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菊
摘要:倉頡造字鬼斧神工,他所創造的漢字成為中華民族永恒的文化符號。不管在歷史上是否有倉頡其人,倉頡造字的故事在文化學、民俗學、語言學等方面都有著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歷史真實性;文化學;民俗學;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H1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0-0062-01
一、故事緣起:漢字的起源——倉頡造字的神話傳說
傳說,遠古時候,黃帝統一華夏后感到交流不便,就命他的史官倉頡造字。可倉頡冥思苦想,想了很久也沒造出字來。
有一天,倉頡正在思索時,只見天上一只鳳凰嘴里吊著的一件東西掉了下來,倉頡看到上面有一個蹄印,可倉頡辨認不出是什么野獸的蹄印,就問正巧走來的一個獵人。獵人看了看說:“這是貔貅的蹄印,與別的獸類的蹄印不一樣。”
倉頡聽了獵人的話很受啟發。他想: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特征,如能抓住事物的特征,畫出圖像,大家都能認識,這不就是字嗎?從此,倉頡便仔細觀察各種事物的特征,譬如日、月、星、云、山、河、湖、海,以及各種飛禽走獸、應用器物,并按其特征,畫出圖形,造出許多象形文字來。
二、故事引發的思考
倉頡造字的傳說是真的嗎?真的是倉頡憑借一己之力就創造出神奇的漢字了嗎?倉頡造字的文化學、民俗學意義是什么?倉頡造字促進了人們的溝通與交流,那么文字與語言之間的關系又是怎樣的?早期的漢字是一種圖像符號,那么又該如何從符號學的角度解讀漢字呢?
三、倉頡造字的歷史真實性有多大?
漢字是否真為倉頡所發明創造的呢?古人對倉頡造字持有不同的看法。一種觀點認為,倉頡“生而能書”,文字的發明純屬倉頡的個人行為。另一種觀點認為,文字的發明是一種社會行為,即“眾矣”。
漢字的發明創造,絕不是一人之力和一時之功所能完成的,而是古代智者長期探索和反復汰劣選優的過程,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如果歷史上真有倉頡,他可能就是文字的采集者,或是眾多為漢字發明做出貢獻的“圣者”的代表和象征。
四、倉頡造字的文化學意義是什么?
漢字一脈相承,傳承五千年,經久彌新。世界上許多古文字消失了,而獨有中華民族的文字洋洋灑灑,傳載著中華文化的精髓,而滋潤陶冶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文字的發明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文字使人類告別了洪荒蒙昧,文字揭開了人類文明的序幕,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將不知會在黑暗的歷史隧道中摸索多少年。因此,作為中華民族,作為炎黃子孫,都應該為推廣漢文字作出自己的貢獻,讓世界了解漢字,讓漢字成為中國人走向世界的旗幟,成為構建和諧世界的紐帶。
五、倉頡造字的民俗學意義是什么?
什么叫民俗?民俗學首先在英國興起,叫Folklore,是民間的傳說、民眾的知識、學問的意思。民俗學的核心是指民間的信仰,和由此以來的民俗習慣。
民俗的主體是民間的崇拜,帶有迷信色彩的功利行為,避禍求福是不變的主題,這不僅是它的出發點,也是各種不同形式的民俗漢字的歸宿。
對于倉頡造字的功績,青史永載,后世崇敬。他的故鄉陜西白水縣人民至今稱呼他為“倉圣”,為了留下永久的紀念,白水人起殿建廟,廟內碑刻林立,松柏蒼翠,樓臺亭閣鱗次櫛比。倉頡與白水人的信仰民俗結下了不解之緣,在白水甚至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倉頡民俗文化區。在白水倉頡廟附近的北原、縱目、史官三個鄉,人們從來不敬佛,不信道,只敬一個倉圣爺。時時敬倉圣,事事求倉圣,乞雨、求子、祈福禳災,概不例外。白水人的衣食住行,言談舉止,道德倫理,民間信仰,都帶有濃厚的倉頡遺風。
六、文字與語言的關系什么?
我們知道,中國方言差異懸殊。語言交流,僅方言之間的溝通就已經是十分困難的事。可是當人們一旦用文字表述,一切障礙隨之冰消雪融。那么,文字與語言之間的關系究竟是怎樣的?
隨著人類語言的不斷進步,語音與文字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緊密。文字廣泛的應用在人們的生活當中,有了固定的發音,人們之間的語言交流也就更加的暢通,可以說,文字促進了語言的發展。
語言是人類溝通的工具,文字是記述語言的載體,是以抽象的符號記錄語言,一旦用文字記錄下的語言可以超越時空的限制,其思想、智慧、文化成果才能永恒的保存。不然的話,僅是口頭語言,會隨風漂散。因此,文字是記錄語言的一種工具,將人類的很多文化遺產都保留了下來,可以說是將人類帶到了一個新的歷史紀元。
七、如何從符號學的角度解讀漢字?
索緒爾把符號解釋為“能指”和“所指”的結合體,以代替概念和音響形象。所謂的“能指”即表示者,是符號本身,是形式;所謂的“所指”就是被表示者,是符號所代表的事物,是內容。
先民造字時,從觀察物象中創造圖畫記號,由圖畫記號演化出象形符號。這表明漢字語符在能指和所指的結合上用一種可視、可感的方式呈現描摹對象。(曹進,張碩 2007)
從符號學的角度,我們可以把漢字的字形叫做能指(signifier),把漢字的字義叫做所指(signified)。但是漢字必定是用來記錄語言的一種符號,于是漢字又成了語言符號,這就與語言符號相重疊了,而語言符號又是一種聽覺符號,其特點是語音與語義的結合。這樣又可把語音看作是語言符號的能指,即符號的形式;把語義看作是語言符號的所指,即符號所代表的內容。由此,漢字實際上包含了形和音兩種形式,即漢字視覺的字形與語言聽覺的音節,兩者結合,共同構成符號的能指,與所指的意義成為一體,共同表示語詞內容。
八、結語
漢字是一定歷史發展階段的產物,先人從鳥獸蹄迒之跡得到了“依類象形”、“分理別異”的啟示,逐漸創造了文字。漢字的創造傳載了中華文化的精髓和中國人的智慧,影響著特定地區的民眾信仰和民俗習慣。另外,文字作為記錄語言的一種工具和載體,促進了語言的發展,兩者的關系也越來越緊密。同時,文字作為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系統,引發了我們從符號學的角度對漢字進行解讀。
參考文獻:
[1]艾星雨.漢字傳奇[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15.
[2]王宇信.倉頡“始作文字”的傳說及其史影[J].南方文物.2007(4).
[3]烏丙安.民俗學叢話[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6.
[4]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高名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5]葉其容.從符號學看漢字的形成[J].傳奇傳記文學選刊.2010(1).
[6]仝國斌.漢字性質的符號學觀照[J].安徽大學學報.2007(5).
[7]曹進,張碩.漢字與中國文化的符號學解讀[J].新疆社會科學.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