可以實行臨時組織關系管理,取消6個月以上須轉移正式組織關系的規定;明確臨時組織關系中黨員的雙重隸屬關系和權利、義務,讓流出地和流入地黨組織能夠理直氣壯地有效管理流動黨員;將“流動黨員雙重組織關系管理”進一步完善后作為流動黨員管理的主要辦法納入黨員組織關系管理制度。
責任編輯:康璇
D64
A
10.3969/j.issn.1009-6922.2016.05.02
1009-6922(2016)05-06-04
2016-06-19
翁果(1948—),男,樂山市老科協會長,樂山市政協原常務副主席、黨組副書記,主要研究方向:黨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