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翰
摘要:洞穴寓言源自柏拉圖理想國里的一篇文章,這個故事引申出了當今電影市場最熱的一個話題之一——烏托邦。成長電影是類型電影的一個分支,而其實,成長電影和柏拉圖的洞穴寓言之間息息相關。本文將結合兩部電影《瘋狂原始人》和《狗牙》對這兩個名詞進行分析。講述成長電影與其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洞穴寓言;成長電影;瘋狂原始人;狗牙
中圖分類號:J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0-0136-02
洞穴寓言與成長電影,從宏觀上來講這是一個很大的題材。狹義的洞穴可能局限于一個場景,一個固定的地理位置。廣義的洞穴電影就沒有了范圍。一部成長電影里,主人公的成長都與洞穴相關。包括他從一個世界觀的轉變,升華成了另外一種世界觀,這都是與洞穴息息相關。主人公一開始所秉承的世界觀的信念,就是他在內心上為自己構建的一個洞穴。例如諾亞鮑姆巴赫(Noah Baumbach)的魷魚和鯨(The Squid and the Whale)的主人公最初視父親為偶像,想把自己的生活過的和父親一樣,這就是他最初給自己建造的洞穴。直到最后這種世界觀的崩塌,新的世界觀的建立。就是他如何走出洞穴,接受洞穴外的世界的過程。
古希臘的著名哲學家柏拉圖(Plato)在著作理想國當中的提及了有關洞穴寓言的故事。
這個故事就是:有一批人猶如囚徒,世代居住在一個洞穴之中,洞穴有條長長的通道通向外面,人們的脖子和腳被鎖住不能環顧,只能面向洞壁。他們身后有一堆火在燃燒,火和囚徒之間有一些人拿著器物走動、火光將器物變動不居的影像投在囚徒前面的洞壁上。囚徒不能回頭,不知道影像的原因,以為這些影子是“實在”,用不同的名字稱呼它們并習慣了這種生活。當某一囚徒偶然掙脫枷鎖回頭看火時,發現以前所見是影像而非實物;當他繼續努力,走出洞口時,眼睛受陽光刺激致使他什么也看不見,只是一片虛無。他不得不回到洞內,但也追悔莫及,他恨自己看清了一切,因為這給他帶來了更多的痛苦。
在這篇著作中也有一個新的名詞誕生——烏托邦。我們提及洞穴寓言,與成長類型的洞穴寓言電影,會顯得十分的陌生。但是這個類型的電影正在近幾年成為了科幻電影中最炙手可熱的題材,隨著飢餓游戲(The Hunger Games)的大熱,越來越多的反烏托邦電影出現在了影院里。
洞穴寓言是講被囚禁于洞穴的囚徒有一天掙脫枷鎖,離開洞穴,發現了洞穴外面的世界。烏托邦與洞穴是有必然的聯系的,因為烏托邦也是從屬于洞穴的范疇以內的。不管所謂的烏托邦建設的多么美好,也是被地理因素和范圍所限制住的一部分區域。當烏托邦因為人為或外在的因素被限制住了,這個地域的外圍就是新事物。烏托邦自然而然就成了被限制的洞穴。
不論柏拉圖或是后世的哲學家,都認為敢于突破洞穴的囚徒是勇敢的、值得鼓勵的。反之,洞穴和烏托邦是值得摒棄與鄙視的。這也就出現了大多的反烏托邦著作。根據電影來分析,這些假定意義上的烏托邦(洞穴)都有以下的特征,并且依照電影編劇的三段論,會在前1/3的時間將背景交代清楚。
第一,這個洞穴里有一定的規矩和制度,并且在劇中的主角未得到覺醒都可以一併發展下去。狗牙裡面的制度是由家族裡父親來制定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父親對子女進行教育時使用的理論“外面的世界極其危險,而孩子們如果想要出去,必須等到“狗牙”脫落”。這種荒誕之極的理論就是這個家庭洞穴的規矩,而眾人因為接受了父親的洗腦而堅守著這個規矩。瘋狂原始人裡面的制度就是穴居人的洞穴制度,但這種制度的建立是源于很多上一代存活下來的穴居人建立的制度。正是這種經驗主義才使影片中的古魯格(Grug)和古魯格家族恪守洞穴法則。因為影片開始小伊(Eep)的旁白,不遵守洞穴規矩的家族都因為災難死了,對生的渴望是使他們遵守制度的原因。狼群的原因和狗牙類似,有提到的神克利須那的團體群落種族的傳統,還有父親對他們的洗腦。總之,這一切洞穴的規矩,都有一個可以解釋的理由,而通過規矩的洗腦,大多都是因為生的渴望而使洞穴裡的成員遵守制度。因為外面和新事物總是危險的。以這個角度來看,著名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The Shawshank Redemption)也屬于洞穴電影,因為文中出現的肖申克監獄也是一個洞穴,它有著封閉的空間和現成的規章制度還有各種遵守著這類制度的成員。
第二,有一個極權主義,并且通過領袖的掌控而使洞穴的制度平安的發展下去。狗牙裡面是父親,電影用家庭諷刺集權制度,父親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獨裁者。只有父親才有出門的權利,一切規章制度都由父親制定。而父親也是唯一能給全家帶來生活必須品的人。瘋狂原始人里的古魯格,因為強壯和族長的責任感,所以成為了領袖。狼群裡的父親,只有他才有打開大門的鑰匙,鑰匙就是權力。還有飢餓游戲裡的斯諾總統,控制十二個區的國王,也是一個極權主義者。
第三,通過封鎖消息,控制語言和文字系統到達洗腦的作用。這一點在狗牙里體現最明顯,開場時錄音機傳播知識,將海、遠足、高速公路等名詞歪解再講給孩子們聽,讓孩子失去對外面世界的概念。其中大兒子與母親的對話十分經典“媽媽,僵尸是什么?”“僵尸就是一種黃色的小花。”瘋狂原始人中古魯格最喜歡給家族人講的故事,不聽話的小老虎最后死了。但狼群的洗腦方式卻與其他兩個不同,父親讓孩子們沉溺與電影的世界而不愿意出門,自行的認為外面是危險的。
所以不管一部洞穴電影有多麼的奇特、宏大、不可思議,但歸根究底,都是這樣的一個洞穴作為背景來支撐著它。而這正是一個反烏托邦電影最為吸睛的地方,如果把洞穴設定成功了。就成了一個抓人的電影。關于主角的成長就開始淪為套路了。
主角一定是要在這個洞穴的。但是這個主角從一開始就與整個洞穴裡的人格格不入,他是有逃脫的欲望的,只是還沒有被激發出來。然后是三幕劇的第一個轉折點,不會發生一個外因,或是內因,或是內因外因同時發生了。主角就開始堅定了自己要逃離洞穴的欲望,劇情走向第二幕。主角與集權的代表還有愚昧的成員發生了一個又一個的衝突,打敗或者被打敗,進入第三幕的結局。
瘋狂原始人是好萊塢工業化電影的產物,所以它在劇情走向更明朗。以上這三幕的流程也最好分析。女主角小伊一開始與父親的不合就體現出來了,她嚮往光明而父親恪守洞穴。格格不入的矛盾使他們從剛剛開始就吵了架。而后因為世界末日的到來摧毀了洞穴,小伊見到了蓋(Guy)作為了推動情節發展的內因和外因,古魯格家族不得已必須要搬離洞穴,接受可怕的新事物和新世界。第二個轉折點里蓋打敗了集權代表古魯格,古魯格決定放棄洞穴追逐太陽。反烏托邦主義成功了,最后迎接大團圓的結局。
狗牙是一部政治隱喻的電影。所以這種反烏托邦的情緒在這部電影里更加強烈。大兒子作為愚昧的眾人代表,是掌控者父親的狗腿子。小女兒是旁觀者,性格也不是很強烈,并沒有推動了情節的發展,所以對于她也沒有太多筆墨。而大女兒是十足的反叛者,而克里斯汀娜(Christina)和她的色情錄影帶是使大女兒覺醒的外因。大女兒一開始的反叛不是很明顯。但是她很愿意和克里斯汀娜聊天,愿意因為一個發卡而為克里斯汀娜口交就是她心裡反叛的種子。最后在她與父親的斗爭中她失敗了,成為了大兒子的性工具。但是這更加堅定了她想要出去的渴望,所以砸碎了自己的犬齒,離開家。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洞穴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