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菊
(271000 泰安市委黨校 山東 泰安)
定分止爭話仲裁——仲裁的特點與優勢
劉 菊
(271000 泰安市委黨校 山東 泰安)
人類社會在日常生活生產中不可避免的會產生糾紛和矛盾,與此同時,人們也發明了各種解決矛盾和糾紛的方式方法,其中法治就是化解紛爭的重要方式。
法治的一個基本作用就是定分止爭。定分止爭源自《管子·七臣七主》:“法者所以興功懼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定分就是要明確權利,止爭就是要化解并止息紛爭。法治通過制定良法確定權利義務、認可公序良俗和商業慣例、設定程序,指引人們的行為,預防紛爭并提供解決紛爭的規則;法治又通過對法的實施和遵守來解決具體紛爭。
訴訟和包括仲裁在內的各種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都屬于對法律實施的范疇,它們的基準和目標同樣是都是化解矛盾、使糾紛案結事了,達到定分止爭。
仲裁是指發生糾紛的當事人自愿將糾紛交給中立第三方進行裁決的制度,是一項非訴的糾紛解決機制。
仲裁歷史久遠,在解決紛爭機制中占據了重要角色。在我國,早在部落時代中,就有遇到糾紛請德高望重的年長者居中決斷的事例。國外的仲裁起源于古羅馬, 形成發展于英國、瑞典等國。西方的仲裁主要應用于商事領域,后來逐步演變為國際上解決經貿糾紛的慣用方式, 最終作為一種法律制度確定下來[1]。
仲裁權最初來自當事人的授權和約定,屬于民間性質,后來各國通過立法來確認并規范仲裁行為,從法律層面對仲裁程序給予支持,賦予仲裁裁決強制執行力,使得仲裁既反映了當事人意愿,也有了公權力保障,在化解紛爭尤其是化解財產性糾紛中的優勢愈發突出。隨著國際貿易頻繁化,各國逐漸相互承認并執行外國仲裁裁決,仲裁出現了國際化趨勢,例如《承認及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有100多個締約國。有了廣泛的締約基礎,涉外商事糾紛就更傾向于仲裁解決模式。因此,仲裁無論是在解決內國糾紛還是涉外糾紛中,都已成為定分止爭的重要渠道。
當前,我國實行的是包括訴訟、仲裁、調解、行政裁決等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來處置矛盾和糾紛。其中,仲裁在定分止爭中發揮的作用不容小覷。我國《仲裁法》自1995年實施以來,我國仲裁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定紛止爭功能。例如仲裁的年受案量從1995年的千余件增長至2014年11萬余件,年受案標的額從幾十億元增長至2600億元[2],仲裁質量頗受好評。
但毋庸諱言,與訴訟和其他糾紛解決機制相比,由于我國市場經濟發展歷史較短等原因,人們的仲裁意識顯然較低,普遍存在著對仲裁的特點與比較優勢認識不足的現象,因此,有必要對仲裁在解決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性糾紛方面的特點和優勢做一個簡單梳理。
(1)尊重當事人意愿。仲裁制度的本質就是民間性和契約性,是自發的約定第三方解決爭端的機制,帶有很強的私權特點。與訴訟的被動性不同,仲裁能有效的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主要表現為:一是當事人有權約定是否通過仲裁解決糾紛;二是當事人有權選擇仲裁委員會,不受級別管轄和地域管轄的限制,例如浙江某建設公司與江蘇某開發公司在濟南施工,如發生施工合同糾紛,當事人雙方完全可以約定由泰安仲裁委仲裁解決;三是當事人有權各自選定仲裁員;四是當事人有權選擇是否以開庭方式解決糾紛;五是更多的適用各類商業規則;六是當事人對爭議解決結果的形式有選擇權,既可以選擇仲裁調解書形式,也可以選擇仲裁裁決書形式結案等。概括講,仲裁制度的設計理念就是以尊重當事人意愿為中心的,符合商業性、財產性糾紛的解決規律。
(2)高效靈活。仲裁的高效靈活主要表現在:一是一裁終局。仲裁裁決自作出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不存在訴訟程序中的二審和再審程序,效率不言自明;二是許多程序可以由當事人協商確定,自然更加靈活。
(3)經濟實惠。解決糾紛的成本是當事人考慮的重要因素。相比訴訟中繁雜程序來講,仲裁的一裁終局制度及仲裁程序的靈活性,可以為當事人節省時間和費用。
(4)保護隱私及商業秘密。訴訟的審理和裁決是以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的。而仲裁恰恰相反,仲裁的審理和裁決是以不公開為原則,以公開為例外的。有的仲裁規則專門規定保密制度。仲裁的這種制度設計能夠有效的保護當事人在糾紛中展現出來的隱私和商業秘密。特別有利于科技含量高的知識產權糾紛領域。
(5)專業性較強。主要體現在仲裁員的專業性強。一是對仲裁員的專業條件要求高,設置了專業職稱、工作年限等要求,保障了仲裁員的專業水平;二是仲裁員選聘領域廣泛,既有法律領域的,也有經貿、工程、技術等領域的;三是允許當事人自行挑選仲裁員。這樣就可以針對不同的糾紛和當事人的想法,由具有相關背景的仲裁員審理的情況。
(6)仲裁過程及結果有法律保障。眾所周知,訴訟產生的判決書或者調解書具有強制執行力,訴訟外的許多糾紛解決機制所產生的結論缺乏法律保障,例如人民調解下所達成的協議是無法強制執行的。但仲裁作為一種訴訟外的糾紛解決機制,不僅具有尊重當事人意愿的契約性,還有國家權力的有效介入,仲裁過程和結果具有法律保障。仲裁過程中,仲裁當事人依法可以申請財產保全和證據保全[3];仲裁裁決后,當事人應當履行仲裁裁決,如果一方當事人不履行,另一方可以向法院申請執行,法院應當執行[4]。
環顧世界其他國家,以國家強制力保障仲裁意愿及仲裁結論具有執行性,是仲裁有別有其他非訴訟糾紛解決渠道的重要特征。
(7)仲裁裁決更方便域外承認與執行。一方面仲裁所具有的民間性、協商性因素使得涉外仲裁越來越受歡迎,成為國際上廣泛采用重要爭端解決渠道,另一方面我國已經加入《承認及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這為我國仲裁裁決及國外仲裁裁決的相互承認和執行提供了保證。
[1]于洋,田知密.《論仲裁制度的特點及其在中國的發展》.社科縱橫, 2007第9 期
[2]萬學忠.《仲裁法實施20年的理論與實踐》.法制日報,2015-09-02
[3]《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第28條、42條
[4]《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第62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