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峰田
摘要:水文地質野外實習是建立水文地質專業本科生專業思維和素質的關鍵環節。本文從教學實踐出發,分析教學效果的主要影響因素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希望為提高水文地質野外實習的教學效果提供參考。
關鍵詞:水文地質 野外實習 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P62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9-0159-01
水文地質野外實習是水文地質專業三年級本科生的必修課,教學目的在于鞏固已學專業基礎知識、開拓專業視野、提高分析水文地質現象、解決生產問題的能力,并鍛煉學生意志、培養其對專業的熱愛。野外實習教學與課堂教學有較大差異,教學效果的影響因素也較多。分析主要因素,制定改進措施,對提高教學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一、水文地質野外實習教學特點
水文地質野外實習具有以下特點:首先,知識類型不同,更多地從陳述性知識轉為程序性知識。這就需要采用啟發式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因而學生的知識基礎、動手能力和學習熱情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其次,教學資源是實地水文地質現象和具體生產實踐問題,其典型性和復雜性對于教學效果具有一定的制約作用。第三,水文地質現象或問題的解釋具有多解性,因教師專業背景不同,理解和解答的深度不同,也影響著教學效果。第四,野外實習受到天氣因素制約,影響著實習內容和時間的安排,從而影響教學效果。
二、水文地質野外實習教學效果主要影響因素
影響水文地質野外實習教學效果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師素質、學生素質、教學方法、教學資源條件和天氣條件等。
教師素質:教師專業背景不同,對水文地質問題理解不同。如對溫泉成因,可從新構造控水理論、蓄水構造理論、儲水構造理論等不同角度理解,解釋難度存在差異,影響學生的接受程度。
學生素質:學生學習能力和熱情存在差異,對教學效果有重要影響。主要表現在對水文地質問題的理解和與教師的溝通程度不同。身體素質不佳或知識儲備不足,直接影響其對于問題的理解;與教師的溝通不足,將導致對關鍵環節的理解缺失,從而影響到整體理解。
教學方法:因水文地質現象具有時空四維特征,教學上需從點上的水文地質現象擴展到平面上地層露頭分布、空間上地質體三維結構,再到地下水流場時空四維結構。需針對水文地質現象特點進行教學設計,使學生逐步達到對于現象的完整認識。教學中知識點安排、教學道具運用、有效互動對于教學效果都有重要影響。
教學資源條件:野外實習旨在鞏固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并建立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故水文地質現象越典型,教學效果就越好。
天氣條件:因實習多在暑期雨季進行,若遇陰雨連綿天氣,多數路線無法出隊,造成教學時間縮短;或者因前期降水偏少,泉水干涸,都將影響教學效果。
三、提高水文地質野外實習教學效果的措施
針對以上影響水文地質野外實習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需有針對性地采取改進措施:
提高教師素養:教師需據教學內容特點完善知識結構,在保證準確性的前提下,擴展學生知識視野,拓展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路。這一方面要求教師注意拓廣自身的理論體系,一方面需互相研討以取長補短。
提高學生素養:學生在實習之前要充分復習必要的基礎知識;在實習中要預習和熟悉實習路線內容,帶著問題去觀察和思考。此外,還要考慮學生身體素質,適當安排活動量,對其身體和毅力進行合理的鍛煉,并加強溝通,使學生養成勤于思考、敢于提問的習慣。
改進教學方法:首先應重視和加強實習動員,這不但能提高學生的野外安全意識,還可使其重視和熱愛實習,保證教學任務順利完成;其次,可采用從點到面的多維教學方法,即從知識點準確解析,到面上全面踏勘,建立起水文地質現象的整體圖景。其關鍵在于從點到面的連接,需要教師用邏輯主線將知識點進行有機組織,用情感主線在關鍵節點對學生進行啟發和鼓舞,從而達到良好的互動和傳授效果。
有效利用教學資源:對已遭破壞的教學資源,可采用其他手段彌補。如采用視頻呈現原四零八溫泉泉口情景,盡可能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對于破壞嚴重的資源,需重新開辟相似的實習路線。此外,對典型教學路線,應與當地政府進行溝通,對其進行有效保護。
適應天氣條件:因天氣條件直接影響著水文地質現象尤其是泉的流量、河流水及實習路線的通過性,這就需要適應天氣條件,合理安排實習路線和實習時間,以求最大限度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效果。
四、結論
水文地質野外實習的教學與課堂教學有較大差異,主要表現在知識類型轉變、教學資源限制、現象多解性和天氣因素制約等,其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教師素質、學生素質、教學方法、教學資源條件和天氣條件等。根據野外實習教學實踐,采取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有望有效提高野外實習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肖長來,曹劍鋒,卞建民.水文與水資源工程教學實習指導[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4.
[2]武雄.水文地質專業教學實習中存在的問題初探[J].科技信息,2008.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