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姆措 何圣麒
(610041 西南民族大學 四川 成都)
論事實收養
拉姆措 何圣麒
(610041 西南民族大學 四川 成都)
收養,是公民領養他人子女為自己的子女的法律行為,分為法定收養和事實收養。事實收養是指雙方以父母子女關系相待長期共同生活,但未辦理公證或其他合法手續的收養。事實收養問題的形成有多方原因,群眾的法制觀念,收養、戶籍和教育等制度改革與完善,以及政府部門的執法力度都有著密切的關系。本文在分析我國現階段的事實收養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解決途徑,希望能夠對于改善事實收養問題有所幫助。
收養;事實收養;主要原因;解決途徑
收養制度在我國歷史久遠,隨著時代的變遷,收養的內在要求在不斷的變化,為了規范收養行為,我國先后頒布了《收養法》、《收養子女登記辦法》等相關的法律。但是,但由于民間收養歷史悠久、傳統觀念影響深刻等因素,事實收養問題突出、矛盾不斷,亟待解決。
事實收養,是指未經登記或者公證的收養行為,即欠缺合法收養的法定程序性要件,其具有二個方面的特征:一是收養人與被收養人之間有收養之實,二是收養人與被收養人之間無收養之“名”,即法律之名。眾所周知,任一社會行為的出現都不是平白無故的,事實收養也是如此,事實收養普遍產生的原因涉及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法律等多個方面,簡要概括如下:
(1)法律對事實收養行為不予承認。我國《收養法》明確將登記作為建立收養關系的唯一法定形式,在形式上否定了事實收養的存在,《收養法》對收養人條件的規定限制了不合條件的收養行為得到法律確認,進而造成事實收養普遍的問題。例如《收養法》規定收養人應當年滿三十周歲,這就使得某些夫妻雙方共同收養的情形出現了問題:一方因年齡偏大急于收養孩子,而另一方卻因年齡不夠無法登記,最終形成事實收養。
(2)傳統觀念的影響。中國古代的收養制度主要受道德觀念束縛,古代當政者沒有就收養制定相關的法規,子女的收養僅以“私證”、即在當事人間達成合意即可成立,在長期以來形成的社會習慣影響下,民眾普遍缺乏收養需要到民政部門進行登記的意識。
(3)普法宣傳工作的欠缺。《收養法》頒布實施僅10余年,普及力度還遠不夠。國家在頒布法律后,地方基層缺少對法律的普及以及宣傳工作。導致群眾關于收養的法律意識淡薄,未認識到收養的真正法律意義,對收養登記的效力、收養的手續等問題也缺乏基本的了解。
(4)違法收養責任追究制度的欠缺。收養制度涉及的不只是對收養關系當事人之間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調整,還涉及對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保護,以及對遺棄、拐賣兒童等違法行為的預防、制止。但現行收養制度對當事人不符合《收養法》規定而形成的事實收養以及雖符合條件但不依法登記而形成事實收養關系等違法收養行為,并沒有相關的懲治規定。責任追究和執法矯正機制的缺乏,使得已經形成的事實收養得不到妥善解決,新的事實收養卻還在不斷發生。
(5)政府救濟的有限性。對事實收養行為的徹底杜絕要求政府必須提供數量充足且設施完善的福利機構,有足夠的人力、財力能承擔起對大量孩童的監護職責。但我國目前的社會福利制度在盡量做到面面俱到的同時仍有很大的空白和不足,社會福利水平不均衡,政府救濟的有限性使得對這些未成年人的照顧仍得依賴于社會力量。
事實收養行為及其產生的法律后果若不能得到及時、合法地處理,既有損相關當事人的合法權利,也不利于構建和諧社會,因此筆者在此對事實收養普遍存在的問題提出下列解決建議:
(1)完善有關法律制度。完善有關設立收養關系的登記、違規收養的懲治等方面的相關規定,明確計生、民政等相關部門的執法職責,各相關部門要建立收養登記綠色通道,同時加強部門之間的溝通與聯系,提高辦事效率、減輕收養人負擔。完善收養的立法、司法系統,才能很好的解決事實收養不斷發生的問題。
(2)放寬收養門檻,下調收養登記的條件。新《婚姻法》對登記審查條件放寬的成功,給收養制度改革提供了借鑒。《收養法》對收養相關的限制條件也可以適度的放寬。比如可以適當降低養者須年滿三十周歲的限制,同時可以仿照國外以及港臺地區有關收養的法律,逐步取消《收養法》對“無子女”條件的限制。
(3)對既存的事實收養,應區分不同情況分別采取不同的措施解決。對于社會上已經存在的事實收養,需根據實際分情況處理。比如針對《收養法》實施前收養的棄嬰、兒童以及社會福利機構的孤兒或已建立長期事實收養關系但難以落戶的收養家庭,收養人可持有關材料辦理事實收養公證,收養人憑《收養公證書》向公安機關提出落戶申請,辦理落戶手續,保障被收養人權益。
(4)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提高公眾依法收養的自覺性。加大對收養法律制度的宣傳教育力度,提高群眾的法治意識才可能從根本上根除不規范的事實收養大量產生的現象。
事實收養是一個長期存在的社會問題,它的存在對社會和諧構造成了影響,對法治社會的建設也有一定的阻礙,其行為及其產生的法律后果若不能得到及時、合法地處理,既有損于貫徹執行收養法的嚴肅性、損害相關當事人的合法權利,也不利于構建和諧社會。因此筆者認為,應當從加大法治宣傳、完善相關問責制度、提高政府救濟能力等方面進行改進才能根除不規范事實收養大量存在的社會現象。
[1]巫昌禎.《婚姻家庭法新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2]王德剛.《婚姻法學》.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3]《關于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子女撫養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最高人民法院
拉姆措(1993.5~),女,藏族,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鄉城縣人,法學碩士,單位:西南民族大學,研究方向:民商法學。
何圣麒(1993.10~),男,漢族,湖北省仙桃市人,法學碩士,單位:西南民族大學,研究方向:民商法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