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伽利略于1609年制造出人類歷史上第一臺天文望遠鏡,并且伽利略通過這臺天文望遠鏡觀測到了月球的環形山以及太陽黑子和木星的4顆衛星。由此,當這臺望遠鏡對準星空的時候,天文學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個神秘星空的面紗已經被揭下,其中的秘密也一個一個的被人類所發現,結束了人類肉眼觀察天空的時代,望遠鏡成為人類的千里眼。
關鍵詞:伽利略;望遠鏡;天文學
中圖分類號:U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0-0286-01
自古以來,人類就對宇宙太空充滿了無限的好奇心。在古代,人們通過觀察各種天體的運行情況認識到晝夜更替和四季交替的規律,并且設定了一天的時間和方向的辨別。由此,天文學成為一門最古老的學科。在沒有望遠鏡的年代,人們只能通過自己的雙眼來觀察天體的情況,然后進行初步的測量和計算它們的運動規律。一直持續到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期,望遠鏡這種光學儀器的產生。
當伽利略把第一臺放大倍數為32倍的望遠鏡指向天空時,宇宙的神奇秘密便一一的展現在眼前。伽利略在《星空信使》一書中詳細的記錄了自己通過望遠鏡對宇宙的觀測數據。1609年12月的一個夜晚,伽利略將望遠鏡指向了月亮,他觀察到月球的表面并不是像我們肉眼所看到的那樣圓潤光潔,而是一個多山多坑的崎嶇表面。伽利略將自己對月球表面的觀測一一繪制了下來。同樣的,在他觀測金星時,他發現金星也有類似月亮盈虧圓缺的情況,金星有時呈眉形,有時呈半圓或者圓形,伽利略認為這種變化顯然是金星受太陽光照亮的球面大小不同所導致的,說明了金星是圍繞著太陽運行而不是圍繞著地球運行的。這一發現使用傳統托勒密的“地心說”是完全無法解釋的,而哥白尼的“日心說”則能夠很容易的解釋。在伽利略眾多的新發現中,最讓他興奮的是1610年1月7日他發現木星周圍有四顆衛星,他通過十幾天的觀察和記錄發現,木星周圍的小星星有時是一邊三顆,有時是一邊兩顆另一邊一顆,最多的時候出現過四顆。后人將上述的這四顆衛星稱之為“伽利略衛星”用以紀念伽利略的杰出貢獻。伽利略的使用望遠鏡所觀察到的這些現象都對當時的天文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和進步意義,其中最為意義重大的我認為是他的觀測數據,為日心說的成立給予了有力的事實依據。他的發現轟動了當時的宗教界,一些崇拜舊學說的人說伽利略所觀測到的是望遠鏡上的幻象,并不是真實的。他也幾次前往羅馬教庭,想要說服教皇給予他宣傳日心說的自由機會,這讓他陷入了宗教裁判所的糾紛中,并且教庭于1616年頒布禁令,聲明不準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宣傳日心說。而他也被判處終身監禁。
伽利略制造與使用望遠鏡所觀測到的現象,對后人理解宇宙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并且他使用望遠鏡這一行動,也向人們展示了倚靠實驗觀測來了解自然的真實景象,再通過理論和數學分析來解釋所觀察到的現象是非常具有說服力的認識自然的科學方法。
工具實在論是唐·伊德科學解釋學的核心觀念之一,它重點突出了工具在科學理解中的作用,為科學理解提供了一種工具化的維度。其內涵主要包括:工具與工具的使用活動是兩個不同的范疇;工具是前理解結構;沒有工具就沒有科學;科學并非理論,而是實在。首先第一點,在通常的觀念中,工具和使用工具的動作被認為是同一個范疇,或者說二者在邏輯層面上是一樣的,在這一概念中,重點在于強調主體的活動過程。但是,在伊德的工具實在論中,工具與使用工具的動作從邏輯上分開了?!笆褂霉ぞ叩膭幼鳌笔呛汀皩嵺`”這個詞的意思相等的。
其次相比于我們將工具更多的看作是自身感官的延伸這種觀點來說,他的工具實在論認為工具對于主體而言,不僅是我們感官的延伸,更是我們人類身體的外化,并且還是我們構成理解主體的“前理解結構”。這樣的工具最典型的就是眼鏡,作為眼鏡來說,是用來修正我們眼睛晶體成像距離有誤的問題所使用的工具,但是這個工具已然成了我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就像我們身體的一部分一樣,我們在通過眼鏡看清楚事物時,不會想到我是通過眼鏡這個工具對眼睛的修正才能看清的,所以伊德認為,這樣的工具就是我們人類身體的外化過程。
第三,伊德認為工具在整個的科學歷程中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條件,在他看來,沒有工具就沒有科學。尤其是他選擇研究的對象是影像技術,這一技術成為了影響科學發展的前提。尤其是在醫學界,CT技術的使用促進了影像醫學的飛速發展。當然還有很多類似的領域,比如信息工程,無線電等等。這些領域的發展都是以一定的工具設備為前提,才能得到進步和發展的。
最后,科學并非理論,而是實在以其原有樣式呈現的過程。伊德實在論對科學的分析,為我們所提供的是將科學解釋是以技術為基礎的,將工具作為科學產生的基礎條件,我們通過工具所觀測到的世界,是實在的本來呈現,而不是我們自己的理論依據。
根據上述所講,伽利略使用望遠鏡這一工具,發現了很多以前沒有看到的、但是現在借助于望遠鏡就能看到的現象。這其實就是工具作為人類身體感官的外化。伽利略通過望遠鏡觀測宇宙,便產生了一種新的,有中介的人類視覺形式。這種形式被伊德用自己的公式進行了形容:人類——技術——世界。以伽利略為例,伽利略自身通過望遠鏡這項技術來觀測宇宙,那便是伽利略——望遠鏡——宇宙。伊德將這稱之為具身的技術,是借助技術把實踐具身化。這種感知世界的方式是通過科學技術來感知世界的,就好比上文說到的眼鏡一樣,是我——眼鏡——世界,這樣的看世界的方式,在人戴上眼鏡之后,只要度過了初期的不適應,那么人就不會感覺到它的存在。由于它的存在是輔助人的視覺功能,在眼鏡的幫助下將本來看不清的物體變得清晰了。這個時候,眼鏡就變成了人感知世界的工具,并變為人體知覺體現的一部分。
知覺的體現是被看作為人類的活動,剛開始這種活動都不是十分明朗的,這種活動是要被學習而得到的,比如,我開始使用望遠鏡,我通過望遠鏡觀察到了真實的世界,或者我帶上了眼鏡,看到了清晰的世界。這種知覺的體驗是在帶上望遠鏡或者眼鏡之后感受到的,是我通過運用這個工具而學習到的,這種感受被學習到之后,便會自然而然的成為我的知覺的經驗記憶,這種感覺已經在習慣中透明化,望遠鏡或者眼鏡作為工具成為我們視覺的外化與身體變為一體,而眼鏡則被具身化了,而且幾乎不能被特別的感覺到。這時候,技術就是人類人工制造物和工具使用者的共同體。
人們說:“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而伽利略發現了新的宇宙?!边@是對伽利略望遠鏡的充分肯定。工具作為人類認識世界的中介力量,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作者簡介:黃曉亮(1992.05-),漢族,山東,男,就讀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方向:建筑哲學與工程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