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佳偉
(110136 遼寧大學法學院 遼寧 沈陽)
經濟法視野下的懲罰性賠償制度探討
段佳偉
(110136 遼寧大學法學院 遼寧 沈陽)
懲罰性賠償制度屬普通法系國家創制,但在立法、司法與執法中并沒有在制度層面上對懲罰性賠償做出規定。懲罰性賠償制度似乎與現有的法律體系有較大的沖突、分歧和沖突。鑒于此,一直以來許多學者試圖通過各種不同法律體系對此展開研究和論及,并取得一定的成就。本文主要從經濟法的視野,依據經濟法的公平、實質的理念和原則,展開深層次的分析,并對我國懲罰性賠償制度進行思考。
經濟法;懲罰性賠償;法律適用
懲罰性賠償制度首先由普通法系的各個國家制定適用,但是在眾多大陸法系國家中一般不認可懲罰性賠償制度,因而在法律制定、實施和監督的過程中均沒有對此制度有一個較為明確的規定。這是因為懲罰性賠償制度從制定和開始實施之日起,就一直受到外界的質疑,理論界及相關人員對其存有較大的爭議,司法在實施和監督過程中也有很多的困惑。一直以來,大多理論界相關學者傾向于把懲罰性賠償看做法律意義上的民事制度進行區別和對待,然而從懲罰性賠償所具有的功能及性質的角度來看,懲罰性賠償制度和經濟法的相關理念似乎更加契合。本文主要以經濟法的視野來對懲罰性賠償制度進行重新定義,從而為懲罰性賠償制度在經濟法中的運用找到理論依據。
(一)懲罰性賠償的定義
懲罰性賠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也被稱為是示范性賠償或者報復性賠償,是在補償性賠償的基礎上建立的,懲罰性賠償是依照法庭所判決的賠償數值,然后對超過實際的損害值進行賠償。懲罰性賠償成立于當被告具有惡意、欺騙、草率、輕浮或濫用職權等性質時,原告受到侵害,此時法院將判給原告一定的超過實際損害的賠償,其目的主要在于阻遏和懲罰違法行為。
懲罰性賠償應當包含以下幾點:①懲罰性賠償具有法律性質,應當是被告人對自己的違法行為所承擔的后果;②懲罰性賠償的執行形式是要求被告人繳納法院判給原告超出實際損害的金額;③懲罰性賠償的制定與實施應當是以維護公共利益和維持社會秩序為最終目的的。因此,懲罰性賠償最為本質的定義就是為了維護民眾及公共的利益,維持社會和諧,而對那些危害民眾及公共利益的人和行為,給予一定的強制懲罰。
(二)進行懲罰性賠償的目的
懲罰性賠償的制定與實施應當是出于三種目的:阻遏、報應和加重賠償。有相關研究者通過大量的判例分析,認為可將懲罰性賠償的目的歸納為七點:①對被告的懲罰;②進一步防止原有行為人再次出現不當行為;③起威懾和震懾行為人的目的;④維持社會秩序和保證社會和諧;⑤有效的鼓勵每一個人的監督;⑥給予被害人相應的損失補償;⑦繳納所有律師費。但是無論實際的案例怎樣,懲罰性賠償的最終目的就是為社會服務,維護社會的和諧和秩序,最大限度的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
懲罰性賠償的適用范圍有以下幾種:
(1)應受懲罰的行為:道義上的惡性是判斷相關行為是否應受到懲罰的重要前提條件,而這種道義上的惡性,往往是那些有損民眾及社會利益,造成不良影響的行為,平常所見的故意傷害或者是有較大過失的行為。
(2)一般過失:過失一般有兩種,一種是打破有明令顯示的條紋規則而導致他人受到損害;另外一種是打破沒有明令顯示的規定而導致他人損害的行為。前者像交通事故而后逃逸,后者如過失致人傷害。主觀上的惡性只是進行懲罰性賠償實施的一個原因,但是理論上若逃避概率較大,任何一種行為上的過失,就算沒有主觀上的惡性,也一樣要承擔懲罰性賠償,這是這種制度的靈活性所在。
(3)逃避行為:通常導致逃避概率的出現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原告很難確認自己是否確切受到了某種傷害,比如認為某種環境污染而導致本人身體出現不適或者是其他疾病,但是受害人又不能指出確切的證據和解釋;二是受害人受到了侵害,但是不能及時發現或則很難發現行為人;三是受害人在已經知道侵害的發生或者行為人時,但由于無力承擔相關的訴訟費用而放棄訴訟。逃避行為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逃避懲罰的某種可能性,從而會對懲罰的震懾效果產生影響,進而又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相關部門在案件的處理上的投資浪費,造成對社會的不良影響。
(4)侵害行為難以較充分補償:在民事糾紛中,經常會發生一些補償得不到相關人員的滿足的情形,其中一部分因為這些情形缺乏客觀證據而最終難以得到法院的支持,例如精神上的侵害或者是潛在可能的損害,也有部分原因是這些損失很難進行統計。
(5)訴訟障礙和風險外化:訴訟障礙是一種容易造成較大逃避概率的行為,因而為了達到法律規定的是損害最優化,此時有必要對相關行為人施加懲罰性賠償,從而恢復人們對某種行為的規避。風險外化通常出現在雇傭雙方,在進行某項具有風險的工作,逃避由此而帶來的賠償責任。
(6)特定違約:侵權案件除外,某些特定的違約也有可能滿足懲罰性賠償的原則,進而適用懲罰性賠償。
適用懲罰性賠償的原則應當滿足以下三種:一是損社會及大眾利益;二逃避可能的法律責任;三獲得的非法收益超過對受害人造成的損失。
(一)大陸法系采納懲罰性賠償制度的背景條件
我國采用大陸法系,一直以來大陸法系國家對懲罰性賠償制度排斥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其一直堅持劃分公私法職能,主張公司法分開,普遍認為懲罰性賠償體制應當隸屬公法的范疇,而私法的職責在于對當事人之間的利益進行均衡劃分,主要是注重補償而不是懲罰,一般是對受害人給予權利上的支持和補償。但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相關法律理念及制度的深化改革,法律上的公與私之間的劃分界限越來越模糊,逐漸形成公法的私法化、私法的公法化、公與私相互交融的現象在理論界逐漸被廣泛的接受和認可,尤其是對于經濟法、社會法等相關法律分支的衍生出現,導致公與私之間的界限被進一步的模糊,因此許多采用大陸法系的國家及地區開始在適用于本國法律的基礎上,逐漸將懲罰性賠償的相關制度和理念與本國現有法律體系進行融合,如日本、臺灣地區等。
(二)我國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確立
大多數從屬大陸法系的國家都在懲罰性賠償的問題上持有保留態度,我國也是一樣,一直以來我國只是采用實際損害實際賠償的原則,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在我國的逐步確立,逐漸打破原有的計劃經濟模式,市場經濟表現出強大的生機和活力,但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會伴隨有很多問題出現,往往是那些處于弱勢地位的人群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大量違法行為滋生,嚴重影響市場的公平運行和效率,最終必將影響到國家的利益。
隨著許多大陸法系的國家對懲罰性賠償制度的采納和運用,我國的法律制定者開始思考如何在滿足我國國情的前提下將懲罰性賠償制度與我國法律進行融合。直到1993 年10月頒布,而在1994年 1 月 1 日進行正式施行的《消法》才真正實現了我國作為大陸法系而進行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合理采納和運用,該部法律的第 49 條規定對于提供相關商品或服務存有欺詐行為的,除了對受害者進行損失賠償,還要求增加賠償消費者購買的商品價款或享受服務費用的一倍,這一規定為我國現階段的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制定和實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經濟法是在國家為了對市場進行宏觀調控,彌補市場漏洞和失靈而制定的能夠是國家進行對市場進行干預的具有掌控全局和社會公共利益的一系列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經濟法摒棄傳統民商法的形式公平和平等,更加重視實質上的公平與平等,懲罰性賠償與經濟法原則之間的相關性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懲罰性賠償體制的存在將在很大程度上對社會資源進行優化配置:社會資源的所具有的總量應當是相對恒定的,所謂的資源優化配置是指資源在整個社會市場的生產和再生產的各個環節能夠實現最大化、最合理的調控。但是市場中往往存在經營者的不良欺詐、生產或售賣不滿足食品安全質量的某種食品或次品,這不僅消費者利益產生了巨大的損害,而且會極大地擾亂市場健康的競爭秩序,相關違法經營者利用市場監管的漏洞,從事各種違法經營活動,以低成本換取巨額利潤,進而惡性的侵占市場份額,打壓合法的經營者,這嚴重擾亂了市場對資源的基礎性配置,導致有限的社會資源在市場的分配中發生嚴重的傾斜,不能達到最為合理的配置流通。
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制定和實施,對于這種違法的經營行為是一種打壓,極大地遏制了進行從事此類擾亂市場秩序的違法行為的發生,從而對受害者的利益進行最大程度的保護,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實施過程中充分表現出懲罰、震懾、賠償及鼓勵的功能,有利于資源的合理有效的調控和配置。
第二,懲罰性賠償并不是市場長期作用的產物,而是國家相關機對商品市場進行適度適時的干預的重要體現:政府的適度干預是指對社會經濟發展所進行的一種適度適時的調控,最大的目的是防止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失靈。市場不但是萬能的,而且也是絕對自由的,國家在市場經濟的發展中進行行監督和合理調控,適度適時的調控和干預能夠彌補市場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有利于市場進行資源的合理調配,向著最有效的方向配置,從而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懲罰性賠償制度是國家進行市場監管所制定的法律制度,國家不可能放任市場的完全自由,而是以一定的方式對市場進行干預,通過對市場中相關的違法行為主體進行超出損失的倍額罰款和威懾作用,在制度層面上對市場進行各主體進行監管,從而防止市場調節失靈,促進經濟社會的平穩發展。
第三,懲罰性賠償與經濟法在社會本位原則上是相適應的:社會的本位就是要以社會為本,最大程度的滿足社會的公共利益,這將說明經濟法進行保護的權益不是國家亦或是個人的利益,而是將社會最根本的公共利益作為本位,以平等公平為基本原則,將社會市場中處于形式意義上的平等的弱勢主體進行傾斜性的保護。懲罰性賠償制度主要是通過提高違法行為的成本,對市場的違法行為堅決打擊,產生實質意義上的威懾效益,以維護市場的經濟秩序、良性競爭、社會的公共利益以及社會本位的角度,對消費者利益以及市場上的弱勢群體進行傾斜性的保護,建立并維持良好的市場經濟秩序,從而實現社會總資本的不斷增值以及社會整體福利最大化,對社會的本位進行最好的體現。
第四,經濟法中所注重的公平原則與懲罰性賠償密切相關:公平與民主在經濟市場中同樣并重,公平和民主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公平是經濟法的原則之一,切實保證市場的主體能夠在同樣的法律環境下最大程度的實現以價值規律為基礎的各方面利益平衡。但是某些市場主體以欺詐、生產或銷售不符合安全質量要求的食品等違法行為,以低成本謀取巨額的利益,這是對背市場的公平競爭和誠實守信的不良背叛,毫無市場精神可言,往往是違背價值規律的相關要求,這是對經濟上的公平原則進行最直接的踐踏。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確立正是對這種違法行為,有損市場公平的有力回擊,從而捍衛了經濟公平、民主的底線和原則。
懲罰性賠償制度在我國的制定和實施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指導意義,但作為一項法律制度,必須是完善、嚴謹和合理的,懲罰性賠償制度在我國的制定和實施還有很多的問題需要解決。筆者以經濟法的基本理念為出發點,主要探討以下幾個問題。
制度的適用前提:補償性賠償的原則應當強調雙方平等,處理的是相關主題之間的各種利益關系,必須始終秉承“有損害必須有賠償,賠償必須公平”的原則,此時就是對損害進行公平的賠償。
賠償標準:懲罰性賠償制度的職責并不在于賠償原告的損失,而在于對違法行為的威懾和阻遏,但是我國的懲罰性賠償制度標準過低,強度不高。
知假買假:知假買假是在明知產品質量存在問題的情況下仍然購買該產品的行為,這種行為并不應該得到法律的支持,而這類消費者也并不屬于真正的消費者,此時需要充分發揮懲罰性制度的懲罰與恐嚇功能,阻止相關違法行為的發生,同時需要在相關配套法律法規中對知假買假行為做出明確的規定。
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確立對于維護我國民眾的利益以及維持社會秩序和實現國家長治久安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是值得法律制定者和實施者予以重視的問題。但是我國懲罰性賠償制度還不夠完善,存在許多方面的問題,因而需要不斷地完善和補充,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要求,我國的這種制度將會進一步的發展成熟。
[1] 鄭旭文.法律解釋的科學主義解構[J].中南大學出版社.2012,(6)
[2] 吳澤勇.中國法上的民事訴訟證明標準[J].清華法學.2013,(3)
[3] 廖文斌.我國引入懲罰性賠償制度之否定[J].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12)
[4] 張新寶,李倩.懲罰性賠償的立法選擇[J].清華法學.2009年(6).
[5] 楊立新.對我國侵權責任法規定懲罰性賠償金制裁惡意產品侵權行為的探討[J].中州學刊.2010(12).
段佳偉(1994~),男,漢族,遼寧盤錦市人,遼寧大學法學院2016級在讀法律碩士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