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珍
【摘要】目的 評價I期心臟康復訓練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對其進行隨機分組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例。對患者進行常規康復治療,并對觀察組患者再實施I期心臟康復訓練,分析兩組患者療效。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為(15.2±1.4)天;對照組患者的住院時間為(20.8±2.4)天,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患者進行為期3個月的隨訪,觀察組患者的急性心肌梗死再發率為0%;對照組患者的急性心肌梗死再發率為1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I期心臟康復訓練可縮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住院時間,降低后期疾病再發幾率。
【關鍵詞】I期心臟康復訓練;急性心肌梗死;療效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02.0.02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上的常見疾病,近年來因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發病率上升,使得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病率也呈明顯上升趨勢[1]。急性心肌梗死具有一定的危險性,若不對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可威脅患者生命。但現代醫學中,隨著對心肌梗死研究的不斷深入,對于送診及時患者可獲得相應治療,生存率得到明顯的提升[2]。因此臨床上對于心肌梗死的治療重點轉移至如何更好的促進患者康復中。I期心臟康復訓練在臨床上逐漸獲得廣泛應用,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早期訓練,可幫助心臟更好的“減壓”,同時也可獲得更好的預后[3]。在本次調查中,筆者就I期心臟康復訓練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進行分析,并作下述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急診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以隨機分配法對其進行分組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40~75歲,平均年齡為(60.2±2.5)歲;心功能等級劃分,Ⅰ級患者23例,Ⅱ級患者17例。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為40~75歲,平均年齡為(61.1±3.0)歲;心功能等級劃分,Ⅰ級患者22例、Ⅱ級患者18例。對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嚴重程度等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入院后均對患者進行急救處理,而觀察組患者在治療基礎上加以I期心臟康復訓練。具體情況如下:
1.2.1 入院當天
在患者入院當日,指導其需絕對靜臥,由院方指導患者完成各項必要的檢查,包括心電圖檢測、血壓檢測等。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病房內的基本環境,告知患者后期的檢查及治療手段,幫助患者有所心理準備。每日由患者家屬或護理人員協助其進行被動運動,如屈伸下肢、抬高上肢等協,幫助患者及早的進入訓練過程中。
1.2.2 入院2~3天
患者因行動限制,許多相關事宜需在病床上進行。指導患者自主進食,可在病床旁邊放置患者喜愛的書籍或收音機,患者在無聊時聽音樂。若患者想進行沐浴,可指導家屬先將室內溫度升高,后準備熱水直接對患者進行擦洗,協助患者更換干凈舒適的衣物,增加患者的舒適度。向患者講解心肌梗死的相關病癥知識,希望患者不要緊張,能夠配合醫師等完成各項治療。
1.2.3入院4~6天
逐步引導患者坐臥于床上、床邊坐、下床站立、病房內行走。訓練需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患者不可過度勞累,在適當的運動訓練后,患者可休息10 min左右,避免加重負擔。告知患者心肌梗死誘病原因、希望患者能夠改善以往不良的生活習慣,如戒除煙酒、放松身心,更好的控制疾病復發。
1.2.4 入院7~8天
該階段內,患者應該能夠自己進餐,下床步行70~150 m左右。為了幫助患者更好的改善心態,可以允許患者會客,并根據自身情況進行一些相應的運動。
1.2.5 入院9~11天
患者可在椅子上坐2 h,能夠脫離他人攙扶至少行走15 min,并可上下至少2層樓。向患者普及藥物治療的相關知識,告知患者藥物用法、藥物治療必要性等。
1.2.6 入院12~14天
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為其模擬出院活動量,協助患者辦理出院手續,告知患者出院后的注意事項。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同時在患者出院后進行為期3個月的隨訪,觀察兩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的復發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以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住院時間
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為(15.2±1.4)天;對照組患者的住院時間為(20.8±2.4)天,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933,P<0.05)。
2.2 隨訪情況
對患者進行為期3個月的隨訪,觀察組患者的急性心肌梗死再發率為0%(0/40);對照組患者的急性心肌梗死再發率為10%(4/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8.831,P<0.05)。
3 討 論
現代醫學的要求不僅僅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而是提出了更高的目標,如幫助患者改善預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等。在本次調查中,我院對患者進行I期心臟康復訓練,并取得較好的應用效果。
本次調查結果提示,在對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后,患者的住院時間明顯的縮短,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較,其獲得了更為顯著的改善。同時,對患者進行為期3個月的隨訪,觀察組患者并無復發情況發生。
傳統的理念認為,心肌梗死患者應絕對靜臥,不可大幅度的運動。但隨著臨床研究發現,長期臥床患者病情卻未得到明顯的改善,同時還增加了肺部感染等并發癥,引起臨床高度重視[4]。而自上世紀80年代,許多的國外醫學者則提出反對,并認為及早的相應運動往往可促進病情的恢復。通過早期運動,可在一定程度上對冠狀動脈進行擴張,進而改善患者的心肌功能,減慢心率,促進心功能的恢復[5]。同時早期的運動還可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大多患者因疾病困擾,內心抑郁苦悶,而適量的活動往往可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消除其不良心理。由此可見,早期心臟康復訓練不僅僅對患者的生理進行改善,同時還可開闊心境,提高心理素質。綜上,I期心臟康復訓練可縮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住院時間,降低后期疾病再發幾率。臨床上可更廣泛的提倡這一訓練,積極改善患者預后。
參考文獻
[1] 宋長琳,吳 焰,傅 絹,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I期心臟康復訓練效果觀察[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5,(10):148-149.
[2] 王志紅,黎月英,霍燕嫦,等.兩種康復程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術后心臟康復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現代臨床護理,2013,(8):56-60.
[3] 林嘉敏,邵鳳婷,楊秋嫻,等.臨床路徑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康復期心臟康復訓練中的作用研究[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5,(29):4512-4513.
[4] 歐傳杰.急性心肌梗死介入術后患者心臟康復療效的對比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4,(13):140-141.
[5] 張城林,張 艷,吳立玲,等.運動訓練對心肌梗死后心臟的保護作用[J].生理科學進展,2015,(2):137-142.
本文編輯:吳宏艷