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俊群
小學數學學習,最根本的是學習數學計算能力。因此,培養小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是教學的基本任務之一。計算教學直接關系到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掌握,關系著學生觀察、記憶、注意等能力的發展,關系著學習習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際淺談了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計算能力。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計算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計算教學是相對較枯燥乏味的,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首先要培養學生的計算興趣,調動他們的計算積極性。如在教學“混合運算”的時候,動畫出示在圖書閱覽室,上午53人在看書,走了24人,再來了38人。用動畫的形式,讓學生輕松進入了加減混合的學習,并且在動畫中,理解運算順序。實踐證明,在計算教學中,若能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則能讓學生學得輕松,又學得扎實,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低年級的計算方法教學中,我們一定要采取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計算教學不再枯燥乏味,變得生動有趣。
二、養成習慣,培養學生計算能力
習慣的養成對提高學生計算能力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良好的計算習慣要從一點一滴抓起,那么在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應該培養學生哪些良好的計算習慣呢?
一是認真讀題的習慣。低年級的學生在學習了加減乘除以后,常會把運算符號看錯。尤其在學習了除法乘法以后,如果作業中突然參加一些加減法,就很容易犯錯。如何來預防這樣的錯誤出現,我覺得在一開始進行加減法計算時,就要養成學生讀算式的習慣。我常要求學生在心里默默讀一遍這個算式,然后再進行計算,而不是盲目地進行計算。而在教學兩步計算的綜合算式時,我更要求學生們先把綜合算式讀一遍,看清楚運算符號,然后再把運算順序用畫線的方式把第一步給畫出來,這樣一來,數字、運算符號和運算順序就都不會出錯了。認真讀題是正確計算的重要前提,單讀題很枯燥麻煩,越粗心的學生越不耐煩做這些。因此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們對計算要有信心,要有耐心,不厭煩,在長時間的訓練中慢慢養成認真讀題的習慣。
二是認真書寫的習慣。在低年級的計算教學中,已經要求學生能夠擺豎式計算、遞等式計算,以及有余數除法的擺豎式計算。這些計算的書寫格式將在接下來的數學學習中陪伴很長時間。這就需要在一開始養成學生認真書寫的好習慣,要求學生作業和練習的書寫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要規范。對題目中的數字、小數點、運算符號的書寫必須規范,數字間的間隔要適宜。
三是打草稿的習慣。很多高年級的學生都會出現懶惰的現象,對于計算題往往喜歡口算,而不習慣利用草稿紙。這樣的習慣,其實需要在低年級的計算教育中就時時滲透。針對這種情況,我要求每名學生要有一本草稿簿,草稿上排豎式也要條理清楚,數位要對齊。我還經常不定時地檢查學生的草稿簿,表揚準確認真的同學,促進學生養成打草稿的習慣。
四是認真驗算的習慣。檢查計算結果是否正確,最好的方法就是驗算。為培養學生的驗算習慣,我要求學生作業完成后要作自我檢查,驗算。如擺豎式計算的題目,我就要求學生進行驗算。計算結果出來以后,再反過來計算一下,不要怕麻煩,一定要及時發現和糾正錯誤,保證計算結果正確。但驗算較麻煩,學生往往不情愿做,所以就需要教師經常訓練。
三、領悟算理,提高計算能力
算理其實就是計算過程中的道理,明白了算理就明白了為什么這樣計算。因此只要學生頭腦中算理清楚,計算起來就有條不紊。那么,怎樣讓學生理解計算中的算理呢?小學低年級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同時伴有一定的直觀動作思維。因此,在低年級計算教學中,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必要的直觀操作,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活動中理解和掌握算理,發展數學思維。
計算需要仔細、謹慎,培養這些好習慣,需要從點滴做起。我們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要采取多種合理的方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對計算產生濃厚的興趣,養成好的計算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