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美娟
(河北廊坊市第十二中學)
淺談農村初中生物校本課程的實施策略——以《居住與健康》專題為例
井美娟
(河北廊坊市第十二中學)
以農村中學初中生物校本課程為契機,結合課題組教學工作,對校本課程實施中涉及的傳統講授、自主探究、合作互助、綜合實踐等教學方法的運用進行詳細闡述,并提出下階段課題組的工作重點。
校本課程;實施策略;教學方法
校本課程是根據國家教育目的和地方教育要求,由學校教師對本校的環境因素和學生的實際需求進行分析,針對本校學生進行編制、實施和評價的課程。校本課程的核心是校本課程的實施,本文僅針對本校初中生物校本課程——《居住與健康》專題實施策略進行詳細論述。
施良方教授在《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和問題》一書中把課程實施歸結為兩種基本方式,一種是把課程實施看作“變革”,一種認為課程實施即“教學”。汪霞教授的觀點比較有代表性,她認為課程實施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實施過程中必然涉及實施者的課程理念和個性化的工作,甚至涉及對課程方案的調整、修改和補充。
本文非常贊同課程實施的動態性,認為校本課程實施是將提前編制好的教學設計或教學任務通過各式各樣的教學活動,達到預期課程目標,實現課堂高效的過程。所以,校本課程實施既是一個學習和理解的過程,也是一個創造和完善的過程。
1.課程實施與教學
課程是一個大的連續體,包括計劃、實施、評價等多個環節。校本課程的實施需要全體師生探求一個為達到教育目標,且行之有效的校本化、高效的方法和手段,而課堂教學就相當于課程實施的核心環節和整體途徑。
2.校本課程的教學方法
校本課程的教學方法是實施校本課程的重要手段,教學目標是通過具體的課堂教學實現的,課堂中所選用的教學方法不但要符合學科的特性,還要與課題內容相契合。如,在《居住與健康》專題中,所選用的教學方法要具有開放性、實踐性和體驗性,強調學生在課堂中的自主探究、合作互助和綜合實踐,以此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空間分析能力和互助合作能力。
在課堂授課過程中,授課教師組根據專題特性,對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進行綜合分析,不同課程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詳見下表。

《居住與健康》專題教學方法統計
在具體的課程實施過程中,主講教師針對每節課的特色和學習目標,不同的課型采用了不同的教學方法:
(1)傳統講授——講座、報告、視聽、微課
傳統講授方式是以學習知識為主的教學方法,在“環境保護的歷史沿革”一課中,采用傳統講授方法,在有限時間內向學生傳輸大容量的知識,激發學生對某一現象或話題的興趣,幫助學生系統地組織學習,以時間為軸,羅列不同國家和地區在環境保護方面做出的努力和貢獻,讓學生從根本上認識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2)自主探究——探索、發現、展示、獨立研究
自主探究法是以滿足個人需求和興趣為主的教學方法,在授課過程中,教師首先要課前設疑,提出一個或幾個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鼓勵學生通過收集和處理信息,對所得資料進行研究分析。在學習“汽車尾氣危害”和“農村環境問題”兩課時,學生通過各種方法收集信息資料后,教師再從理論的角度進行詳細闡述,針對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全體師生共同參與,深入探索,使學生能針對某些問題深入探索。通過人人參與,讓學生體會環境污染的危害,從而使環保的觀念深入人心。
(3)合作互助——實驗、角色扮演、動手操作
合作互助式學習法是以培養學生能力和品質為主的教學方法,是生物校本課程課堂教學中使用較多的一種方法。通常以6人為一組,引導學生對事先布置的問題進行討論,并派代表回答。課堂過程中,教師精心設計討論題目、把握討論的進度、引導討論的方向,鼓勵人人參與。如,在“制作臥室小飾品”和“廢舊電池的回收與處理”活動課中,學生活動多樣,并對工作進行明顯的分工,達到課堂高效的同時,也鍛煉了學生動口、動腦和動手能力,讓學生學會與組員合作、互助、分享。
(4)綜合實踐——小組調查、共同研討
綜合實踐法是以參與社會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強調小組自始至終的合作與進步。通過查閱二手資料、書面問卷調查、關鍵人物談話、小組座談等方式,全面而系統地收集各方面信息,并通過科學地分類、整理,適時進行定性與定量分析,進而得出解決途徑或科學結論。在“農村庭院設計”和“對比家鄉的今天和明天”綜合實踐課中,通過全體師生共同參與,學生獲得調查和解決問題技能的同時,也讓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提高自學能力、讀圖識圖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小組合作能力和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
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在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客觀分析現狀,并努力尋求突破口,賦予新的發展內涵。學校課題組下階段將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重點研究和突破。
(1)繼續深化“主動學習、自主發展”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使之形成系列、形成特色、更富實效。
(2)繼續完善自主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在根據學生發展實際現狀,不斷修訂、完善自主教育目標體系的基礎上,調整自主教育課程建設方案,使之更具針對性、體現層次性、確保有效性。
(3)繼續關注學生的個別差異。尤其是面對學校中的“特殊”,如何針對具有文化差異、家庭背景差異的學生設置相關個別化、個性化的課程,滿足他們的成長需求,真正體現教育公平。
[1]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2]汪霞.課程實施: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J].教育科學研究,2003.
[3]李艷.高中生物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D].華東師范大學,2006.
[4]王斌華.校本課程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注: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課題(13040140)研究成果。
·編輯李琴芳
井美娟(1984—),女,河北廊坊人,理學碩士,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