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峰
摘要:“新常態”背景下,我國市場經濟持續繁榮,其促進了國內稅費制度改革。“營改增”作為一種新型稅制,為我國眾多企業帶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造成了一定影響。特別是在建筑企業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條件下,企業要想降低生產運行成本,提升綜合管理效益,規避業務經營風險,必須從國家營改增稅制制度實施的相關情況入手,并重點對營改增影響進行分析,從而制定積極的風險控制與應對策略。本文將對營改增對建筑業產生的影響及對策進行分析。
關鍵詞:建筑企業;營改增;影響;對策
“營改增”是新時期我國稅制改革過程中的一種新的稅費制度,其主要針對傳統營增并行的稅收制度進行合理調整,通過科學消除重復征稅體制,以此降低企業運行成本,提升企業綜合競爭力。因此,從宏觀層面而言,其屬于我國經濟學領域范疇內的一種結構性減稅政策。但透過稅制改革的本質其實不難發現,營改增實質上并無降低建筑企業的稅費負擔。因此,本文主要探討如何采用科學的措施,積極應對營改增制度下建筑企業的風險。
一、建筑企業在營改增下的機遇與風險
營改增制度實施后,對建筑企業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其中不乏積極作用,同時也具有消極阻礙作用。
例如在重復征稅方面,自從營改增制度實施后,有效規避了建筑企業重復征稅問題,尤其是這一稅費政策可使建筑企業運用銷項稅對進項稅進行合理抵消。因此,對于建筑企業的稅收制度合理性和規范性具有積極促進作用,而且其可有效解決建筑企業工程采購及施工等不同階段的征稅問題。
總的來說,“營改增”制度的實行主要是降低企業的稅負,但是這也是理論上的存在,對于建筑企業來說,內部與外部市場的環境的完善就是建筑企業的前提條件,如果建筑企業的外部市場票據管理較為規范,對所采購的物品能出示采購發票,就說明這是一個相對理想的外部環境,但對于建筑企業來說,采購材料的種類繁多,采購的地點也不盡相同,材料供應商的規范性也就無法得到相應的保障,如果都無法得到對應的票據建筑企業就不能得到增值稅專用發票,導致進項稅額的抵扣得不到實現,除此之外,建筑企業中的人力成本費用也占據施工成本的一部分,而施工建筑中所雇傭的工人一般都是來自務工的農民工或是建筑公司的勞務工,這就使得人力成本稅收費用也被計入了銷項稅額中,還無法進行抵扣。
而在企業稅負變化方面,自營改增政策實施后,企業增值稅稅費稅率要高于營改增政策實施前。比如,建筑企業設備及技術咨詢服務、輸電線路等方面無可供抵扣的項目,故營改增政策實施后企業稅負會在原有基礎上上升約1%,對于建筑企業電力設備租賃項目而言,唯一的抵扣項目為企業電力設備維修費。因此,進項抵扣項目較少,會導致企業稅負增加。在輸電線路及變電工程實施中,營改增導致的企業稅費也會在原有基礎上增加約8%。
另外,在建筑企業財務會計核算過程中,如果按照原有營業稅制度進行稅費核算,則企業稅費為實際稅率與企業收入的乘積。但營改增政策實施后,企業所應上繳的稅款為企業本期銷項與進項之差。因此,從本質上而言,營改增導致建筑企業稅金計算及財務費用核算均產生了較大差異,且對于企業的增值稅專用發票管理更為嚴格。
除此之外,自從營改增政策實施后,建筑企業如果經營規模不大,則廠商向企業提供電力施工設備及施工技術材料等,企業從其中得到的抵扣進項稅額只有3%;如果企業經營規模較大,則選擇較大供應商,企業則可從中獲取約17%的抵扣進項稅額。因此,營改增政策實施后,建筑企業所面臨的工程造價風險也在不斷增大。所以建筑企業必須要加強自身的管理,對企業內部的稅收制度要加以重視,增強相關人員對財政稅收制度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控制在營改增制度上帶來的稅負增加的不良影響。
二、營改增下建筑企業的風險應對策略
(一)選擇合格的材料供應商
盡管增值稅可以對進項稅額進行抵扣,但由于在“營改增”的稅制改革中,對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的納稅人有一定的規定,因此對于一些小規模的納稅人所開具的發票是不能進行進項稅額的抵扣的,因此,建筑企業在選擇施工材料時,要確保供應商和分包商是否是一般納稅人,為了減少建筑企業的稅負,在供應商的選擇上,盡量選擇一般納稅人企業來進行合作。
(二)合理擬定企業投資計劃
營改增制度實施后,對于建筑企業影響更為明顯的環節就是企業投資決策。因此,在投資前建筑企業管理者需高屋建瓴,分析市場變化動態,以超前的投資決策意識,預期企業的發展效益以及評估企業可能存在的競爭風險,由此結合現行國家宏觀經濟政策與企業微觀制度條例,對企業戰略管理計劃進行合理調整,科學制定投資決策方案,實現投資決策效益最大化。在此過程中,建筑企業還應該合理利用增值稅財政稅收政策,合理優化企業納稅空間,以此為企業籌資和成本支出創造有利條件。
(三)強化企業財務管理工作
首先,應對企業的人才隊伍配置結構進行合理調整與優化,充分提升職業人員的綜合業務素質。其次,應結合建筑企業發展實際,建立、健全建筑企業的會計核算制度,盡可能將企業營改增條件下的增值稅制度所帶來的相關風險降到最低。此外,還應進一步規范建筑企業的發票管理制度,明確區分一般納稅人與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發票,從發票開具到發票核銷,整個過程應嚴格規范各項操作制度,使相關人員堅決按照企業制度與國家稅制制度貫徹執行具體發票管理制度。
營改增制度實施后,作為建筑企業,為了規避風險,必須對新的財政稅收政策加以合理分析與利用,通過開拓新客戶,以此轉嫁企業風險,降低企業成本。如在流通環節可充分利用客戶進項發票,不斷提高增值稅抵扣額,也可利用相關政策,為企業挖掘和培育新客戶。我國稅費制度明確規定,“凡是獲得商務部和中國人民銀行及銀監會批準經營租賃業務的納稅單位,在動產融資中,增值稅負大于3%,企業單位即可得到一定政策優惠”[3],以此降低了建筑企業的稅費負擔。
(四)積極做好企業工程財務結算
營改增制度實施后,對于建筑企業而言,其營業業務與財務核算管理之間的關系更為密切。因此,確保企業財務管理核算制度科學實施的前提和基礎,是保證業務數據核算精準。因增值稅兼具普遍性與延續性雙重特點,如果采用不同方式對企業營業稅進行核算,則增值稅稅收就會涉及不同人群。對此,需加強對建筑企業相關崗位職員進行專業培訓,使其充分強化企業營改增制度實施后開具發票、抵扣認證、稅務申報、系統變更及繳納稅款等相關業務操作實踐技能。
其次,應在業務實施與經營過程中,注重對企業相關工程款項進行核實與結算,有效防止供應商、建設及施工單位等相互拖欠工程款項等情況出現,以此降低企業的稅費負擔。因建筑企業主要成本費用為材料設備費,因此其與營改增制度下的企業進項稅抵扣及相關稅負具有直接關系。故為了降低企業運行成本與管理風險,應轉變傳統業務經營發展理念,科學選擇材料設備供應商,并向其獲取更多的進項稅抵扣額。
三、結束語
綜上言之,營改增制度實施后,對于企業的稅負變化影響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其主要涉及企業稅負及市場核心競爭力、會計核算、財務管理等幾方面的內容。因此,在此背景下,建筑企業應積極分析營改增政策實施后對企業內、外部造成的不同影響。因勢利導、趨利避害,立足企業發展實際,緊緊圍繞國家稅制政策,通過企業內部制度改革,以此促進建筑企業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最大化。
參考文獻:
[1]郝江濤. 淺議“營改增”對建筑業的影響及應對策略[J]. 時代金融,2015,32:322-323.
[2]陳林. “營改增”對建筑業的影響及對策研究文獻綜述[J]. 財會學習,2016,10:146-147.
[3]宋紫薇.營改增對建筑業財務管理的影響及對策[J].中國市場,2015, 42: 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