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印象主義作為法國美術史上印象主義后的一種美術現象,也被稱為“印象派之后”亦或者“后期印象派”,康定斯基作為抽象藝術代表人物,運用線條、色彩、運動及空間等抽象元素將內在情感化為視覺表現,推動圖像繪畫意義純粹化發展。本文首先分析康定斯基理論及抽象藝術形成、藝術特征及內在特征,隨后就后印象主義對其影響實施探究論述。
關鍵詞:后印象主義;康定斯基;影響探究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0-0196-02
后印象主義認為傳統繪畫妨礙藝術家表達事物內在精神,不再滿足于“看山是山”的客觀形象呈現境界,力求山的內部精神,鼓勵藝術家追求對于山的本身想象,如此一來,“山”就作為藝術家表達思想與情感的媒介或工具,后印象主義認為藝術家筆下的事物需要以一種具有生命力的新形式區別于傳統環境,重新現于畫面中。
一、康定斯基理論及抽象藝術
(一)形成。
20世紀美術瞬息萬變,作品主題、內容題材各不相同,除此以外,繪畫表現形式本質相同。藝術表現形式從實質上來看就是抽象的,藝術抽象特性必不可少,藝術就是將客觀物象“抽離”出現實物質世界并對其有意識的實施再創造,以此形成新式藝術表現形式。抽象藝術由康定斯基、馬列維奇及蒙德里安共同締造,“藝術并不對可見的東西仿造,而是創造不可見的東西”,因此抽象藝術摒棄描繪客觀世界,專注于創造不可見于現實的東西。康定斯基于19140年創作出抽象水彩畫,這也是現代繪畫史上的第一幅,在畫中,康定斯基并未描繪出任何清晰、具體的客觀形象,其以純粹線條與色彩表達畫作,摒棄傳統繪畫中存在的所有繪畫性因素。這幅水彩畫的誕生使康定斯基明確繪畫方向,與此同時,這同樣是抽象藝術發展于世界藝術史的序幕。
抽象藝術產生歷經探索,受到同期各流派影響,作為表現主義的一員,康定斯基受后印象主義藝術家高更影響。高更藝術形式傾向于傳統,力求將內心真實面貌表達出來,使繪畫元素脫離自然形態,康定斯基受高更追求藝術的理論及思想影響,繪畫作品中的藝術主體偏向原始,其作品外在形體與色彩表現更為純粹,脫離客觀形態,在此基礎上形成自身獨有藝術美學理論,并為建立抽象藝術奠定良好、純粹的理論基礎。
(二)藝術特征。
康定斯基于1923年將《點、線到面》出版,給予作品組成基礎的點線面及其關系以定義,作為抽象藝術家,康定斯基認為點、線、面具有繪畫基本美學含義,其在書中詳細描述繪畫元素,高度評價“點”,認為其是消極的因素,是一種非存在的象征,是事物發展中項,是兩個存在的連接橋梁,是一種非物質存在,在純粹繪畫匯總,其蘊含著無限之大的含義,不具有擴張力,并沒有傾向方向。抽象藝術中,繪畫元素點線面可以將藝術家內心情感充分表現,在創作畫面中作為純粹幾何圖形并未代表任何意義,以最純粹的形態現于作品中,在抽象繪畫中以方向的、運動著的形態表現,在無限大空間中具有強烈力量與情緒,不依附于客觀物質存在,點線面的純粹就是最重要的力量。
哲學、心理學、宗教及音樂等不同方向都對康定斯基形成期色彩理論產生影響,在康定斯基繪畫作品中及繪畫上的探究發展相輔相成,其色彩理論作為抽象藝術美學十分重要的組成之一,表現出康定斯基自由大膽的色彩嘗試。在抽象藝術中,康定斯基充分運用繪畫元素,藝術抽象元素并不僅限于藝術家界定,其由觀眾、藝術家及社會整體共同完成,畫面準確見解的表現由點線面完成,其表現形式能夠直擊觀眾心靈,使其與創作者產生強烈共鳴。直擊內心的、純粹的色彩表現力可以激發觀眾情緒,使觀眾感受到藝術和諧與內在精神。藝術家可以使用原始繪畫元素將內在情感極致表現,將作品中悲傷或快樂的情緒傳達給觀眾,抽象藝術能夠試管中深入內心感受作品,這就是抽象藝術的出發點。
(三)內在特征。
繪畫內容表現在抽象藝術中不再是單純模仿自然,需要將藝術家內心需求表達出來,藝術中發展美的重點由外在形式表達轉變為內在思考,傳統審美方式逐漸轉變。在藝術創作中,抽象藝術主體不收任何客體及觀念制約,藝術家能夠將人的情感世界自由表達,使創作者內在需求與情感成為繪畫主體。康定斯基十分肯定,人類內心中存在一種可以與精神共鳴的契機,這就是“內在需要”,其強調藝術家自身個人體驗,由于其僅能為藝術創作者本人感受,因此十分神秘莫測,完全處于主觀心理需求。康定斯基理論中認為“內在需要”本質即為情感,作為一種潛在沖動,內在需要是藝術家本身的體驗,其并未依附于客觀載體,是脫離于藝術之上的。“內在需要”貫穿康定斯基理論,作為重要核心,內在需要是抽象藝術的關鍵性內容。
藝術作品誕生即為奧秘,繪畫的價值并非藝術家在其作品中注入的定義,有了藝術性,就并不需要其他邏輯或理論指導畫家進行創作活動了。藝術家內在需求會指引他以何種形式開始創作,因此藝術家總是充滿激情創作,他們懂得正確藝術創作形式不期而至。必須明確,藝術創作沖動不在于客觀形象,其源于創作者內在需要,不用于傳統方法,抽象藝術需要重新處理對象,在創作中,康定斯基更多考慮作品形體及色彩的內在和諧。對于選擇客觀對象,藝術家必須從內心感觸及需求出發,滿足人們深層次的內訓需要。人們內心具有怎樣的需要,就會怎樣去表現。康定斯基處于各類藝術形式轉瞬即逝或融合或分裂的時代中,其僅僅觀察自身精神活動,傾聽內在需求,并尋找表現手段,以此表達內心情緒與內在情感。康定斯基理論“內在需要”本質即為情感,所有的藝術現象追根溯源都以內在需要最終解釋。康定斯基開拓抽象藝術,抽象藝術隨精神意志創造出不同的形式,使藝術創造力發展出無限自由,推動藝術打破物質存在,唯有憑借感情指引,觀眾與藝術家才能沿著明確的方向前進。
二、影響
后印象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即為保羅·高更,其作品中蘊含的“抽象沖動”理論以主觀角度將藝術分為兩種,即抽象傾向與移情傾向。康定斯基同樣將藝術分為兩類,即精神與物質。精神的藝術以藝術家內心激蕩引發觀者共鳴,物質的藝術以神經刺激感染觀者。
高更藝術并非簡單以自身投入外物并獲取感受,而是追求內心安定的需求結果,其與康定斯基理論中“藝術絕對價值”存在相似之處,在其抽象論著中,康定斯基運用的“內在需要”、“精神”等概念深刻聯系高更“抽象沖動”中蘊含的“安定需求”、“精神恐懼”。以康定斯基角度看來,藝術家內在需求形成形式,形式關聯以“精神震顫”原則構建,人們通過此類形式將內在需求外顯,使多樣內在需求與多樣外在形式對應,而藝術家需要以自身內心調整并改變作品外在。
后印象主義中高更的“抽象沖動”表明,無論是幾何抽象還是生命充盈形式,只要觀者自身內心需求與作品傳達感覺相同,就能從藝術品中汲取滿足感并體會美。康定斯基同樣并不在意藝術是否將生命充盈感表現出來,他認為形式是內在的外顯,只要發自內心,基于“有目的激蕩人類靈魂”原則,即為美。
康定斯基認為藝術源自抽象的概念,這種藝術語言可以將人類精神的本質需求描述并只能以這種形式描述出來。可以兩個步驟概括形式,首先消解物體意義,隨后重構象征意義。后印象主義抽取物體內部符合特征的因素,將其提煉成形式概括,以此更為廣闊的傳達象征意義及特征。后印象主義的高更恢復不可控的偶然及反復的空間,在混沌鐘抽取抽象化物體以實現秩序化世界。康定斯基“內在需求”類似于此,不以視覺震撼內心,具體可以將其作用分為“遮蔽”與“截取”兩種方法,使用無直接意義的色彩模糊對象,簡化對象外形,從中截取特征顯示形式,即以簡化提煉物體外形抽出特征形式,轉換象征或符號,形成物體及簡化結構二者間的對應關系。
幾何化構成(無意義)源于秩序化混沌空間需求,康定斯基的精神渴望基于理性思維能力缺乏,類似于后印象主義對安定的需求,人們希冀自社會動蕩與精神危機中尋找秩序化外在世界的形式,等同于后印象主義,康定斯基理論認為人們渴望秩序化的程度隨理性把握能力提升而減弱。康定斯基認為人們存在的內心精神恐懼最終可以由理性發展安撫。類似于后印象主義,康定斯基理論認為自然物表面需要傳達的意義與具體表現特征并無太多聯系,而是一種隨內心沖突強烈誕生的幾何化形式。
結語:
康定斯基在思想理論領域中將后印象主義思想揮發到極致,對純粹精神世界進行追求,徹底放棄“物象”,其表達方式更為富有想象力、率真、直接,在畫面構成中,康定斯基理性研究分析點、線、面關系,賦予其新的意義,注重色的表現,欣賞并借鑒大師高更,以此達到嶄新藝術追求,豐富作品韻律感,由此可見,后印象主義以其創造性思維、藝術性堅持及感染性作品成功為后世開辟出新的藝術道路。
參考文獻:
[1]于林冉.后印象主義對康定斯基的影響[J].美術大觀,2015(12).
[2]孫衍.論高更藝術中的“抽象沖動”[D].安徽大學,2015.
[3]馬海峰.繪畫的具象程度——從安格爾到康定斯基[D].河北師范大學,2011.
[4]馬芝璐.康定斯基的抽象與移情[D].大連工業大學,2015.
[5]王慧,孫虹.探析現代美術家康定斯基的繪畫藝術風格[J].現代裝飾:理論,2015(07).
作者簡介:趙珂(1985.04.30-),性別:女,碩士,籍貫:山東省淄博市;民族:漢,職稱:助教,研究方向:油畫,工作單位:河南財經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