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彤
(201306 上海海事大學 上海)
社會輿論與民意對司法公正審判的影響
陳丹彤
(201306 上海海事大學 上海)
伴隨著司法審判活動進行的頻繁,人們對于司法活動的關注越來越多,繼而出現了社會輿論與民意對司法活動的影響,有些甚至左右了司法活動的公正。文章將從幾個案例中討論社會輿論與民意的不同含義以及其對司法公正審判的影響。
社會輿論;民意;司法公正
輿論是公眾關于現實社會以及社會中的各種現象、問題所表達的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表現的總和。[1]伴隨社交平臺的迅速發展,人們對于司法活動的關注度更高,在微博、微信等公眾平臺上發聲的機會也更多,社會輿論對整個社會的運行發展產生了更多的影響。通常我們把輿論和民意當作一回事,但實際上民意是人民群眾的共同的普遍的思想或意愿。而輿論更多時候作為一種心理狀態,語言或其他只是輿論的載體和表現形式。不少案件也在社會輿論的影響下,法官并未按照嚴謹的法律思維和邏輯思維進行最終判決,在社會中引起了廣泛的討論。本文通過幾個案例簡要陳述對社會輿論和民意對司法審判公正的影響的看法和觀點。
通常一件有重大爭議的案件,一經報道,會在社會中引起廣泛熱烈的討論,加之現今媒體在報道案件時的大肆渲染以及為博得眼球而成為“標題黨”,并不能完整真實的還原案件的事實,再加上一些涉案人物的社會背景幾經揣測,人們“仇富仇官”的狹隘心理也會作用在反映出來的輿論討論中。
曾經被稱為中國“公序良俗”第一案的瀘州繼承案,法院迫于當時的輿論壓力,將此案定性為民事活動違反公序良俗原則而判決遺囑無效,原告因為其“小三”的特殊身份而喪失了對贈予遺產的繼承權,法官沒有堅持民事活動中意思自治,在遺囑沒有其他瑕疵的情況下憑借公序良俗四字認定無效,我們講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在道德面前我們又將人三六九等,在案件中法院又站在了道德的一方,在道德評判大于法律評判的情況下,我們是否還能適用法律去保護自己的權益。從案件結束到現在,也有十余年的時間,但是縱觀社會百態,婚外情、包養情婦等現象相較于十年前絕對是增長而非減少。
再來看看另一個討論比較廣泛的案件,藥家鑫案,西安音樂學院大三學生藥家鑫開車撞到了被害人張妙,因害怕被記住車牌號而將被害人連捅八刀致死,案件一經報道便在網絡上引起了巨大的關注,加上媒體的渲染,人們認為藥家鑫有著復雜的背景,從而網絡上衍生出藥家鑫必須判死刑的輿論。量刑時會考慮到社會影響,避免人們走上違反犯罪道路。但是,這也不能成為法官審理案件最終量刑的依據,不知道什么時候平民憤成為了最主要的目的。不少人也在這場風波平息后,開始反思是否是社會輿論與民意綁架了司法活動,導致藥家鑫最后被判處死刑,并且在現行中國計劃生育的體制下,在判處死刑時是否應該考慮存留養親制度。
輿論和民意都具有以下的特點:人們并非直接接觸案件事實,通過傳聞、新聞消息的傳播獲得了信息,并沒有對案件事實有真實客觀的了解就進行了并非理性而客觀的評判。法官職業倫理要求法官要在司法行為形式上保持中立,要一視同仁對待當事人,由于信仰、教育背景、生活環境的不同,法官也有自己的主觀好惡和個人偏見,但是在進行職業審判活動時,法官就必須回歸到一個理性人的角色,摒棄好惡偏見,成為居中審理的裁判者,以平等和公允的態度一視同仁地對待各方當事人,否則就是違背法官職業倫理的表現。[2]所以,法官在審判活動中,不能以平民憤而為目的,更應該追求正義與公平。
(1)建立專門的司法資訊平臺。我國司法系統相對信息閉鎖,對于案件信息流通不暢,導致很多媒體斷章取義,或者僅憑采訪到的信息就編輯發送報道。比如之前不少媒體報道某大學生假期掏鳥窩被判入獄,文章一經報道,在微博等公開平臺引起熱議,不少人對中國法制提出質疑,不少人覺得法院、司法機關不依法行事。后來經有關部門出面解釋,以及不少網友的資料搜集,才知道這名大學生獲刑并非掏“鳥窩”如此簡單,而是持氣槍狩獵,捕殺國家珍稀保護動物。消息一出,民眾又一邊倒的支持法院判決。由此可見,我國當前信息傳播中存在不少誤區,信息不真實而引發不良的社會輿論,同時也表現出輿論與民意的不穩定性,總是容易根據事件的進展和變化而變化。所以建立一個準確有效的案件信息發布平臺是當務之急,可以有效的避免不實消息的外傳,更有利于人民群眾的監督,在這樣的機制下,產生的輿論和民意才有可能趨向于理性化,更有助于司法審判。
(2)提高法官素養、加強職業倫理培訓。法官在整個案件審判過程中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要求我們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要聆聽民意,但是司法最終目的不是為了平民憤,而是真正的正義和公平。法律不能形同虛設,不按照證據和正確量刑的考慮,而簡單聽從民意,那么司法就成為了被民意綁架的工具,而喪失其獨立性。司法審判機關還應當恪守司法獨立與司法權威的底線,司法獨立與司法權威是司法審判與網絡輿論互動的底線,對于網絡輿論大潮,司法審判機關應該有清醒的認識,不應亦步亦趨,而喪失底線。司法審判人員應當加強自身素質建設,遵守司法審判的基本原則,在法律的框架內,依法審判。[3]
(3)加強普法教育提高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如同虛設”,守法的傳統才是真正能阻止犯罪的,這種傳統又在一種深切而熱烈的信念之中植根下來,也就是,法律是世俗政策的工具,也是生活終極目的和意義的一部分。[4]所以,我們應當加強普法教育,提高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樹立正確的社會輿論導向和正確的民意,更有利于司法活動的開展與進行。
[1]陳力丹.輿論學—輿論導向研究,1999:11
[2]劉正浩,胡克培.法律倫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3]馬夢馳.網絡輿論視野下的司法審判.法律雜談,2016(01):251
[4]賀艷梅.司法與民意在刑事審判中的沖突及其對策探究——藥家鑫案引發的思考,2012(21):52
陳丹彤(1993~),女,漢族,甘肅省蘭州市人,上海海事大學法律碩士專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