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梅 王麗萍
“立體化菜單式”區本主題研訓的實踐與思考
周正梅王麗萍
近年來,“菜單式”研訓在已經開展的各級各類“菜單式”研訓中廣泛應用,但常囿于單一化的通識類或者是學科專業研訓某個特定階段的短期行為。本文基于學科教師專業成長的主題化研訓角度,契合教師專業發展的需求,從區域初中語文教師開展“立體化菜單式”主題研訓實踐的背景簡介、立體化內涵界定出發,具體闡述“立體化菜單式”主題研訓活動實施、內容選擇,并借助研訓成效反思,提出了“立體化菜單式”主題研訓優化和完善途徑,為初中語文教師專業成長路徑提供了新的視角。
初中語文;教師專業成長;立體化菜單式;區本;主題研訓
秦淮區是南京市中心城區之一,南京商務發達的新街口商圈和名聞全國的夫子廟風景區皆位于其轄區。隨著2013年南京市行政區劃的調整,原南京市白下區和秦淮區合并為新秦淮區。新成立的秦淮區教育資源重新優化整合,區域內初中語文教師人數增加了近一倍,學科研訓的人群擴大了,教師專業水平、年齡的差異性也明顯增加。如何適應區域內教師多樣化、層次性、個性化的研訓需求,學科區本研訓面臨新的挑戰。具體表現為四個相對不足:
1.研訓時間相對不足,能夠用于全體教師研訓的時間并不富足。面對區域教師人數的明顯增多、每個年級教師絕對人數急劇增加,而市區學科研訓時間相對固定、學科研訓活動的絕對數量總量維持不變的現實,區域開展整體研訓的時間相對匱乏。具體而言,以南京市每周一次(每次是半天,3個學時)學科研訓活動安排為例,每學期以20周計算,市區教研部門單雙周交替組織活動,用于開展區本研訓的時間約為8~10次;再除去適逢的節假日及階段性質量監測時間外,能夠開展區本學科研訓的時間并不富足,通常為6次左右,由于教師絕對人數增多,客觀上給學科研訓的規范化組織、精細化管理帶來了很大的難度。
2.專業機會相對不足,個體教師得到研訓鍛煉的機會銳減。區本研訓是個體教師的專業發展的主要平臺,以每次區本研訓活動一個年級2~3位教師作為學科公開課(含各類研究課、競賽課、展示課等)或講座的直接參與者,在總的研訓活動次數不能增加的前提下,面對區域增加了的教師人數,個體教師在區本研訓活動中平均得到的鍛煉機會就大大減少了,這將直接影響教師職稱的晉升及專業的發展。
3.成長周期相對不足,骨干教師的再成長遇到了發展的瓶頸。骨干教師的成長有一定的周期,也需要區本研訓鍛煉的舞臺,骨干教師的成長與普通教師的培養,在區本研訓資源有限的實際面前,專業發展機會因“僧多粥少”而顯得明顯匱乏,骨干教師專業成長周期被迫延長,這給骨干教師專業再成長帶來更多的現實困難。
4.研訓動力相對不足,區域教師參加研訓的態度有分化趨勢。區域內不僅有江蘇省特級教師、市區學科帶頭人、市區優秀青年教師等處于較高發展層次的名優骨干教師,也有發展層次相對較低的所謂 “薄弱教師”。由于區域內校際辦學水平差異明顯,導致教師專業發展的機會也相對不均衡,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呈現出兩極分化現象。長此以往,區域內薄弱學校的教師因為專業成就感、職業認同度偏低,他們對學科研訓必將產生消極與應付的態度;而大量的薄弱學校骨干教師參與區本研訓的態度也會出現明顯分化,教師會陷入 “差生—差教師—差生”的惡性循環之中。
1.“立體化菜單式”區本主題研訓活動的內涵
多年來,筆者所在區域開展的研訓活動一直堅持“五有”——次次有主題,過程有指導,資料有分享,考勤有落實,通訊有保障。其中“次次有主題”排在首位,目的是用主題來規范和引領研訓方向及檢驗研訓效果。但這樣確定的主題往往是相對單一的,那就是按教師執教的年級、按區學科研訓員個體思考來確定的,更多的是偏向于“自上而下”開展的,教師大多數的時候是被動參與的。
所謂“立體化”就是指區本研訓活動縱向與橫向交叉。縱向的是指根據南京市或區本研訓的需要,按教師所執教的七、八、九年級進行的研訓活動。橫向的是按區本研訓教師自主選擇的主題參加的研訓活動。
所謂“菜單式”主題研訓就是指區本研訓中,由區學科研訓員經過前期調研,針對初中語文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先確定多個研訓主題 (根據需要確定);然后,把多個研訓主題公布給區域內所有教師,這就如同一份學科專業“菜單”擺在每一位教師的面前;最后,每一位教師根據自己的專業發展需要自主挑選一個主題“菜單”,即一個學年內參加的研訓活動。目前確定的區本研訓主題為六個方面——朗讀、書法欣賞、文本研讀、作文、微課及命題、秦淮文化,活動時按六個小組分別進行。
所謂“立體化菜單式”主題研訓就是指教師在一學年中按執教的年級參加的研訓活動與教師自選主題參加的活動在不同的時間、地點交叉進行的研訓。
“立體化菜單式”區本主題研訓活動結構可用圖1體現:

圖1 “立體化菜單式”區本主題研訓活動結構圖
2.“立體化菜單式”區本主題研訓活動的特征
從“立體化菜單式”區本主題研訓活動內容設計與過程組織看,其具有如下明顯特征:
主題化:學科研訓的活動設計,突出主題,聚焦核心話題。
立體化:學科研訓的內容結構呈現縱橫兩條線,形成立體化、結構化特征。
層次化:學科的內容設計注意年齡特點、教師專業發展水平差異,體現層次化。
多樣化:學科研訓的形式多樣。
1.區本主題研訓活動縱向的組織實施
按區域教師所在的年級開展的研訓活動,更鮮明地凸顯按年級研訓的特色,如七年級的初小語文銜接教學研究、八年級的語文修訂版教材培訓、九年級的中考語文說明宣講等。這樣的活動,主要由區學科研訓員根據年級教學的需要安排落實。
2.區本主題研訓活動橫向的設計推進
按“菜單式”主題開展的研訓活動,更多體現教師研訓的自主需求的特點。如朗讀組、書法欣賞組、文本研讀組、作文組、微課及命題組、秦淮文化組等六個研訓組。這樣的活動,總的策劃、指導及過程監督仍然由區學科研訓員承擔,但各小組的具體活動,卻是由區域學科中心組12位骨干教師擔任各主題研訓組組長,每個研訓小組設2名組長。研訓小組組長的職責是帶領組員具體商討并決定一學期的三次研訓計劃,并在開學初就形成文本;同時負責每次活動的過程組織(含考勤、布置作業)及活動后的資料整理、通訊的發布、作業的收繳等等。“菜單式”主題研訓活動的形式,可以是公開課、講座,也可以是沙龍、課例觀摩或實地探尋等等。主講人可以是各小組教師,也可以是邀請的區內外的專家。
以一學年中第一學期為例,“立體化菜單式”主題研訓計劃,總體安排如下:

次數(時間) 研訓方式第一次(開學初) 縱向的年級主題第二次(某雙周) 橫向的“菜單式”主題第三次(某雙周) 橫向的“菜單式”主題第四次(期中監測后) 縱向的年級主題第五次(某雙周) 橫向的“菜單式”主題第六次(期末監測前) 縱向的年級主題
橫向的“菜單式”主題研訓,以朗誦組為例,具體安排如下:

次數第一次活動 第二次活動 第三次活動內容主題 淺吟低唱里的語文 每個聲音都美妙 現場主持見真功地點 中華中學 鐘英中學 中華中學主持人呂××老師 呂××老師 朱××老師主講人(主要內容)(1)課堂觀摩:《舌尖上的宋詞》(鐘英李老師)、《背影》(中華黃老師);(2)指導專家:南外白老師(1)每位老師:展示朗誦作業;(2)小組點評老師:鄭外駢老師等;(3)每位老師:現場即興設計活動開場白(學習主持)活動形式現場課例觀摩;專家點評、講座;教師與專家互動個體作品朗誦;專家點評;教師間合作、交流、評論;教師與專家互動;現場訓練:海子的《面朝大海》、哈姆雷特心理獨白朗讀教師個體作品朗誦;教師點評;教師間合作、交流、展示(1)每位老師:展示朗誦作業;(2)指導專家:南外白老師布置作業完成一份朗讀錄音自選一篇教材文本朗讀錄音 無
從朗誦組上述一學期的三次活動的具體安排中,可以看出“菜單式”主題研訓的特點是:主題內容是豐富的,避免了單一;主題是自選的,更體現了自主;時間是相對長期的,研訓內容更系統;組員人數不多,相對“小班”,易于管理,便于指導及研討。
1.調動了教師參與區本研訓的積極性。“菜單式”研訓主題是教師自己選擇的,選擇的出發點是教師想在專業上或揚長或補短的,教師感受到自選的培訓確實是對自身教學能力有很大幫助的,這就轉變了教師的參培觀念,從而充分調動了每位教師的積極性。
2.提升了教師參與區本研訓的熱情。在各個小組商議每次活動內容時,每位教師都能暢所欲言,個個都成了研訓內容的開發者、主人翁。如書法欣賞組經過全體組員教師的研討實踐,總結并探索出了“扎實開展以問題為切入點的主題研訓活動是探索書法教學的有效途徑”這一觀點。該組教師還結合各自的課堂實際,提出了可供教學研究的10個“小問題”:(1)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探索;(2)怎樣指導學生開展有效的書法學習;(3)如何進行書法教學的指導;(4)書法教學如何體現“三本”(以人為本、以帖為本、關注生活);(5)如何做到“目標——教學——評價”的三位一體;(6)如何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7)如何指導學生書寫;(8)如何有效地進行課堂訓練;(9)如何培養學生的習字意識;(10)如何科學地進行評價。這些問題的提出,為各校進行校本培訓提供了依據,使得研訓工作更具寬廣的視野。雖然這10個“小問題”的可操作性及相互關聯性有待進一步論證,但它體現了教師參與區本研訓的熱情及深入度。
3.錘煉了個體教師的專業能力。“菜單式”主題研訓,由于把年級群體的大隊伍,分解成各個小組活動,因而個體教師開設各類公開課的機會、在研討中發言的機會、在作業中得到指導的機會都大大增加了,這樣就讓更多的教師的專業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錘煉。以朗誦組為例,一次3個小時的研訓活動,每位教師都有展示朗誦作品或者現場操練的機會,都可以得到同伴或專家的指導,朗誦水平也迅速提升。如該小組的一位中年女教師,平時普通話水平一般,甚至有點濃重的鄉音,但她就選擇了朗誦組,并稱參加朗誦組活動就是想挑戰自己,經過幾次的學習及自我的訓練,她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表示今后在課堂上會跟學生一起大膽地朗誦,研訓活動讓她找到了朗誦的自信。
4.磨練了骨干教師的管理能力。在“菜單式”主題研訓活動中,中心組骨干教師相當于是團隊中的種子選手,在組織活動中,他們自己必須走在研訓的前列,無論是專業水平還是管理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和磨練。如微課及命題組趙老師,本來自己動手做個微視頻不是難事,可是當他決定領著大家一起做的時候,就發現制作視頻的很多環節他仍表達不清,于是他找來相關書籍,系統地“啃”起來,最后終于帶著每一位教師完成了微視頻的制作。秦淮文化組有一位年輕的朱老師,原先她在面對組員時羞于點名考勤,后來她與組員也打成了一片,考勤做得有板有眼,教師們的研訓作業上繳也及時到位。
5.促進了區域教師間情感的交流。兩區行政合并,初中語文教師隊伍從整合,到磨合,再到融合,需要有具體的活動來支撐;而學科“菜單式”主題研訓相對小巧的方式可以讓每一位教師在每一次活動中都有“露臉”的機會;還有利用網絡建立的QQ小組研討群,又拓展了小組教師交流的時間及空間。這樣在不經意間,在相互的切磋中,教師們彼此認識了,熟悉了,走到一起了。正如有小組總結道:一個學期,三次主題活動,四“心”相隨——用“心”策劃,悉“心”安排,全“心”相待,真“心”思考。
6.增強了區域學科教研的能力。“立體化菜單式”區本主題研訓整體上形成了區學科研訓員、骨干教師與普通教師之間的學科研訓的良性互動,大家都在“做中學”,各校教研組、每位教師都呈現出積極向上的學科研訓精神面貌。在2015年的南京市第八屆先進教研組評審中,南京市第三中學文昌初中、南京市第一中學初中部、南京市鐘英中學、南京秦淮外國語學校四所學校的語文教研組榮獲南京市先進教研組榮譽,初中語文學科的通過比例達到了南京市的25%(共16個),占秦淮區中學組的26.7%(共15個)。至于參加秦淮區第一屆先進教研組評審的教研組數,在區域內中學學段就更是遙遙領先了,參與率達到了75%(共12所初中)。
再如,在2015年5月進行的“秦淮區中小學教師微課制作競賽活動”中,初中語文學科有15位教師的作品獲得獎項,無論是參賽人數還是獲獎比例都居中學之首,而其中有12位獲獎者就是微課與命題組的成員。
1.豐富研訓菜單的主題選擇。目前,提供選擇的菜單主題主要是圍繞教師專業成長方面的,如前五個主題朗讀、書法欣賞、文本研讀、作文、微課及命題。經過初步實踐,接下來將進一步調研教師們的需求或感興趣的主題,以更好地為教師專業發展創造機會。還有,如何處理帶有地域特色的秦淮文化與初中語文學習之間的關系,如何結合秦淮文化開發學校校本課程,等等,都要深入思考。
2.及時展示研訓成果。經過一年的實踐,各個小組都碩果累累,如朗誦組每位教師都提交了自己的朗誦作品;微課與命題組成員都有針對教材制作的微課視頻,并提交了命題的雙向細目標及命題;作文組教師除了常態作文研討,還有下水作文;秦淮文化組每位教師都針對秦淮地域特點設計了綜合性學習課等等。我們可以再多投入一些精力,把作業中的精品挑選出來,并在區域內作展示,讓全體教師都來分享。
3.增加研訓主題活動的專業指導的投入。如書法欣賞組,可以盤活書法教育的社會資源,邀請社會上的書法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開設講座,突破學校這一領域;也可以串聯中小學書法教育基地,力爭做到經驗和資源的共享。
4.研訓主題活動的組織形式更多樣化。如開設座談會、開展小型競賽、網上同步交流等等,甚至也可以考慮建設一個網絡空間,把不同會場的情景錄制下來,傳到上面,讓更多的教師在不同的時間及空間來分享和學習。
5.優化研訓主題活動的實踐作業。受過去的研訓習慣的影響,教師們在研訓活動中更樂于做活動的積極參與者,一遇到要交作業,有少部分人熱情就下降了。為了達到預期的研訓效果,筆者以為布置適量的作業還是有必要的,但也要優化作業設計及上交的方式。一是各小組布置什么作業,一定要與研訓主題一一對接,增強作業的針對性;二是上交作業的渠道可以再豐富些,除了紙質作業,還可以是電子版作業,通過網絡提交;三是凡是提交的作業,一定要有批改或點評,讓每一位教師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實實在在地感受到同伴或專家的指導。
總之,區域內初中語文學科實施 “立體化菜單式”主題研訓還只是一個起步,從學科研訓形式多樣化角度看,這樣的研訓能夠充分調動不同年齡層次和專業發展水平的教師主動參與研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能夠高效助推教師的專業發展,從而促進區域學科教學水平的再提升,為區域學科研訓的多樣化實踐提供典型活動案例,為區域學科教師研訓的組織形式創新提供實踐視角,是值得再進一步豐富內涵和深度研究的。
G451.2
A
1005-6009(2016)41-0035-04
周正梅,南京市秦淮區教師發展中心(南京,210002)初中語文研訓員,質量監測中心副主任,中學高級教師;王麗萍,南京市秦淮區教師發展中心(南京,210002)初中語文研訓員,中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